

作者 | 燕梳樓
當代企業家中,我好感兩個人。
一個是京東的劉強東,一個是小米的雷軍。
他們身上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有人味,能共情底層。
東哥身上的江湖大哥氣息很濃,對兄弟們大氣,捨得給兄弟花錢的都是好老闆。
雷軍呢,雖然一度登頂首富,但我覺得骨子裡是個憨厚的老實人,一上臺講話就臉紅的男人,能壞到哪去呢?
這比那些挖社會主義牆角的,透過演算法壓榨老百姓血汗的,甚至國內賺錢國外花的資本家們,不知好過多少倍。我相信很多人的感受都跟我一樣。
但今天雷軍攤上事了,而且打響第一槍的還是他那些曾經的忠實擁躉。日前超過300名SU7 Ultra車主擬集體訴訟,要求小米無損退車並按消法“退一賠三”。
此前小米風光無限,雷軍更是被捧上神壇。甚至有女網友瘋傳 “要嫁就要嫁雷軍這樣的男人”。而發生在安徽銅陵的小米車禍,雖然最終息事寧人,但司運正在悄悄起變化。
3名女大學生以自己的生命,推動監管向車企的誇大宣傳開刀。一夜之間,所有車企都在修改說明書,把“智慧駕駛”改回了“輔助駕駛”。同時,隱藏式把手問題也進入整治範圍。

而這兩個問題,雖是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卻都是在小米車禍事件中得以放大。本以為事件到此為止,畢竟監管針對的也不是小米一家,連餘承東在問界M8釋出會上,都不喊“遙遙領先”了。
沒想到這僅僅只是個開始。此後小米的多米諾骨牌一塊接一塊倒下: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淪為裝飾,動力輸出下調,新能源車質量排名墊底,還有強制加班平均11.5小時、小米空調貼牌代工等。
對於前艙蓋事件,小米給出價值2000元的積分補償方案。但這被輿論譏諷為想用2000元打發60萬車主。當初人家選配所謂的 “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時花了42000元,現在用2000元積分就把人打發了?
今年2月釋出的小米SU7 Ultra,定價52.99萬元。當時的宣傳是空氣動力學設計,擁有2個貫穿風道,看起來是不是很高大上?而且雷軍還親自上陣發微宣傳:“碳纖維前艙蓋,不僅改了外觀件,內部結構也改了”。
原話中還有一句“雙風道直接導向輪轂,支援輪轂散熱”。可能後來感覺自己都不信,然後給刪了。即使如此,仍給米粉們造成了一種高科技的即視感,因為他們信雷軍,所以大量消費者寧願多花42000也要選裝。

但排隊等了兩個月後,車主開啟神乎其神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時,才發現裡面什麼也沒有,只是原先的前備廂框被拿掉,換成了一個蓋板,蓋子上挖了兩個孔而已。除了多2個洞,其它與普通版一樣。
這就是所謂的碳纖維雙風道?這讓小米車主集體破防。對此小米解釋為表達不夠清晰,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只是為了提供部分氣流匯出和輔助前艙散熱功能。如果不滿意可以免費改回鋁製前艙蓋。
但車主追問的是,既然是為了散熱,為什麼要包裝成創新功能加價銷售?與實際用途明顯不符的就是虛假宣傳。禍不單行的是,根據監管要求,小米還將宣傳的1548匹最大馬力限制為900匹。
想要解鎖全功率就要在官方賽道刷出指定圈速。問題是人家當初就是看中你宣傳的1548匹最大馬力,你現在系統一升級,就把人家功率給鎖定了,這不就是“付費效能遭閹割”的套路麼?
面對功能縮水與效能限制的BUG,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使用者組織維權。小米則先後釋出兩次致歉宣告,提出補償方案。由此,這款號稱“地表最快”的四門量產車也被按下了暫停鍵。
電池良品率不足60%的供應鏈,累計投訴超2000起的品控,延期交付半年的產能,不僅暴露了小米汽車在技術落地與使用者預期之間的巨大鴻溝,更折射出新能源汽車行業在資本裹挾下的浮躁與隱憂。
對此,連同行都看不下去了。奇瑞董事長尹同躍就曾公開表示,很多國內車企“膽子太大了”,成立不到6年時間,就能造出來那麼多車,“這個對我們來講是不太理解的”。
實事求是說,小米是有問題的。但說這背後沒有推手,也讓人難以信服。據說小米SU7 Ultra訂單截圖的P圖素材被人公開售賣,標價1.5-9.9元不等,有商家已售出100+件。
小米汽車的危機為監管加大新能源汽車虛假宣傳的整治提供了切口。工信部明確要求不得誇大宣傳、虛假承諾,劃清功能邊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則倡導規範宣傳駕駛輔助功能。
事實上從某車企燒腦式營銷開始,越來越多的車企就突破底線,將未成熟技術包裝為“革命性突破”, 空氣動力學設計僅停留在圖紙上,一場本該建立在產品效能與安全的賽馬淪為“營銷泡沫”。
並不是所有的流量都能創造神話,行有不逮必被反噬。小米汽車的危機就是因為他們的營銷太成功了,很多米粉甚至到了拜神的地步。從某種角度而言,他們不是在買車,而是在下注雷軍,購買信任。
而接二連三的營銷風波打破了小米構建起來的信任關係,導致近300名車主集體展開維權行動。而這批忠實使用者,此前甚至連試駕都沒有過,就因為看了雷軍的釋出會和PPT就花幾十萬下單了。
但現在他們嘴裡親切的軍兒,已經又變回了雷軍。這一點小米和雷軍必須要作出反思。在產品領先、運營卓越和客戶親密度不可能三角中,小米不能既要又要,最後必然會被撕成碎片。
此前小米手機的成功,主要來自於流量主導下的消費電子邏輯。而價值更高的汽車產業,看的就不僅僅是價效比,還有安全責任。前者追求的是熱度轉化,後者考驗的是長期主義。
換句話說,賣車不是交易的終點,而是服務的起點。從這一點來說,小米必須補課。必須要改變重營銷輕承諾的營銷模式,降低過度營銷帶來的期望落差,低調務實地修煉內功。
昨天雷軍透過微博發聲,稱“過去一個多月,是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然後更改了微博設定,只允許關注100天以上的粉絲評論。顯然,他感受到流量有毒的一面。
另據公開資訊顯示,雷軍正逐步退出部分子公司執行職務,最近還卸任了小米之家的執行董事。這被業界解讀為雷軍開始主動淡出輿論場,解綁與產品直接關聯的訊號。
希望小米和雷軍都能放下姿態,虛心聽取使用者的“罵聲”,而不是試圖透過法務和律師與使用者對話。
當“顛覆者”光環褪去,唯有迴歸產品本質,以技術敬畏取代流量狂歡,才能重拾使用者信任。
君以此始必以此終。走下神壇的雷軍,對小米對使用者,或許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商業世界裡,無論什麼品牌都應該討好我,而不是我去維護他。
談錢傷感情與談感情傷錢中,最好一樣也不選。

位卑未敢忘憂國!

對話作者請新增微信:
Y2023-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