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雲曾多次公開表達過一個觀點,說未來幾十年,製造業都沒辦法帶動就業了。
他認為,機器會取代大部分機械的工作,人工智慧一定會讓機器人取代很多人就業。
如今,這一觀點正在變成現實。
被衝擊的,不僅是製造業。市場上越來越多工作,正在逐步被AI取代。
現在的AI上能引用素材生成學術論文,下能聽清需求暢寫營銷文案,堪稱全能。學生們用GPT寫的論文拿了A+,早已經是老黃曆。
你在格子間裡當牛馬,它幫你收集資料作對比,分析財報拉報表。

滑鼠輕輕一點,AI就把表格畫好了,還直接標明瞭各項資料的來源。

你想當自媒體博主,AI也能捏出全套身份,隨時隨地,一鍵換裝,一條龍包辦影片照片。

萬一接了廣告,AI還能幫你模仿不同平臺的文案風格,分分鐘把甲方拿下。

想要搞文化創作,AI眨眼間為你寫詩。
什麼“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到了這裡都成了可被量化的資料。

無論多荒謬的主題,都能被解構為意向。

還有那些,攝影畫畫寫小說寫劇本。

感覺我們想不出,沒有AI做不到。
以後讀者也不用為催更發愁了,畢竟AI高產到你一輩子只看這本小說都追不完連載。
就連搞公關的,也被AI迎頭趕上。畢竟AI發力起來,感覺比很多專業公司情商更高。

於是就連上面的大佬們,都樂此不疲地開始用AI寫致辭和講稿。智慧秘書,揮之即來。

感覺現在誰沒幾個AI,都不好意思行走江湖。

難怪新聞說,文科正在消亡。
原來活都讓AI幹了啊,還幹得又快又好,那未來確實就不需要這麼多人複製貼上了。
當然,AI沒有被侷限於此。除了文科範疇,那些理科、工科的工作,也被拿捏了。
它現在給人寫程式碼,像模像樣。你直接把程式碼貼進去,人家就會很耐心地給你改錯。

繼阿爾法狗打敗人類棋手以後,又有人工智慧默默參加了國際級別的程式設計競賽,獲得了超過了一半人類程式設計師的好成績。

這程式設計師圈到底還是讓AI混進去了。

再看醫學領域,AI的發揮也令人吃驚。論文證明,GPT4的診斷正確率高於人類。
稍微一琢磨,就發現很有道理。
醫生看病是根據症狀判斷,看檢查資料對應病因,類似大資料搜尋,恰好是AI的強項。

自動駕駛更是遍地開花。

以前大家都覺得AI只會替代那些最簡單的工作崗位,但事實證明大部分工作AI都足以勝任。
效率比大多數人還要高。
搞不好以後,我們出門坐車,碰到的是AI駕駛;去醫生看病,遇到的是AI醫生。
這不是說AI一定十全十美。
實際上,它不需要完美,只要比普通人類強,就足夠搶到飯碗了。
畢竟人類所謂的“創新”,更多時候是複製貼上前人的經驗,而現在AI,正憑藉自己超神的算力、極快的迭代進化能力,更快地完成創新。

那麼,一個古老的問題再度浮現——工作都被AI幹了,我們還能幹嘛呢?
馬雲也早就給出了答案。服務業一定會成為未來就業的主要來源。
雖然人們持續在開發AI的新用法,教導它如何為人類提供情緒,或者服務。
比如,用和AI聊天替代定期的心理輔導,或者乾脆直接找AI談一段跨越次元的戀愛。
反正它真的情緒穩定,不會帶給你多餘的煩惱,反而會充分給告白充盈你的心靈。

但有些東西,是真實的人才能賦予的。
就像AI戀人,總是無法提供體溫和擁抱。
說通俗些。
炒菜機做的菜,和大廚在灶臺上炒出來的菜,吃起來口感肯定有差距;而機器繡出來的花,和人工繡出來的花,有著不同的定價法則。
尤其,當我們被鋪天蓋地的AI客服氣得上躥下跳、投訴無門時,一個活生生的、能溝通的真人客服,已經贏在了next level。

因而虛擬偶像的風頭慢慢過去,回過神來,人們意識到自己愛的還是真人。
所以現在,恰好是那些網紅啊主播啊,收入最高,賺錢最快,別的行業都在走下坡路。
很典型的,靠小紅書直播翻紅的董潔。
之前一直被誇直播間氛圍好,分享很真誠,狀態很鬆弛,特別像朋友在聊天。
試想想。
同樣的東西,同樣的宣傳詞,換成AI或者機器人來輸出,是不是就冷冰冰的,沒有溫度,一點想買的慾望都沒有了?

