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金價持續走高。
14日,倫敦現金早盤持續拉昇,突破前高並將歷史高位重新整理至3245.45美元/盎司,較日低反彈超35美元。據wind資料,一季度倫敦現金累計上漲498.75美元/盎司,累計漲幅達19%

期貨市場方面,COMEX黃金期價盤中一度觸及3261.6美元/盎司,離前一交易日創下的新高僅一步之遙。國內滬金主力合約再創新高,盤中最高觸及766.50元/克。
在剛剛過去的週末,國內金飾價格正式破千。周生生官網顯示,4月12日足金飾品價格報1002元/克。截至發稿,周生生金飾價格報996元/克,週六福、周大生等金飾價格均站上990元/克。

截至發稿,國際金價由漲轉跌,現貨黃金報3207.76美元/盎司。COMEX黃金報3234.2美元/盎司。
國際金價最近的漲勢究竟有多瘋狂?從3100美元飆升至3200美元,僅用了11天。金價頻創新高,助推黃金股大幅上漲。
4月14日收盤,湖南黃金(002155.SZ)漲停,赤峰黃金(600988.SH)、西部黃金(601069.SH)、山東黃金(600547.SH)、中金黃金(600489.SH)等跟漲。港股黃金股同樣表現亮眼,截至收盤,潼關黃金(00340.HK)大漲19.17%,山東黃金(01787.HK)、老鋪黃金(06181.HK)等跟漲。


山東黃金髮布業績預告
14日,山東黃金公告,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9.50億元至11.30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50億元到4.30億元,同比增加35.74%到61.45%。
以此計算,山東黃金日均淨賺至少1000萬元。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統籌最佳化生產佈局,強化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精細管理水平,在科學匹配專案建設的同時,顯著提升運營效能,實現生產效率與資源利用率、專案建設速度的協同提升,同時疊加黃金價格上行因素,公司利潤同比漲幅較大,順利實現首季“開門紅”。

此前,3月27日,山東黃金髮布了2024年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受益金價上漲,公司營收、淨利潤、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等多項核心指標再創新高。

在金礦生產方面,公司的礦產金產量為46.17噸,較上年增長10.51%。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12座礦山年產黃金均超過1噸,為公司穩定的運營提供了堅實的基石。到2024年底,山東黃金的黃金資源儲量已達到2058.46噸(按照權益比例計算),令人矚目的是其境外礦產金產量的比例提高到了10.91%。
市場方面,山東黃金今日收盤大漲4.22%,報30.90元。最新市值1382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4月14日,共有8家黃金類上市企業公佈2024年年報。整體來看,上述8家黃金企業在去年收穫頗豐,歸母淨利潤合計約408億元,均實現營收、歸母淨利潤雙增。
在金價和業績的共同加持下,黃金上市公司股價也在“狂飆”。大部分有金礦的上市公司自2024年以來股價飆升,漲幅區間多在20%~50%,其中漲幅最大的是湖南黃金,截至4月14日午間收盤,其漲幅高達127.93%。

高盛上調年底金價預期
金價連漲的背景下,近日,華爾街大行再掀黃金唱多潮。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CIO)釋出最新機構觀點,預計未來12個月黃金價格或達3500美元/盎司。
瑞銀表示,除了避險需求和投機者的參與外,黃金配置需求近期也發生許多結構性轉變。例如,各國央行系統性地提高黃金在外匯儲備中的份額,這些結構性轉變有力地支援了黃金需求。該機構認為,長期來看,從多元化的角度而言,在美元平衡投資組合中,配置5%的黃金是最佳選擇。
高盛釋出的最新報告顯示,該機構將2025年黃金目標價從此前的每盎司3300美元上調至3700美元,上調幅度高達12%,也是該機構年內最激進的一次上調動作。高盛還表示,在極端情況下,金價可能突破4200美元/盎司。
今年2月,高盛對2025年底金價的預測從每盎司2890美元上調至3100美元;3月底,高盛將今年底金價預測從3100美元上調至3300美元,預測區間調整為3250-3520美元。

國際金價後市怎麼走?中原期貨有色商品分析師劉培洋認為,美國發起的貿易爭端或將重塑全球貿易格局,關稅政策對經濟的不確定性較高,市場避險情緒急劇升溫,吸引資金流入黃金及相關資產。因此,黃金或將繼續受到市場買盤支撐,價格或將延續偏強執行。美元指數跌破100整數關、美國經濟衰退或滯脹的預期也將有利於黃金價格繼續上漲。
格上基金研究員焦冰指出,目前金價處於歷史高位,加上今年以來累計漲幅較大,短期黃金或面臨流動性與高位止盈的調整壓力;但中長期來看,通脹壓力可能持續高企,黃金的抗通脹屬性凸顯。若美國陷入“通脹高企+增長放緩”的滯脹環境,則對黃金價格形成利好。另外,全球央行持續購金,黃金作為替代儲備資產的地位提升,去美元化趨勢已形成,黃金價格中樞或將提升,成為多元化配置的核心資產。
(宣告:文章內容和資料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編輯|||陳柯名 杜恆峰
校對|程鵬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資料圖 圖文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財聯社、紅星新聞、中國證券報、央視財經等
感謝關注每日經濟新聞,每天都有精彩資訊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