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任後數小時內,以雷霆之勢釋出了一系列總統行政命令,又是“退群”、又是改名、又是違憲,引發了多方爭議。無論這些行政命令最終能否透過、實踐,首先他先是賺足了全球目光,憑藉著“三把火”,把新官的威立住了。
作為特朗普的頭號粉絲和支持者,馬斯克也當仁不讓。在第二天(美東當地時間1月21日),由他領導的美國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DOGE)已經開始正式運作
馬斯克與印度裔企業家拉馬斯瓦米(前左二)共同掌理的政府效率部
第一項工作便是移除“首席多元化官員執行委員會”的網站。
首席多元化官員執行委員會的網站目前顯示404伺服器錯誤,並提示“頁面未找到”。馬斯克也做出了回答:“已經刪除了。”
刪網頁這一舉措,看似和我們留學生八竿子打不著,實則可能對中國留學生、在美華人孩子升學和就業,產生一些積極影響。

“首席多元化官員執行委員會”到底是個什麼組織?
被馬斯克砍掉的“首席多元化官員執行委員會”隸屬於政府人事管理辦公室,主要負責推動政府各部門的DEIA(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 and Accessibility,即多元性、公平性、包容性、可及性)戰略。
簡而言之,這個委員會是人事部分部,主抓美國的DEIA戰略。自奧巴馬第二任期以來,聯邦政府在全美大搞DEIA戰略,立法要求政府、學校、企業遵守。
那什麼是DEIA戰略?DEIA的初衷是好的,它追求的是一種不論種族、性別、年齡、宗教、性取向、殘疾狀況等等,公平對待所有不同人的理念。
想要實現這一理念,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政府機構、企業、民間團體等組織機構裡面大力推廣DEIA理念,讓那些通常情況下有可能受到“職業歧視”的少數群體(比如女性、性少數者、少數族裔、殘疾人或者非主流信仰者,等等),能夠獲得與其他普通人同樣的職業地位:如薪資、晉升機會,等等。
可以說,這是一個人性化和充滿善意的理念。
但在今天的美國社會,DEIA是一個爭議性非常大的課題。原因就在於DEIA已經遠遠超出了本應發揮的作用, “矯枉過正”了。

首先,它擠兌了原本屬於普通人的機會。
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之下,有的政府機構或部門只招收少數群體,導致普通人反而失去了工作機會。而有的機構為了滿足政府的DEIA目標,只能降低對少數群體的招聘要求。
也就是說,你作為一名普通人,和一名少數族裔或者LGBT人士同時應聘某個崗位,你倆在學歷、技術水平、性別等各方面相似的情況下,為了執行政府提出的DEIA理念,你被錄用的機會要小於對方。甚至,對方技術水平略低於你的情況下,因為他有“特殊標籤”,所以被錄用的機會也會比你大。
其次,推行DEIA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包括時間、金錢和人力。
企業或者部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培訓與會議,來“幫助”對此有牴觸情緒的現有員工。以及設立專項資金來扶持內部的DEIA專案,如女性領導力發展計劃、殘障人士就業援助專案等。

圖源pexels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各大企業內部紛紛設立人數龐大的DEIA部門,來推進他們的計劃。例如扎克伯格的Meta,在全球範圍內有大約700多名員工參與DEIA相關工作。
過於倡導DEIA,最終結果就是那些身上“標籤”越多的人,越能夠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比如飽受爭議的哈佛前校長克勞迪娜·蓋伊,被不少人詬病當初是因為身上集齊了海地移民+黑人女性這樣的buff而成為了哈佛校長。
因為DEIA戰略已經從當初的“扶弱”變成了耗費財力、且爭奪普通人資源的“新疾”,所以剛上岸的馬斯克第一劍便斬向了推行和實踐它的部門首席多元化官員執行委員會。

其實,早在馬斯克動手前,美國許多大公司就已經自覺精簡甚至裁掉公司內部與DEIA相關的部門了。
2024年7月31日波音公司宣佈解散“多元化審查部門”;
11月25日,沃爾瑪就宣佈將撤銷一系列與 DEI相關的舉措,包括退出所謂“LGBTQ指數”、取消向“多元化供應商”的援助計劃等;
兩週前, Meta公司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包括:終止“多元化候選名單方法”(Diverse Slate Approach),即為空缺職位考慮來自代表性不足群體的合格候選人;
結束多元化供應商專案及公平與包容培訓專案;解散公司的多元、公平與包容(DEI)團隊。