這才是AI目前的極限。
所以說AI從來不是萬能的,那些情緒、體驗和服務化的東西,是機器未必能夠替代的。

即便如此,AI帶來的衝擊依舊存在。
按照這樣的節奏繼續發展下去,我們將會進入一個物資過剩、生產力過剩的時代。
機器能提高生產,但無法創造消費。
可是商品社會,商品生產出來是為了消費的。沒人消費的話,要那些產品有啥用呢?
這是非常嚴峻的問題。
消費是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一環,如果消費不行,勢必會影響經濟增長。
經濟疲軟,公眾消費意願就會更低,大家只能把錢存起來,不願意花出去。
另一邊,老闆們投入生產但賺不到錢,沒辦法發工資,員工沒能力消費,東西更賣不出去。
同時,工廠開始降本增加,失業的人越來越多,消費慾望也隨著降低。
不消費,貨幣就不流動,經濟就繼續低迷,大家對未來的預期更差,就更不想消費。
結果可想而知了。

實際上,中國目前正在邁入這樣的階段。
中國工業現在屬於全球領先水平,2023年製造業佔全球的35%,超過三分之一。

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積體電路這些領域,保持著穩健而高速增長。

與此同時,中國對外出口額也實現了穩定增長,長期保持著貿易順差。

最典型的,如汽車。

然而,雖然中國製造幾乎賣到了世界各地,國內經濟反而略顯低迷。
就是因為大家都不愛消費了。
中國實際個人消費佔GDP的比例為45%,總消費佔GDP的比例為55%,幾乎全球倒數。

又加上產能過剩的問題,現在國內好多東西都在降價,因為不降價根本賣不出去。
比如車市,今年超過195款車型降價。
“今年前八個月,常規燃油車型平均降價幅度達到11%,純電動車型降價幅度高達15%。”

有車企還反過來倒逼供貨商,要求他們也降價10%,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可以說,如果車價沒有下探到一定標準,品牌根本沒資格和客戶談效能、體驗和質感。

更細微的,如數碼家電、美妝快消,市場也都不怎麼好,各大品牌都在降價。

今年11月,化妝品類零售額同比下滑26.4%,是近五年所有月度資料的最大跌幅。
海關總署給出的資料,11月份我國進口化妝品金額為87.2億元,同比減少9.1%。

快消品更是重災區。

還有餐飲。
基本整個餐飲市場都在打價格戰,不是為了把別家卷死,而是純粹為了讓人來消費。
甚至,你現在走到樓下菜市場,會發現上到豬肉牛肉,下到雞蛋白菜,都在降價。

11月份,農業農村部重點監測的28種蔬菜全國平均批發價環比下降13.7%。

有人說“都降價了不是好事嗎,不通脹了啊,怎麼都怨聲載道的。”
其實經濟學裡,良性通脹才有利於經濟。
處於通脹的環節,大家才有動力把錢拿出來投入再生產;只有物價一直在慢慢上漲的環境裡,錢才能流通起來,經濟才有活力。
而通縮的時候,經濟活動受到抑制,大家的消費慾望只會越來越弱,經濟就更低迷。
產能和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就更嚴重。

一定程度上,如今的形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科技的發展方向,是解放勞動力。
農業科技的普及,讓勞動力從農業生產,轉移到製造業;工業技術的進步,又讓製造業的勞動力,轉而投身向第三產業。

而現在,新一輪的科技變革後。
社會進入智慧化、自動化時代,越來越多工作由AI、由人工智慧來接手完成。
谷歌顧問曾經預測,“這一輪新科技革命後,我們將面臨著98%的過剩勞動力。”
這個環節中,“人在大規模地被廢棄。”

歷史上,勞動力過剩、失業增多,會引發對外的征服與擴充套件。人們會去富饒的地方,去流著奶與蜜的土地上,掠奪資源,尋找生存空間。
直到形成某種隱秘的穩定。
後來,社會發展創造出了新的就業機會,經濟全球化逐步形成,資本、勞動力、和產能可以在更大的框架中相互轉移,形成動態平衡。
經濟全球化的蜜月期,這樣做當然沒有問題。但世界的形勢萬變,現在情況又不同了。
全球範圍內,本土保護主義日漸發展,地緣政治事件層出不窮,經濟全球化受到衝擊,各國各地區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都在被幹擾。
一邊是,很多市場不再能著眼全球,生產出來的產能不容易被消耗;而另一邊,有的國家或地區產能跟不上,得不到外來的補給。
雙方的情況都變得不那麼愉快了。
這必然指向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以前大家判斷一個人的價值,是他有沒有勞動能力,能不能投入到社會的生產工作。
但以後沒有那麼多勞動力需求了,對人類價值的判斷必然也會發生變化。
普通人類作為動物的最大價值,是生育;
而作為社會動物的最大價值,則是消費。
一定有人會說,人活著也不一定需要有價值,自己開心就好。但在某個未來裡,或許我們生活的社會,就要求我們有呢。

-END-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炒股的思考。
還會有房產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麼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眾號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群裡現在已經有750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
我們已經拉了很多微信群了,還會線下組織吃飯、打網球等活動。
歡迎加入來扯淡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