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上班久了,真的會越來越醜

復工已經半個月,面對難熬的工作日,你還是會想起春節假期裡那個躺平的遙遠的下午。
對於和報表、總結、彙報打交道的職場人來說,悠閒自在已經成為過去,整個人卻還籠罩在“現在我怎麼就坐在這了”的疑問裡。
更離譜的是,這才開工沒多久,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已經面色蠟黃、雙眼呆滯,像是被榨乾了所有精氣神。
上班,是真的會讓你變醜。
春節假期的幸福,轉瞬即逝
過年那些天,最開心的當屬“沉浸式”享受假期的有福之人:
工作群很“懂事”的一片死寂,逃離做不完的任務、擺脫要求比山高的甲方,終於還春節一片清淨,也給自己喘息的空間;
回到家,既不用化身“限定版德華”,替七大姑八大姨帶孩子,好讓她們在麻將桌上“大殺四方”,也不必忙得腳不沾地,打掃衛生招待客人。而是睡到自然醒,用這來之不易的假期,好好給自己“充個電”;
約上三兩好友,今天看場《哪吒2》,明天K歌嗨翻天,聊天喝酒摘草莓,怎麼瀟灑怎麼來。
假期的每一天或是精彩充實,或是清閒自在,看起來也容光煥發;此刻卻在工位上雙眼無神、臉色鐵青。難過與懷念齊飛的心情,實在是非常合理。
和朋友K歌是過年回家的必備專案之一。研究者發現,當人們在團體中唱歌時,集體唱歌的行為會讓身體釋放促進積極感覺的激素內啡肽[1] / 圖蟲創意
然而這樣的瀟灑自由,在迴歸工作崗位後就離你遠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眉毛緊縮,臉皺成一團,整個人看起來既疲憊又不堪。就連假期帶來的好心情,可能也會迅速消失,彷彿從未存在過。
一項來自荷蘭的研究分析了員工在假期期間各個情緒指標的變化。在為期七週的統計中,96名員工報告了他們在冬季假期前兩週、假期期間以及假期結束後三個時間點的健康和幸福感水平。結果表明,在假期期間,員工的健康狀況、情緒、緊張感、能量水平等指標都表現出上升的趨勢。然而在恢復工作後的第一週,健康和幸福感總體上就恢復到了假期前的狀態[2]。
假期轉瞬即逝,搬磚又近在眼前。2018年,美國心理學會(APA)調查了休假對1512名全職工作者的幸福感和工作表現的影響,有42%的人坦言害怕重返工作崗位[3]。
萬惡之源,很可能在於從短暫的輕鬆愉悅中抽離後,必須立即面對高強度的工作壓力。
休假後迴歸崗位,處理成堆的工作檔案,可能會出現焦慮、易怒、懷舊等症狀,這些情況持續時間可能會長達兩週[4] / 圖蟲創意
2020年,哈里斯民意調查公司對1119名美國就業成年人的工作情況展開調查,其中840人為需要頻繁使用計算機的知識型員工。結果顯示,這類人群在休假後重返工作崗位時會普遍感到焦慮[5]。
具體而言,37%的人表示,僅僅恢復日常生活就已經讓他們倍感壓力;27%的人因為繁忙的工作而不知所措,超過30%的人困在繁瑣的行政事務中不可脫身;26%的人則因處理大量積壓的電子郵件和資訊而疲憊不堪[5]。
更有些倒黴蛋,工作壓力大到年也過不好。研究者透過測量員工在假期前中後的心理變化,發現對於工作壓力較高的人來說,這些壓力會蔓延到各個階段,減弱放假帶來的快樂[6]。
這也並不難理解。人家喜氣洋洋看春晚,你在工作群裡焦頭爛額對需求;人家唱歌觀影笑聲連連,你卻一邊躲在影廳外,一邊堵著耳朵一邊向電話另一頭的同事大喊:“大點聲,我這聽不見!”
