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奧運會了,巴黎聖母院沒有完工又怎麼樣呢?

昨天在巴基斯坦kebab店吃午餐時和店主Ali聊天,他說今晚就是巴黎奧運會開幕式(Carimonia)了,記得看看。我開啟手機一刷卻被逗樂,滿眼是隻剩一星期了看臺還未完工、法國人不要往忘臉上貼金、有些國家因為要讓運動員坐船開幕式選擇不參加之類的內容,還有更有趣的說,這回真委屈我國健兒了🤣…
心裡不禁OS:人家法國不要面子的嗎?
媒體評論員們一下子把我們辦奧運的標準放在那裡,開卷。但仔細一想,好像也沒有人為奧運會怎麼開制定一個標準,除了奧運健兒們在此匯聚一堂、決一高下,就是一個國家向世界講“故事”的機會,搭起一個文化輸出的戲臺子。
我覺得每一種文化都是自己詮釋對自己文化的一種理解,世界因此越不同越有趣。比如我們(奧運會)詮釋的大氣磅礴、整整齊齊、一絲不苟、做到每一個細節都無可挑剔、讓所有人都為之震撼讚歎,展現大國風範,這種展示就是我們對自己文化的詮釋和設定的目標。但可能法國人就沒有這樣的目標,也許他們想傳遞一些不一樣的理念,展現一種別樣的氣質,完成一次對自己文化的講述等等。如果法國、法國人也做成我們這樣,估計讓人更覺得無聊。相反這樣的“簡陋”鬆弛的反差感、甚至就是不同,雖然我們在吐槽他,但其實也帶來了一種新鮮感。
上一次法國主辦奧運會還是100年前。
左圖:1900年巴黎奧運會海報。海報中女子擊劍手右手握著傳統的三種劍:花劍、佩劍、重劍。右圖:1924年巴黎奧運會海報。海報中為復古的赤膊運動員招手畫面,背景是法國國旗,前景是象徵著勝利的棕櫚葉。
1924年,法國巴黎科隆布,奧運村設有貨幣兌換處、乾洗店、理髮店、報刊亭和郵局。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的參與感是透過“故事”,比如拍/剪出來的開幕式。無論如何我們都是在螢幕前,你看到鬆散的表演還是多麼宏偉壯麗的舞臺,在螢幕前這種震撼都被縮小,或者說我們是在被動接收一種“講述的資訊”而不是真身臨其境去感受資訊本身。因此,會講故事的法國人似乎並沒有“輸”,把開幕式拍成了電影似的。
  • 年輕人追逐嬉戲的片段 – 致敬電影《祖與佔》
  • 跑酷讓人瞭解了跑酷的創立,連結了盧浮宮的藝術品
  • 十座女性金色雕像
據說開幕式導演意識到當前巴黎有五分之四的雕像是男性代表,所以才特意豎立了這些雕像,我查到了一位可愛網友的總結這10位都是誰:https://www.threads.net/@baiandyiyu/post/C96NYQ1vZRu
  1. 奧林普·德·古熱Olympe de Gouges
起草《女權與女公民權利宣言》,為廢除奴隸制而鬥爭,1793年被送上斷頭臺。
  1. 愛麗絲米利亞特Alice Milliat
於1922年組織了首屆世界女子運動會,在她的努力爭取下,之後奧運會大幅增加了向女性開放的運動專案。
  1. 吉賽爾·哈利米Gisèle Halimi
捍衛婦女權利,反對戰爭和殖民主義,是推動墮胎合法化和將強奸定為犯罪等社會議題的先驅。
  1. 西蒙娜·德·波伏瓦 Simone de Beauvoir
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的創始人之一。
  1. 保萊特·納爾達爾 Paulette Nardal
黑人女性主義者,黑人文學運動先驅,創辦《黑人世界雜志》,是第一位在索邦大學學習的黑人女性。
  1. 珍妮·巴雷特 Jeanne Barret
第一個環遊世界的女性。喬裝為男人環遊世界,收集和鑒定了許多植物。
  1. 路易絲·米歇爾 Louise Michel
積極參與1871年巴黎公社的活動,被驅逐後繼續與法國當局的殖民政策作鬥爭,畢生為人民爭取自由解放。
  1.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 Christine de Pizan
哲學家和詩人,是所有作家裡首位靠自己的筆謀生的人。她撰寫《傑出之城》讚美傑出女性,構想了一個女性政府。
  1. 愛麗絲·蓋伊Alice Guy
她是世界最早的女性導演之一,1891年上映的《甘藍仙子》被認為是第一部敘事電影。
  1. 西蒙娜·韋伊 Simone Veil
1974年提交墮胎非刑罪化法案,致力於推動歐洲一體化。
  • 塞納河極速駛過銀色女騎士
  • 小黃人和蒙娜麗莎就不用說了
還有,當我看到修繕中的巴黎聖母院那段的時候,我覺得很新奇。如果是我們,可能會避開這種維修中灰頭土臉的(未修建完的)建築,但是法國人把它利用成了一種故事背景,去展現一種殘缺和未完成的狀態中同時存在的靈動的畫面,行動著的修繕工人(很多鏡頭給到了女性)、鋼筋磚頭與工具之間的碰撞,當鏡頭旋轉時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震盪。如果我是一個遊人,我可能看不到這種故事,而是遠遠的看他就是一個被腳手架圍欄圍住的建築,不時地發出叮鐺的聲響和散在空氣裡的土味兒。
並且,我真的覺得“鬆弛”簡直是此時此刻應該傳遞的最好的概念。無論是對於運動員,還是所有在生活中前行的人。鬆弛並不是擺爛,也不是不認真。今天我聽到一個退役的射擊專案的冠軍評論員(她退役後再研究運動心理學)說,能夠走到奧運會這一步的運動員,水平並無太大差異,將要比拼的就是心理。而到最後一刻能幫助你摳動扳機的,一定不是緊張感。
對於在生活中用力前行的人,有時候鬆弛可以讓人放下對於結果的執念,而專注於現在的過程中點滴的美好,是對待生命生活每一天可以有的態度。為什麼我們覺得人家好鬆弛,因為我們缺少這種感覺。
已經奧運會了,巴黎聖母院沒有完工又怎麼樣呢?
未完成、簡陋、不完美、這可能是我們生命的大部分狀態,但在視野的另一邊,我們卻於之中發現浪漫、靈動和人的故事,能夠用創意的視角去看待,不失為一種鬆弛的態度。
沒有故事和講述,就沒有浪漫。藝術就是經歷日子沉澱的生活,法國人好像在說,不管怎樣,把日子過起來,過成電影、過出你自己的姿態。
我是挺喜歡這次開幕式的,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