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罕見“服軟”:承認物價要漲、貨架會空!懇求企業“再給時間”

《紐約華人資訊網》出品,轉載須徵求許可,規範署名(公號名/ID/作者),違者必究
據國會山報5月3日報道 本週,川普總統在一場內閣會議上突然“柔和”起來。他不再一口咬定關稅“讓美國再次偉大”,而是轉而勸說企業家和消費者“耐心一點”。他承認,全面加徵進口稅可能導致貨品短缺、價格上漲,甚至意味著“孩子們可能只有兩個娃娃,而不是三十個”。
這番話聽起來頗有“人民苦一點,國家強一點”的意味,然而市場和選民是否願意買賬,似乎正在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圖:國會山報截圖
從自信滿滿到“略感歉意”
曾幾何時,川普宣稱“關稅不會造成通貨膨脹,而是會帶來成功”。但隨著經濟資料的下滑、零售商預警“貨架將空”、以及來自共和黨內部的質疑聲浪高漲,川普的話鋒出現顯著轉變。
根據最新資料顯示,美國第一季度GDP按年率計算萎縮了0.3%。雖然白宮試圖將責任推給拜登政府,強調這只是“進口激增”的短期效應,但現實是——許多進口商正趕在5月3日汽車關稅生效前瘋狂“搶運”,直接拉低了經濟表現。

“這只是短期痛苦”?選民信心動搖
在一月的橢圓形辦公室講話中,川普也曾為即將到來的陣痛打預防針,稱“人們會理解短期的中斷”。然而從選民態度來看,理解似乎正在變成質疑。
皮尤研究中心資料顯示,川普在經濟方面的支援率已跌至45%,為2019年以來最低點。蓋洛普民調亦顯示,其整體支援率從1月的47%滑落至4月的44%,在俄亥俄州更是首次跌破50%。相比之下,雖然拜登的經濟支援率在去年一度跌至谷底(約35%),但川普也未能穩住原有優勢。
商界與共和黨內部的“怨言”
比起選民不滿,川普更難忽視的是來自傳統盟友——商界與共和黨國會議員的持續施壓。
美國商會本週致信財政部長,直言不諱地表示“再等幾個月達成協議,許多小企業可能已經撐不過去了”。大企業CEO在與川普的閉門會議中也不諱言庫存風險:“我們不是不願意支援政策,而是怕門店真的空貨。”
就連共和黨資深參議員Ron Johnson也開口了:“我不懷疑貿易戰帶來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企業投資正在乾涸,這可不是什麼好訊息。”
“高關稅+低通脹”?資料正在拉扯
耐人尋味的是,就在白宮大談關稅可能帶來的通脹時,美國3月的核心PCE通脹反而下滑至2.6%,逼近美聯儲設定的2%目標。表面看似矛盾,但從投資界角度,不難理解:不少企業和消費者選擇“搶跑”式購買,短期拉高支出、推遲未來需求,反而在資料上出現“虛假繁榮”。
換句話說,大家並不是更樂觀,而是更焦慮。
“給我們一點時間”,但代價由誰承擔?
川普在本週與軟銀、亞馬遜、豐田北美等企業高層的會晤中,再次請求:“請給我們一點時間。”他堅稱,這些政策將最終帶來長期利益。
只是,這種“先吃苦後見效”的敘事,在當下的美國經濟環境中恐怕並不好講通。無論是庫存壓力、投資凍結,還是消費者對未來的悲觀預期,都在侵蝕川普在2024年最大政治資本:經濟管理能力。
或許,正如一位市場分析師所說:“扣除進口因素,美國經濟表現尚可。但在現實世界中,政策的不確定性讓人根本無法慶祝。”
如果說川普的第一任期是用減稅和放鬆監管“討好”企業界,那他在第二任期的開場則更像一場政治豪賭:賭民眾能承受短期陣痛,賭企業會相信長遠收益。但問題在於,經濟衰退不是靠“口頭讓人忍一忍”就能避免的,更何況今年選民的耐心,似乎也不比關稅下調來得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