Meta曾推出的為黑人、拉美裔和西班牙裔企業主和社群提供資源、教育和支援的專案
麥當勞、福特汽車等巨頭公司和全美各大公共部門紛紛加入 。
不僅企業界紛紛退出,教育界也正在跟進。
佛羅里達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德州理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密歇根州立大學等高校要麼已經關閉DEI辦公室,要麼發出了在教職員工的招聘、晉升和終身教職過程中,不再要求提供多樣性宣告。
撤裁DEI部門這一舉動,我個人認為對有意向去美國讀書的學生和在美華人學生是有好處的。
首先,中國留學生的競爭環境可能會更加公平。
過去,許多美國高校在錄取時,會優先考慮特定的少數族裔群體,例如非裔和西裔學生,以實現校園的多樣性目標。甚至很多頂尖名校會在招生中會為非裔、西裔學生設立“多元化名額”,這就導致學術成績優秀的亞裔學生需要更高的標化成績和課外表現來競爭相同的席位。

DEI專案的削弱意味著招生標準可能會更加聚焦於學術能力和綜合素質,中國學生的申請或許能在一個更公平的環境下獲得評估。
其次,申請流程可能變得更簡單。
在DEI政策盛行時期,不少學校要求申請者提交“多元化宣告”(Diversity Statement),要求學生講述自己如何為校園多元化做出貢獻。這對母語非英語、文化背景相對單一的中國學生而言,往往是一項挑戰。我認識的不少留學生在撰寫多元化文書時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對種族平等、性別包容等話題的理解。
如今,部分學校已取消這類要求,意味著中國學生可以更加專注於展示自己的學術能力,而不必在不熟悉的社會議題上“費盡心思”。
最後,獎學金和資源分配可能更透明。
在DEI政策下,部分獎學金、助學金等資源通常會優先提供給某些特定群體。例如,耶魯大學的Edward A. Bouchet Fellowship專為致力於多元化研究的少數族裔本科生提供支援,斯坦福大學的Queer Student Resources(LGBTQ+學生資源),是專門為LGBTQ學生提供獎學金、心理諮詢和就業支援的組織。

圖源pexels
總之,很多獎學金的發放通常會考慮申請人的種族背景,而不僅僅是學術成績。如此國際學生往往只能獲得有限的支援。隨著DEI政策的調整,獎學金的評選標準可能會更加側重於學術表現,而非身份背景,而表現優異的中國留學生可能有更多機會獲得獎學金,減輕經濟負擔。
推翻DEIA戰略並裁撤其執行部門,在教育領域意味著迴歸以成績、硬實力、努力和“雞娃”成果為衡量標準,憑實力競爭,誰優秀誰上,而不是依賴膚色。這對華人學生而言,是一種糾正性的公平。

此次,新政府拿DEIA開刀,讓我想到了前兩年亞裔為平權法案進行的鬥爭。
2023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憲法禁止大學在招生過程中考慮申請人的種族因素、顛覆了美國幾十年來實踐的“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也被稱為扶持行動)後,靠硬實力說話的亞裔學生紛紛“雄起”已經初見成效。
最明顯的證據是,反對平權法案第一年後,MIT和加州理工這兩所學校亞裔學生比例增長明顯。
2024年MIT錄取的學生比例與前一年相比,亞裔從40%增長到了47%,增長明顯;白人學生比例從38%到37%,幾乎沒有變化;黑人學生15%到5%、拉丁裔16%到11%,下降明顯。
2024年加州理工錄取的學生比例與前一年相比:亞裔學生比例從37%漲到了41%,白人學生從22%下降到19%,黑人學生和拉丁裔學生的比例倒是十分穩定、幾乎沒有變化。
過去,美國的高校和公司招生、招聘都要顧慮DEIA政策,美其名曰促進多元化、公平公正。想要追求公平、公正的信念沒問題,但走過了頭就成了有恃無恐的“偏袒”、不看實力而是靠膚色入局,這就使得很多有實力的華人沒有機會。
Ronny Chieng曾講過一段脫口秀,如果美國有一個亞裔總統,刻在華人基因裡的講邏輯、勤勉和努力,會讓這個國家會變得多麼高效、富有成就。

的確,華人有外人難以匹敵的優勢。對於許多華人家庭和中國留學生而言,這些政策的削弱似乎在短期內提供了更公平的競爭環境,尤其是在大學申請階段。但長遠來看,華人想要真正被看見、被重視,還要靠我們群體長期的積累和突破。
比如,華人想在美國社會實現更大的發展,僅僅依靠政策的變化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加積極地走到臺前,培養具有領導力、敢於冒尖的代表,為整個群體爭取更多機會。
在孩子求學階段,華人家長除了要會擅長雞娃,還應該鼓勵孩子從小培養自信和領導能力、敢於走出舒適區看到自己的更多可能性、敢於進入美國主流政治舞臺去爭取更多關注。

比如,東亞文化傳統往往強調謙遜、低調和努力工作,這種性格在職場上固然讓我們贏得了“可靠”的美譽,但卻在爭取領導職位和表達訴求時顯得不夠積極。
也正因此,儘管在技術領域表現優異,華人進入管理層的比例依然偏低。所以,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優點、學會更加積極主動地表達自我、打破中式教育下培養起來的“聽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僵化思維。否則,也只是有實力的牛馬。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留學全知道,微訊號:EduKnow。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