說到底,假期只是一個縮影,真正影響你情緒、讓你變醜的,還是工作本身。
返工幾天
怎麼就一身一臉的“班味”
為了兩個臭錢“忍辱負重”,拖著疲憊的身體神遊到公司。看見工作訊息就不自覺皺眉頭,上班上到面相都變了,不是鬼故事,而是實實在在的“工傷”。
2017年,為了分析工作日疲勞是否會對女性面部特徵產生可檢測的影響,來自法國的研究者在保證至少八個小時工作時間的前提下,於同一天工作日早晚拍攝了兩個年齡段(25-35歲、55-65歲)共計111名女性的標準化全臉照片[7]。
為了使研究結果兼具細節分析的專業性和整體感知的普遍性,10名經過多年培訓的臨床專家基於皮膚衰老圖譜,對受試者額頭皺紋、眉間皺紋、魚尾紋等8種重點面部特徵進行評分;並由60名非專業女性組成的小組透過盲測配對照片(早上與晚上組合)來評估其疲勞狀態、年輕及暗沉程度[7]。
結果表明,僅僅經過一個工作日,年長組的眉間皺紋在晚上就有所加重,年輕組的鼻唇溝和魚尾紋則明顯加深。除此之外,年輕組晚上的疲勞感還從早上的33%顯著上升至晚上的50%,年長組的疲勞感變化則相對較小(23%升至29%)[7]。
日漸加深的皺紋,藏著你沖天而出的疲憊和怨念。
圖為一個工作日後,不同年齡組參與者皮膚細節的變化 / [7]
德國的研究者則細緻地分析了不同壓力標記(如皮質醇、主觀壓力體驗、心率等)與面部肌肉活動的關聯。透過標準化實驗性心理社會壓力測試——特里爾社會壓力測試(TSST),62名受試者經歷模擬工作談話和算術任務,並記錄面部肌肉活動[8]。
根據實驗觀察結果,壓力引起的皮質醇分泌增加與上眼瞼和上唇抬高的頻率增加有關[8][9];嘴角緊縮越頻繁,心率反應性(即心率在壓力情境中變化的能力[10])就越高;眼瞼緊張的發生頻率越高,個體在壓力下的內心感受和情緒變化(主觀壓力反應性)就越強[8]。
有趣的是,雖然壓力感對男女雙方來說都是負面的,但面部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男性表現出更多的皺眉行為,而女性則透過社交友好的微笑行為應對壓力[8]。臉上看起來笑嘻嘻,其實心裡已經大罵甲方五百回合。堅持下來,全靠素質。
作為一個合格的“都市隸人”,上班的威力不僅體現在臉上,還會全方面重塑你的氣質。
耶魯醫學院理療師表示,當我們在辦公環境中久坐時,會給脊柱結構以及肩膀、臀部等其他關節帶來巨大的壓力。更嚴重的是,如果坐姿不正確,如彎腰駝背、伸長脖子,久而久之就會導致持續性的姿勢錯位,並增加下背部的壓力[11]。
長時間保持坐姿,姿勢不正確、腰部沒有支撐,很多人都會感到腰痠背痛,不自覺改變體態 / 圖蟲創意
很可能的情況是,繁多冗雜的工作本就讓人提不起精神,久坐又加劇了不標準姿勢帶來的不適感。久而久之,懶散的坐姿讓腰痠背痛愈發明顯,不自覺地伸長脖子、耷拉著肩膀弓著背地死盯螢幕,再搭配日益加深的皺紋,此時,醜就變成了一個整體性的形容詞(和善)。
所以說,渾身上下都散發的“班味”,並不是空穴來風。無論是僵硬抽搐的嘴角、疲憊的眼神,還是夾縫中生存不得不擠出的勉強笑容,抑或是彎腰駝背的頹廢體態,或許都是屬於職場人“獨特”的印記。
上班,全方位摧殘你的臉
上班,越努力越不幸。長皺紋就算了,還很有可能導致皮膚功能變差。
發表在《皮膚病學研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25名年齡在18-29歲之間的健康女性患者被告知要參加模擬工作面試,以分析與工作相關的壓力對皮膚的影響。她們需要準備一段5分鐘的演講,向面試官解釋自己的競爭力,一旦停下就會被要求繼續[12],和多少硬著頭皮向領導們彙報工作的打工人隔空共情了。
在面試前後的三個時間點,研究者分別進行了血樣採集,並進行皮膚屏障功能恢復測試。結果表明,面試後受試者的皮膚屏障恢復功能顯著下降,臉頰處的表皮失水(TEWL)呈現出顯著增加[12]。
研究者發現,壓力水平與痤瘡的嚴重程度正相關[13] / 圖蟲創意
美國的研究者探究了壓力對皮膚造成影響的原因。作為一種蛋白質/脂質屏障,角質層(SC)能夠形成有效的表面密封,對於維持水分和防止微生物感染至關重要。在一項小鼠實驗中,研究者發現壓力會顯著損害角質層的屏障功能,導致水分流失更多、保水效能更低,從而引發中度剝落和輕微皺紋的形成[14]。
在人類受試者中,研究同樣揭示了壓力對皮膚屏障的負面效應。不僅如此,壓力越大,皮膚“掉鏈子”的速度可能也會越快。針對23-27歲受試者進行的皮膚功能測試中,研究者發現,高壓力時期皮膚屏障恢復速度顯著減慢,而心理壓力增加最多的個體,其屏障受損最為嚴重[15]。可見壓力不僅會讓人心累,還會讓皮膚遭罪。
更不必提返工還沒幾天,對於那些在春節假期養成晚睡晚起習慣的人來說,要迅速調整作息就成了不小的挑戰,而這或許也是讓你變醜的元兇之一。
根據美國國立綜合醫學科學研究所提供的資訊,晝夜節律是人在24小時週期內精力的身體、心理和行為變化,影響人的睡眠習慣等重要功能。當熬夜打破晝夜節律,使其與外部環境短期內不同步時,可能就會出現嗜睡、協調性差、學習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16]。而回歸工作崗位,身體又需要迅速適應緊張的工作節奏,這種過渡期更會加劇疲勞感。
晚上熬夜玩手機,白天上班沒精神,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態 / 圖蟲創意
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受試者分別經歷了正常睡眠(8小時)和剝奪睡眠(5小時睡眠後保持31小時清醒)。研究者剔除不滿足實驗要求的參與者後,隨機選擇十位,並對他們的照片進行分析。專業睡眠研究人員和學生隨後篩選出一系列與疲勞相關的“面部檔案”:從眼瞼下垂、眼睛發紅、目光呆滯等六個疲勞線索,到眼角皺紋等與皮膚相關的變化。另有40名非專業評估者對這些照片進行評分[17]。
結果表明,與正常睡眠相比,睡眠剝奪下的面部狀態,就是一份活生生的“疲勞報告”:眼瞼下垂、眼部紅腫、黑眼圈都是標配;皮膚也可能會喪失光澤生出皺紋,顯得蒼白無血色。最無奈的是,即使有意控制面部,使其呈現出中性表情,疲憊的面容看起來也會和“更加悲傷”相關聯[17]。
如果你也是那種假期裡大熬特熬,不情不願迴歸崗位後又要被迫早起的“貓頭鷹”選手,那麼也可以和實驗中的“疲勞報告”對照對照,看看自己有沒有收穫一張“半死不活”的臉。
所以說,無論是處理堆積如山的工作帶來的壓力,還是強撐著精神坐在工位前的疲憊,都清清楚楚地寫在我們誠實的醜臉上。
看來,懷念那個春節假期的悠閒下午是沒有用的,早點睡覺、認真護膚,努力扛住工作對臉的摧殘,才是更實在的幸福。
撰 文 / 小飛刀
