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與榮光:貝爾實驗室的百年興衰

從貝爾實驗室走出的歷屆諾貝爾得主

導讀: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有這麼一個地方,群英薈萃,思維激盪,創新之火燃燒不息。從這裡誕生了3萬多項專利,培養出18位諾貝爾獎得主、9點陣圖靈獎得主以及眾多榮膺國家級頂級榮譽的科學家。這裡孕育了改變世界的偉大發明——電晶體、雷射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數字交換機、通訊衛星、電子數字計算機,以及劃時代的C語言和UNIX作業系統,無不從這裡邁向世界。
它就是貝爾實驗室,一家成立於1925年1月的傳奇科研機構。實驗室以電話發明者亞歷山大·貝爾(Alexander Bell)命名,從這裡走出的科學家,以卓越的才智和對未知的無盡探索,將自己的名字刻入科技史冊,點燃了人類文明的創新火炬,閃耀至今。
科學方程式 | 來源
近日,美國國家工程院、ACM及IEEE院士、C++之父比雅尼·斯特勞斯特魯普(Bjarne Stroustrup)在2024年全球C++及系統軟體技術大會上的演講,再次將我們的目光引向了那個孕育了無數科技奇蹟的搖籃——貝爾實驗室。自1925年1月誕生以來,百年間,這個以其非凡的研究成果和深遠影響聞名於世的“創意工廠”,在科技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百年風雲,瞬息而過,而其中的滄桑與榮光,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都銘刻於心。
SAIXIANSHENG
1.回眸夢開始的地方:‍‍‍‍‍‍‍‍‍‍‍
以貝爾為名,與通訊浪潮相伴相生
在19世紀的餘暉之下,通訊領域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古老畫卷,帶著歲月沉澱的斑駁與厚重。那時,電話的發明掀起了一場資訊傳遞的革命,貝爾電話公司應運而生,成為當時科技浪潮中的弄潮兒。隨著業務的發展與時代的推進,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從貝爾電話公司的懷抱中脫胎而出,逐漸壯大,掌控著通訊世界的一方天地。然而,好景不長,專利到期的陰雲、同行競爭的壓力,讓 AT&T在20世紀初陷入了泥淖。
1907年,西奧多·韋爾(Theodore Vail)臨危受命,出任公司總裁。在經過深刻反思後,他提出“一個政策,一套系統,全球服務”這一極具前瞻性的口號,決心帶領公司重回巔峰,讓大批工程師成為技術攻堅的利刃,誓要讓技術創新與貝爾系統生死相依,而這些理念也在貝爾實驗室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貫徹。
韋爾在認識到實現或接近壟斷需默許政治監督,且技術統一、相容的系統才能提供更好服務後,將公司定位為技術領域領導者,計劃讓大批工程師持續不斷完善公司系統,並提出應堅持遵循“在貝爾系統內部,技術創新將與貝爾系統共存亡”的理念。
兩年後,舊金山大地震後的廢墟上,AT&T高管弗蘭克·朱厄特(Frank Jewett)望著殘破的通訊線路,滿心憧憬著跨美洲大陸通話的那一天。彼時的通訊界,工程師雖在長距離通話取得了一定成果,卻在“橫跨美洲大陸”這一難題前望而卻步。

20世紀初,與創造技術的知識相比,新的技術更能給民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對當時的人來說,機器的發明者似乎比訓練有素的物理學家更重要,儘管物理學家能夠解釋機器的工作原理。

朱厄特深知,技術的突破需要新的力量,於是,他將目光投向科學界,求助於大名鼎鼎的羅伯特·密立根(Robert Milliken)。密立根舉薦的哈羅德·阿諾德(Harold Arnold)不負眾望,成功改進三極體放大器,讓紐約到舊金山的通話在1915年成為現實。
密立根的學生們以及一大批年輕研究人員也相繼加入,為AT&T注入活力。至此,貝爾實驗室的早期團隊成員已集結完畢,並在AT&T子公司西電公司開展研究與開發工作。

