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悲喜自渡》:生活能渡的,都是願意自渡的人


文 | 每晚MK · 主播 | 安東尼

來源 | 每晚一卷書(ID:JYXZ89896

美國小說家理查德·耶茨曾說:
“孤獨是生命裡必有的黑暗,它無法穿越,也不可戰勝。”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許多落寞的時刻。
或許是告別了親人,踏上了離家的列車;
或許是身處於熱鬧的人群之中,自己卻無法融入;
又或是生病受傷,無人可訴,只能一個人默默地扛過去……
生活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體驗,有喜悅、苦楚,也有困頓、迷茫和無助。
漫漫旅途,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應對?
季羨林在其散文集《悲喜自渡》中寫道:
“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宕起伏,除了自己,他人愛莫能助。”
看過了書中的故事,你就會明白:
沒有誰的生活不孤獨,自渡就是最好的救贖。
在聚散離別中,學會接納
《路過》中有一句話:
“聚散離合終有時,歷來煙雨不留人。”
在這風流雲散的人世間,遇見是偶然,分別卻是必然。
有些人,無論你如何念念不忘,都不會再有歸期。
這是每個人推不掉、躲不開的人生際遇,在書中我們能看到,季羨林也不例外。
季羨林出生在山東一個極其貧窮的村子裡,自小便與母親相依為命。
6歲的時候,他被送到城中叔父家寄養。
寄人籬下的滋味並不好受,他只能在一個個深夜裡,躲在被窩裡偷偷想念母親。
為了早日與母親相聚,他在心裡立志,一定要出人頭地。
終於,寒窗苦讀十二年,季羨林考上了清華大學。
他盤算著,自己以後找個好生計,就能把母親接來,讓她過上好日子。
然而未等畢業,就傳來了母親病逝的訊息。
此後,他每每回憶起母親,悔恨就會鑽上心頭,讓他悲慟不已,淚眼模糊。
後來,季羨林從山東到北京,從國內到國外,一路上輾轉多地,遇見了數不清的人。
在經歷了一次次的相識、相交、相別後,他逐漸意識到了一個殘酷的事實:
緣聚緣散,都是命中註定的事情,既不會逆轉,也不可挽回。
70多歲的時候,他已經能運用一個世故老人的智慧與定力,安然接納這一切。
不論對方是情誼深厚的愛徒,還是一見如故的忘年交,到了要離開的時候,他都能面帶微笑,靜靜地目送他們遠去。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生離死別。
然而《紅樓夢》中卻說:
“千里搭棚,世間沒有不散的筵席。”
天長地久,只是一種美好的希冀;
聚散無常,才是生活的真相。
在人生這趟列車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向。
不論是血濃於水的親人,還是萍水相逢的朋友,都只能與你相伴一程。
因此,當一段關係走向盡頭,不要傷春悲秋,也不必耿耿於懷。
相聚之時,好好珍惜,為彼此提供一點小小的關懷與溫暖,就是對彼此最大的珍重。
在命運起伏中,看清人心
《桃花扇》中寫道: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一個人身居高位的時候,自然是眾星捧月,備受關注。
但只有經歷過命運的跌宕起伏,你才能真正看懂人情冷暖。
季羨林從德國留學歸來後,被聘任為北大教授,同事和學生都對他萬分尊重。
然而等他跌至人生低谷,境遇卻是天差地別。
特殊時期,他被人陷害,其身份也從原來人人敬仰的大學者,變成了不可接觸的“危險人物”。
從前的好友,對他避之不及;
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也把他視作窮兇極惡之徒。
在被批鬥的過程中,他被圍觀人群打得鼻青臉腫,倒在地上半天爬不起來。
即使後來他被釋放,回到了北大燕園中,也無人敢上前跟他說上一句話。
有一次,他推著一輛破舊的腳踏車趕路,差點跌倒時,有個女同事大膽上前幫他扶了一把。
他就感動得熱淚盈眶,心裡想著:
“這個人,我畢生難忘。”
