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圓方的第1235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這幾天出差,難得有時間耐得下性子,好好讀一本書。
於是翻了翻凱文凱利的《10000天后的世界》。
在兩年前,凱文凱利出了一本《5000天后的世界》。
副標題是:AI擴充套件人類無限的可能性。
這本書在兩年前,有帶著小夥伴們一起讀過。
(點選檢視5000天后的世界)
在這個讀書筆記中,圓方說:
為什麼要了解當下,也要前瞻到2038年。因為這15年的時間距離中,就是機會。
兩年之後,凱文凱利又寫了這本10000天后的世界,一杆子就支到2049年去了。
(是不是很契合我們的兩個100年?)
圓方整個翻了一遍。
怎麼說呢,如果是看過了他之前寫的5000天后的世界。那這本書其實可買可不買。
一方面,有大量的內容其實是重複的(當然,圓方也覺得,苛求創作者每次都能提出新的框架,也是一種奢望)這本書與其說是創新之作,不如說是複述(laoqian)之作。
另一方面,2049年確實有些太遙遠了。絕大多數人能不能活到那一天還不一定呢,就別太糾結那個時候的世界了。
02
那這本書有沒有一些值得啟發的地方?其實也有。
大概有三個部分,圓方覺得有一些啟發意義,分別是:
一,未來的就業的變化?
二,未來中國的變化
三,未來如何定義財富
關於未來就業的變化,他說:
觀察富人現在在做什麼是我預測未來的一個重要方法。在美國,過去有一段時間只有富人才會飛去歐洲度假,那被認為是極度奢侈的。
現在,普通人也能去歐洲度假。現在,富人經常做的是做志願工作或者為非營利組織工作,因為這讓他們的生活有意義,他們覺得這很重要。
未來,隨著社會變得更加富足,大多數人都會衣食無憂,很多人的工作都會朝著這個方向邁進。此外,人類將趨向於從事需要創造力和人際互動的工作,這是AI無法輕易取代的領域。
關於未來中國的變化,他說:
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終極的資訊化國家。
什麼是終極的資訊化國家?
第一,這是一個幾乎全透明的國家,一個基於互見性的國家。
第二,這是一個將AI視為終極技術官僚的國家。
第三,這也是一個海量資料為創新賦能的大市場
關於未來如何定義財富,他說:
傳統上,我們都會把財富等同於金錢。在一個全民仍然不夠富足的時代,我們通常會將人分成兩類:有錢但缺乏時間的人和有時間但缺錢的人。這兩類人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富人和窮人。
未來25年,我們將重新定義財富,因為我們會意識到與金錢相比,時間更稀缺。財富的多寡將意味著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控自己的時間,控制自己的行動。因為AI可以完成很多工作,我們將更加珍惜與人相處的時間。
因為人類的時間和注意力將成為稀缺資源,讓他人一直給你提供他們的時間和注意力,就是在獲取財富。
03
那麼在這一輪ai變革驅動下的2049年,世界會更好嗎?
凱文凱利說:
未來25年,AI也將變得更加無形,它將在後臺發揮作用。我們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也不會去思考它。它會像電力一樣存在,會在我們意識不到的情況下做各種各樣的事情,這會非常美妙。
AI的進步會帶來生產力的巨大提升,推動經濟繁榮,其結果是告別稀缺、擁抱豐沛。生產力的大發展也可能讓許多政府想推進的全民基本收入(UBI)成為可能,讓所有人告別貧窮。現在只有富豪才能支付得起的服務和體驗,在未來會因為技術的進步而變得日益便宜,最終被所有人享用。
暢想2049的豐沛圖景固然令人嚮往,不過2049畢竟還是遠了一些,更為關鍵的或許是
今天,應該如何辦?
或許我們不必痴迷於精確預言終點,而更應聚焦今日的抉擇:擁抱AI卻不忘深化人性的溫度;善用大資料透明而警惕隱私侵蝕;在中國邁向“終極資訊化”的程序中貢獻創新力量。
讀完這本“10000天”,其實圓方對人類的未來是更樂觀的。畢竟,有這樣的未來在向我們招手,人類真的沒有必要在這個藍星上,非爭個第一第二,非鬥個你死我活。大家一起奔著增量去,奔著美好生活去,不是更好麼?
而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而言,或許真正的財富起點,始於此刻對時間的珍視與自主權的爭取:
用技術解放時間而非被其吞噬,將投資和精力投向創造性與人際聯結的領域。讓每一次思維的升級與資源的投放,都成為通往那個人人有選擇、意義充盈之未來的堅實基石。
或許
我們應該
從現在開始定義未來,
而非等待未來定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