當時貝爾實驗室佔據了先前西方電氣公司工程部的總部大樓整整13層,總建築面積達到了37200平方米。

1921年,美國國會透過法案,給予電話業聯邦反托拉斯法豁免權,這無疑為電話業的蓬勃發展再添一把旺火,AT&T的壟斷地位愈發穩固。就在這樣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通訊浪潮裡,貝爾實驗室如同破土而出的萌芽,在AT&T子公司西電公司悄然孕育。一小批科學家在西街的大樓裡,懷揣夢想,追逐著通訊科技最前沿的曙光,為日後震驚世界的科研成果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1925年,貝爾實驗室正式宣告成立,就此開啟了它在科技史上的璀璨篇章。
SAIXIANSHENG
2.點燃創新火種:
聚焦三大領域,奮進之光閃耀全球
在貝爾實驗室的初創歲月,工作聚焦於三大領域:基礎研究、系統工程與應用開發,它們彼此交融、協同發力,鑄就了通訊技術領域的一次次突破。
基礎研究深扎電信根基,橫跨數學、物理、材料、計算機程式設計理論等多學科,探尋底層奧秘;系統工程著眼複雜的電信網路,精雕細琢,力求網路效能的極致;應用開發作為最大部門,擔起設計、開發電信網路軟硬體的重任。
1927年,克林頓·戴維森(Clinton Davisson)與萊斯特・格莫爾(Lester Germer)用電子撞擊鎳晶體,證實電子波動性;1933年,卡爾・央斯基(Karl Jansky)從噪聲研究中開啟射電天文學大門。而1947年電晶體的誕生,堪稱資訊科技的曙光,開啟電子新紀元。收音機、電視、計算機等由此蛻變,生活與工作方式被重塑。
約翰・巴丁(John Bardeen)、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華特・布拉頓(Walter Brattain)鑄就電晶體傳奇,1956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肖克利後創立矽谷首企,改寫半導體軌跡。比爾·蓋茨(Bill Gates)都曾言:“如果能穿越時空去探險,我的第一站將是1947年12月的貝爾實驗室。”

三人於195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肖克利後來創立了矽谷的第一家科技公司,召集了著名的“矽谷八叛徒”,改變了半導體的發展歷史。

1948 年,克勞德・夏農發表(Claude Shannon)《通訊的數學理論》,開創性地提出資訊理論,引入資訊熵量化資訊,為通訊注入精魂,定義資訊、立下傳輸標尺。這一理論為通訊、計算機、密碼學等多領域築牢根基,最佳化通訊傳輸、助力資料高效處理,跨學科催生大量創新成果,讓人類資訊研究與應用邁上新高度。
資訊理論之父夏農的貢獻不僅限於資訊理論,他在數位電路、密碼學、人工智慧等領域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理論不僅在技術領域具有深遠影響,還對數學、物理學、統計學等學科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1964年,阿諾·彭齊亞斯(Arno Penzias)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在進行天文學研究時,意外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一發現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重要證據,並因此斬獲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彭齊亞斯(右)和威爾遜(左)及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天線系統
1969年,UNIX作業系統因開發人員的愛好與熱情,在一臺被人 “遺棄”、效能並不強勁的小型機上成功孕育。C語言等計算機程式語言蓬勃發展,軟體革命應聲而起,為通訊軟體發展鋪就基石。

丹尼斯·利奇(Dennis Ritchie-右)和肯·湯普森(Kenneth Thompson-左)在貝爾實驗室成功研發了UNIX系統和C語言。

從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貝爾實驗室碩果累累,影響深遠,甚至可以說,它的每一項成果都深刻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

從貝爾實驗室走出的歷屆諾貝爾得主

SAIXIANSHENG
3.營造科研港灣:
虹吸頂尖人才,開放文化激勵創新
貝爾實驗室聚集了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科學家,以解決棘手問題為使命,開設著一條條無形的生產線,生產出一些絕妙產品,推動並支援著社會發展,勾勒出“資訊時代”。