微信編輯 / 小   蛙
圖片編輯 / 小飛刀
內容編輯 / 小飛刀
稽核編輯 / 水    母
[1]Rebecca Joy Stanborough. (2020). 10 Ways That Singing Benefits Your Health. healthline.
[2]Bloom, J., Geurts, S. A. E., T et al. (2010). Effects of vacation from work on health and well-being: Lots of fun, quickly gone. Work & Stress, 24(2): 196–216.
[3]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8). Vacation Time Recharges US Workers, but Positive Effects Vanish Within Days, New Survey Finds.
[4]Beth Sissons. (2022). Is post-vacation depression real? What the research says. Medical News Today.
[5]Zapier Editorial Team. (2020). Why knowledge workers dread coming back from vacation—and what could help. Zapier.
[6]Gump, B. B., Hruska, B., Pressman, S. D., Park, A., & Bendinskas, K. G. (2020). Vacation’s lingering benefits, but only for those with low stress jobs. Psychology & Health, 36(8), 895–912.
[7]F. Flament, J. Pierre, K. Delhommeau et al. (2017). How a working day-induced-tiredness may alter some facial signs in differently-aged Caucasian women. 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39(05): 467-475.
[8]Jost U. Blasberg, Mathilde Gallistl, Magdalena Degering et al. (2023). You look stressed: A pilot study on facial action unit activity in the context of psychosocial stress. Comprehensive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15: 100187.
[9]Cleveland Clinic. Cortisol.
[10]Nathan Wood, John Parker, Paul Freeman et al. (2018). Sport and the Brain: The Science of Preparing, Enduring and Winning.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240: 1-17.
[11]Kathy Katella. (2019). Why Is Sitting so Bad for Us? Yale Medicine.
[12]Margaret Altemus, Babar Rao, Firdaus S. Dhabhar et al. (2001). Stress-Induced Changes in Skin Barrier Function in Healthy Women.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117(2): 309-317.
[13]Shadi Zari, Dana Alrahmani. (2017).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ress and acne among female medical students in Jeddah, Saudi Arabia. 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 10:503–506.
[14]Ying Chen, John Lyga. (2014). Brain-Skin Connection: Stress, Inflammation and Skin Aging. Inflamm Allergy Drug Targets. 13(3):177–190.
[15]Amit Garg, Mary-Margaret Chren,  Laura P. Sands et al. (2001). Psychological Stress Perturbs Epidermal Permeability Barrier Homeostasi: Implications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Stress-Associated Skin Disorders. Arch Dermatol. 137(1):53-59.
[16]Circadian Rhythms. (2023). National Institute of General Medical Sciences.
[17]Tina Sundelin, Mats Lekander, Göran Kecklund et al. (2013). Cues of Fatigue: Effects of Sleep Deprivation on Facial Appearance. Sleep. 36(9):1355–1360.
推薦閱讀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群 青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檢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