一次舉手之勞,就讓他銘記終生,可見當時處境之悲涼。
這事發生後沒多久,他得到了平反,還升官成為北大副校長。
從前冷清的家門,也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大家又一窩蜂地圍了上來。
過去的那些輕蔑和疏遠,那些令人不齒的作為,好像從未發生過一樣。
然而憶起這段經歷,季老並無怨懟,他只說:
“世態炎涼,古今如此。
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菜根譚》有言:
“飢則附,飽則揚,燠則趨,寒則棄,人情通患也。”
見人富貴了就巴結,看人潦倒了就鄙棄,是人性的通病。
聽起來很殘忍,但這就是人類社會最真實的叢林法則。
所以無論與誰相處,都要保持一顆冷靜、清醒的心。
別人對你阿諛奉承時,不必過分得意,沾沾自喜;
大家都疏遠逃避你時,也不必心懷怨氣。
來,是有利可圖;
去,是獨善其身。
歸根結底,都是人性使然。
學會降低期待,不高估任何一段關係,你就不會讓自己陷入失落孤獨的境地。
在悲喜交加中,學會自渡
季羨林在書中,記錄了他的晚年生活。
在被打成反派後,他的心中遍佈哀傷,整個人也變得多愁善感。
遇到一隻流浪的幼貓,他便想到母親的逝去,嗟嘆自己悲慘的身世。
見到有人要搗毀一個鳥窩,自己不能前去解救時,他也會伏在桌上暗自啜泣。
每一個平靜如水的日子,對他來說,都潛伏著無盡的絕望。
但即使生活如此痛苦,季羨林也沒有放棄生的信念。
感到孤獨時,他就一個人到園子裡散步,觀察各種草木和動物,思考生命的意義。
一年四季,寒來暑往,園中花草於冬天凋零,又於春天盛開。
看到萬物生長的規律,他漸漸領悟到:
衰敗只是暫時的,生生不息才是永恆的使命。
人生不也是如此嗎?
今天你走到了命運的低潮,忍著痛,熬過去,總有一天會重見曙光,迎來新的希望。
明白了這一點後,季羨林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主動去捕捉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珍貴與美好。
他想,別人對他疏遠冷漠,但最親近的妻子還守候在身邊;
旁人急著與自己劃清界限,自己養的小貓卻賴著他不走;
即使經歷如此浩劫,他仍舊挺了過來,還能繼續讀書寫作、從事學術研究……
世態炎涼中,人總能尋到一點溫暖,支撐自己走過人生最艱難的一段路。
縱觀季羨林這一生,嘗過貧窮飢餓,經過戰火流離,也曾遭人背叛,陷入孤苦無依。
生活一浪接著一浪,他卻以凡人的身軀,扛下了所有苦難。
哪有什麼天生的強大,所有堅強的背後都是有人在咬牙死撐。
回想人生中最難的經歷,他說:
“在任何情況下,人生也絕不會只有痛苦,這就是我悟出的禪機。”
困境與挫折,是每個人逃不脫的宿命。
但越是艱難時,越不能輕易退縮。
因為能渡你脫離苦海的,只有那個堅韌不拔的自己。
只要心懷希望,永不放棄,你就能於幽暗的生活之中,為自己鑿出一抹光亮。
在書中,季羨林還記錄了一個故事。
幾個小孩子在玩過家家的時候,曾在自家房前的一片空地下,種下了兩棵絲瓜。
土壤並不肥沃,只有一層薄薄的河泥提供養分。
但瓜苗落地生根,悄無聲息地生長起來,一路延伸,攀爬到了三樓。
有一天,季羨林抬頭一看,發現有一個大絲瓜正懸吊在一根細細的秧上,在空中輕輕搖晃。
他以為,這瓜總會砸下來。
可後來不知怎的,這瓜竟然自己搭到了旁邊的窗戶上,長得越發粗壯。
這出人意料的結果,讓季羨林感到一陣驚奇。
他忽然意識到,生命的力量如此強大。
不論是風狂雨急,還是烈日暴曬,都扼殺不了一顆掙扎求生的心。
正所謂:
“關關難過關關過,夜夜難熬夜夜熬。”
或許,你也因為一段晦暗的時光,對生活喪失了熱情。
但換個角度想想,苦難,恰恰也是人生最好的試煉場。
只要挺過去,那些痛苦和挫折都會化為養分,助你脫胎換骨,完成自我的救贖。
沮喪無助時請你記住:這世界上,沒有不可逾越的難關。
咬咬牙,挺過去,熬過這段痛苦的時光,未來的光景,一定不會太差。
點個在看,與朋友共勉。
作者:每晚MK。來源:每晚一卷書(ID:JYXZ89896),腹有詩書氣自華,再忙也別忘記給自己充電,歡迎關注每晚一卷書。有書經授權釋出,轉載請聯絡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