貝爾美國總部

實驗室成立初期,朱厄特掌控大局,阿諾德領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團隊,觸達眾多領域。彼時,實驗室目標宏大,但未錨定具體研究走向,需要研究團隊一心鑽研人類通訊相關的一切天地。它就像一位高瞻遠矚的領航者,用獨特策略激勵團隊成員持續創新,秉持實用的系統工程理念,為研究和製作的結合創造輕鬆的環境;信任實驗室戰略和技術規劃的領導者;致力於招募“最優秀、最聰明”的研究人員,為他們免去申請國家經費的壓力;精心營造鼓勵長線思維的溫床,讓僱員在適度“有限自由”裡進行“自由實踐”。

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大蕭條,全國停擺社會混亂

1929年,經濟大蕭條如陰霾籠罩美國,社會陷入停擺、一片混亂,貝爾實驗室卻成為了風暴中的一片寧靜港灣。憑藉AT&T的雄厚財力支援,加之開放自由的工作研究氛圍以及優渥薪酬,貝爾實驗室吸引了一大批科學家與工程師紛至沓來。這些深諳知識與科學力量和“聯合創造力攻克任何問題”之道的科學家們,為實驗室即將開啟的輝煌篇章攢足了能量。

貝爾實驗室內

從20世紀20年代後期開始,貝爾實驗室中學術交流活躍,思想傳播渠道多樣。貝爾實驗室擁有《貝爾系統技術學報》等內部刊物,其內容豐富,涵蓋了如原子結構最新模型等科學前沿進展。此外,定期舉辦的學術報告會,更是群英薈萃,內外部專家攜最新科學發展成果,為研究人員搭建起了與頂尖智慧碰撞交流的橋樑。

《貝爾系統技術學報》1928年7月刊

同時,研究人員自發組織學習小組,如肖克利帶領的固態物理學習小組。他們每週相聚研讀教材,輪流講授理論和實驗物理的最新洞察。小組氛圍自由,下班後仍不停歇,甚至會在結束後去附近的公寓或餐館進一步探討,這種交流不受時空羈絆,激發了研究人員的創新思維。

團隊成員正在進行討論與演示

不同於一般的商業實驗室,貝爾實驗室學科間的藩籬是寬鬆的。貝爾實驗室的默瑞山大樓,其建築設計獨具匠心,長廊連線起各個區域,不同部門的研究人員因此頻繁碰面,交流擦出靈感火花。電晶體研發就是絕佳例證,團隊成員涵蓋了化學家、物理學家、聲學家和工程師等多個學科領域,還有理論家和實驗學者緊密合作,從材料剖析到器件成型,都離不開科學家與工程師的相輔相成。

電晶體研發團隊正在進行討論交流

基礎研究領域,自由是主基調。研究方向自選,哪怕短期難見成效,實驗室也堅定支援。肖克利探索固態放大器,初期雖然失敗但仍被支援繼續探索,他得以自由調配團隊、嘗試多元材料與方法,在這種自由的輕鬆氛圍中將自己的創新想法付諸實際。

