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華人理工男劍指AGI,1年收入70億,估值1000億

來源丨新智元(ID:AI_era
編輯丨KingHZ

在營收上,後起之秀Surge AI一直碾壓Scale AI!
沒錯,Meta豪擲148億美元控股的Scale AI,竟然被晚成立4年的Surge AI在營收上超越了!
The  Information報道:在2024年,Surge營收超過10億美元,Scale營收為8.7億美元收入
Surge AI創始人Edwin Chen轉發了相關推文,就像在看Scale AI在演滑稽戲。
訊息圈內人都知道:Scale早已被Surge超越,已成為公開的「秘密」。
對Scale AI如此不利的訊息被報告,這時CEO被Meta天價挖走,Alexandr Wang的離職可謂恰到好處。
O'Reilly Media創始人兼CEO爆出了更大內幕,扎克伯格這次投資不是被坑了,就是炒作:
根據我的訊息來源,不僅Surge更大,而且它好得多。很多人告訴我,儘管Scale在媒體上被大肆宣傳,但它遠不是他們首選的服務商。我不知道是Meta在盡職調查上做得不夠,還是說他們更在意炒作的熱度,而不是實際情況。
有趣的是,路透社報道稱,這家AI獨角獸啟動首輪融資,募資額10億美元,估值將達150億美元(約1000億元人民幣)。
對比而言,Scale AI去年融資估值140億美元,近期因Meta收購其49%股權並挖走CEO擔任AI主管,估值飆升至近290億美元。
據說,這筆融資主要是為了抓住Scale AI近期客戶流失的機遇,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不過,Scale AI和 Surge AI都是華人創立,真是AI領域處處有華人。

低調的Surge AI
要推動AGI
Surge AI,過往大多出現在圈內,大眾媒體鮮有報道。
但他們的使命非常宏大,致力於用人類智慧推動AGI。
Surge AI:用人類智慧推動通用人工智慧AGI的發展
他們認為資料質量決定了智慧上限:
你的資料質量,決定雄心的上限。
你無法用方框框住智慧,也無法將諾貝爾獎壓縮成複選框。
人類的智慧,從來不是流水線商品。
垃圾資料堆不出偉大AI,正如廢鐵裡煉不出真金。
他們認為是人類的選擇的資料塑造了AI的價值觀:
海明威、弗裡達·卡羅、馮·諾依曼為何非凡?
是生命體驗的饋贈——戰爭、愛情、勝利、過錯,  他們贏過的戰役,和輸過的戰鬥,每一次歡笑與掙扎,都淬鍊出作品的靈魂。
資料之於AI,恰如經歷之於人類。 
它讓機器智慧得以—— 
證明黎曼猜想、創造全新藝術、將飛船送上火星。
我們建造的機器,終將在速度、體量、記憶上超越人類。  
但它們永遠是人類之子,由我們百萬次選擇中注入的價值觀塑造。  
資料不是鐵鍬與鎬,而是為人父母的託付。
通往AGI之路,只有一次做對的機會,這是他們的使命:
我們的使命,是培育出如人類般豐盈的AGI  ——  好奇、幽默、充滿想象力,閃耀意料之外的才華。
大家想要的AGI,  是能治癒癌症、揭開宇宙奧秘的智慧,還是被點選率、刷榜資料和炒作馴化的AI?  
機會只有一次,務必做對。

85後華人幹出一個千億獨角獸
Surge AI的創始人兼執行長Edwin Chen,出生於1988年,曾在幾家知名科技公司工作,包括谷歌、Facebook 和 Twitter,積累了豐富的工程經驗。
在麻省理工學院(MIT),他學習了數學、計算機科學和語言學
創業念頭始於他十年AI實戰中的痛點:不管是在谷歌還是Facebook,獲取可靠的人工標註資料始終是他最頭疼的問題。
在他工作過的那些公司,即使是一個小型資料標註專案,也可能需要幾個月才能啟動。
但速度和規模並不是唯一的問題——內部標註員的質量也常常堪憂!
而外部標註公司的效率和質量更是令人頭疼。他曾經遇到過3個月得到的10,000行文字的標註結果,結果發現50%的標籤都是垃圾資料。
他發現即使是像谷歌和Meta這樣的巨型科技公司,也缺乏建立高質量資料集所需的專業資料標註基礎設施。
因此,他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機。
短短六個月,他們的業務增長了十倍,取得了許多令人欣喜的成果:
透過重新標註現有資料集,幫助客戶將機器學習模型的效能提升了50%。 
客戶將等待新標籤的時間從原來的3到6個月,縮短到僅幾天。
每週標註數百萬張影像和文字,涵蓋十幾種語言。
而且他們的業務不侷限於內容標註:從內容稽核、AI公平性,到打電話收集商業和醫療資訊,再到核心影像識別和 NLP等問題,他們都有涉獵。
他們用技術驅動產品,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提供功能豐富且完全可定製的資料標註模板,幫助客戶透過直觀的介面進行資料收集。
其次,提供易於使用的API,使得標註任務可以透過程式設計方式輕鬆建立。
透過複雜的機器學習基礎設施來標記和修正人類錯誤。人類和AI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產品質量。
最後,「人類/AI協同標註」基礎設施,可以讓模型隨著資料不斷輸入,逐步接管更多的標註任務。
Surge Al給OpenAI、Anthropic提高資料服務,參與了ChatGPT、Claude3大模型訓練過程,驗證了技術實力。

獨特的理念:
創業不需產品經理
身為前資料科學家,Edwin Chen認為在創業初期,資料科學家帶來的價值非常有限。他還說,早期也不需要產品經理——產品和方向應由創始人和工程師自己把握。
在《No Priors》播客中指出,他常聽到早期創始人把這兩個職位列為前五到十名員工之一,「這在我看來簡直離譜」。
他直言,如果由他決定,絕不會在初創階段就招資料科學家。「當你想把產品效能再提升2%或5%時,資料科學家很棒,但創業初期根本不是幹這個的時候。」「你要追求的是 10 倍甚至 100 倍的突破,而不是糾結幾個百分點的微調,那不過是噪聲。」
他也認為,早期並不需要產品經理。只有當工程師沒時間或精力再主導產品方向時,這一角色才有意義。「工程師必須親自下場,他們也應該能想出好點子。」「等公司大了再招產品經理不遲;一開始,創始人就該自己想清楚要做什麼產品。」
參考資料: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scale-ais-bigger-rival-surge-ai-seeks-up-1-billion-capital-raise-sources-say-2025-07-0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26zm676Lg
https://archive.ph/ZOasZ
https://www.surgehq.ai/
https://datainnovation.org/2022/09/5-qs-for-edwin-chen-ceo-of-surge-ai/
https://medium.com/@echen/surge-ai-a-modern-data-labeling-platform-for-nlp-d7045a1cb23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