貝爾實驗室

可以說,貝爾實驗室以其獨有的魅力,虹吸頂尖人才,用長遠眼光與對基礎研究的執著,為科學家撐開夢想雙翼。這些頂尖人才不僅實現了自身的科研抱負,還透過言傳身教和專案合作激勵著下一代。資深科學家常帶領年輕研究人員參與專案,傳承實驗室的創新精神,形成積極向上的科研生態迴圈,持續為實驗室注入創新活力,不斷產出推動社會進步的卓越成果。
SAIXIANSHENG
4.淡出歷史舞臺:
從拆分法令開始,“創新烏托邦”漸漸消逝
曾經,在眾人眼中,貝爾實驗室篤定將沿著輝煌之路奔行下去。然而,誰也未曾料到,一道法令恰似晴天霹靂,悍然打破了這份篤定。所有既定軌跡被全盤打亂,貝爾實驗室被硬生生地拽入了另一條充滿未知挑戰的全新賽道,命運就此被徹底扭轉。
1984年,美國司法部依據《希爾曼反壟斷法》,如手持利刃一般,將AT&T拆分為7家地區性小貝爾公司。雖然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AT&T被拆分後仍有餘力,但往昔被其壓制的競爭對手們紛紛趁勢反撲。1995年,AT&T內部再度經歷劇烈震盪,從事裝置開發製造的朗訊科技被剝離出去,貝爾實驗室也被剝離出來,成為朗訊科技公司的組成部分。
失去AT&T財力支援後,貝爾實驗室研發經費大減,高瞻遠矚的長期專案中斷,自由探索知識的時光不再。朗訊以通訊裝置產銷為主業,實驗室隨之轉向商業產品研發,往昔基礎理論研究者或離開或轉方向,工程與產品開發人才大量湧入。
起初,貝爾實驗室還能憑研發為朗訊打造有競爭力產品助其立足市場,但通訊業競爭加劇後日漸吃力,最為直觀的體現是——在2G向3G過渡時,發展進度落後於對手。後來,由於朗訊失勢、財務狀況江河日下,貝爾實驗室的情況也是雪上加霜,在通訊業向軟體定義網路、雲計算轉型時,因技術、人才儲備侷限於傳統硬體與基礎理論,貝爾實驗室轉型艱難,光芒暗淡。
儘管難以煥發往日的光彩,但貝爾實驗室憑藉其往昔成就,依舊在研究人員心中備受尊敬。然而,千禧年伊始,年輕博士亨德里克·舍恩(Hendrik Schon)掀起的物理學造假颶風,使得人們終於意識到曾經的“創新烏托邦”逐漸消失了
2002年,貝爾實驗室的亨德里克·舍恩被發現有系統地大量偽造重大實驗結果,其膽大妄為程度令人咋舌,被視為科學界的最大丑聞之一。最終在貝爾實驗室的調查下,他的造假被認定。
雖然更多人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舍恩的鄙夷唾棄之情,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將審視的目光投向拆分後貝爾實驗室的科研管理體制——研究人員被要求發表高質量論文,導致眾人過度關注論文的引用次數,無形之中形成壓力,這也驅使舍恩盲目追逐科研熱點;本應把關科研質量的同行評議制度,在這場鬧劇中淪為擺設。貝爾實驗室在這起造假事件中的潛在責任,也使其積攢多年的聲譽遭到重創。

貝爾實驗室舊址大樓內景

2008年,朗訊出售了新澤西霍姆德的貝爾實驗室大樓,曾獲多項諾獎的基礎物理研究基地就此被棄。此後,貝爾實驗室轉向網路、無線電、軟體等具經濟效益的領域研究。2015年諾基亞收購朗訊,貝爾實驗室悄悄落幕,退出科技史的舞臺中心。
SAIXIANSHENG
5.結語:
創新精神不滅,期待新的傳奇
時至今日,有關“重建貝爾實驗室”、“貝爾實驗室的成功要素”的討論,仍不絕於耳。在人工智慧蓬勃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下,大家總會情不自禁地陷入暢想:在未來的某時某地,會不會誕生一個全新的、如同曾經的貝爾實驗室那般閃耀的科研機構?
在貝爾實驗室誕生紀念100週年之際,我們不禁遙想百年前的今天。彼時,那些在今天被人們視作科研巨擘的科學家們正值青春,他們心懷對世界、對科研的熱愛,擁有以創新之法直擊現實難題的智慧,並願意為之反覆實驗,不斷求索
貝爾實驗室不僅創造了技術,更為世界樹立了一種科學探索的典範。雖然今日榮光稍黯,但我們依然對那些偉大的科研巨匠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我們衷心期待在未來的某一天,還有那麼一家機構,能夠承襲貝爾實驗室遺風,延續它的卓越精神與優良傳統,營造開放創新的科研環境,讓那獨特的科研文化重煥生機,續寫科技創新的壯麗篇章,為人類的科技進步開啟輝煌新時代。

參考資料:
格特納, J. (2015). 貝爾實驗室與美國革新大時代. 中信出版社
https://worldscience.cn/c/2012-11-11/583191.shtml
https://mp.weixin.qq.com/s/CKMbok8ljxKRuAROveCOmA
https://news.qq.com/rain/a/20240630A02XBD00
宣告:原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科學方程式”,賽先生獲授權轉載。
星標《賽先生》公眾號,
不要錯過我們每日為您精心準備的高質量文章!
歡迎關注我們,投稿、授權等請聯絡
合作請新增微信SxsLive20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