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efill|如何選擇要幹什麼,一個新的框架

#i-Refill
歡迎回到本週的i-refill!
目標很重要。但很多人在選擇該幹什麼時都很迷茫。雖然有一些思維框架可以幫忙,但各自都存在一些缺陷,這裡介紹一個新的框架,不妨可以試試。文章來自編譯。
全文共2044
閱讀時間約5min
這麼說你想推動人類進步?你想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假設你有天賦、有抱負、有幹勁——你會如何選擇什麼樣的專案或職業?
有幾種思維框架可幫助你做決定。不過,最近我開始發現其中的一些框架存在缺陷,所以這裡我建議用一種新的變體。

01 激情、能力、需求

在《從優秀到卓越》這本書裡,吉姆·柯林斯說,偉大公司會選擇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 自己熱衷的事情是什麼
  • 自己能在哪些方面成為世界頂尖
  • 他們的經濟或資源引擎是由什麼推動的
愛好、能力、需求的交集
很自然我們可以將這個對映到個人生活/職業上,如果我們將“經濟引擎的推動因素”理解為市場需要某種東西,那你可以靠它來謀生。
如果你只具備這三者當中的兩種,那可以透過檢視故障模式來理解這個模型:
  • 如果你不能成為全世界最優秀的人,那麼你只能算個業餘愛好者
  • 如果你不能以此謀生,那麼它就只是一種愛好
  • 如果你對此並不熱衷,那又何必幹呢?
活著的意義(生き甲斐)這個概念有四個要素:
  • 你熱愛什麼
  • 你擅長什麼
  • 世界需要什麼
  • 你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報酬
活著的意義思維框架
其實兩種說法幾乎一樣,只不過後者將“經濟引擎”分解為“世界需要它”以及“你可以從中獲得報酬”兩個要素。我更喜歡更簡單的三要素版。
我喜歡這個框架,也力薦過,但現在我發現這個框架可能會被誤用:
一種是假設你沒法在某方面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尤其是如果你沒有背景、培訓、資歷或經驗的話。這些都不是必需的。如果你有才華、有激情、夠自律,通常很快就能成為世界一流——只需幾年時間。
另一種假設是某個東西沒有市場,於是便沒了謀生之道。如果某樣東西很重要,如果這個世界需要它,那麼通常就有辦法透過做這件事獲得報酬。你只需要找到收入模式。(必要的話,這可能是一種非盈利的模式。

02 很重要、能搞定、被棄置

還有一種思維模式我也很喜歡,這個模式出自有效利他主義社群:找到很重要、能搞定又被棄置的東西。同樣地,我們可以透過排除法來了解為什麼這三要素都是必要的:
  • 如果問題沒法搞定,那你永遠也無法取得進展
  • 如果不是被棄置的事情,那你就無法貢獻任何新東西
  • 如果事情不重要,那又何必去做呢?
這個框架是為了給慈善捐贈的事業進行優先排序而開發的,但自然也可以應用到專案或職業的選擇上。
不過,我還是認為這個框架也可能會被誤用:
人很容易會因為問題看起來很難就認為無法解決。但如果問題足夠重要,就值得付出很多努力去解決。而且很多事情直到解決前一刻看起來似乎都不可能解決。
有時候,問題其實並沒有被棄置,但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的人都用錯了方法:他們的方法不對,或者他們的努力質量不高。有時候,一個擁擠的領域需要一位具有不同背景或看法的新進入者,或者只是需要有更高的標準和更好的判斷力。
將這個框架應用到自己身上的另一個問題是它缺乏人情味。也許這對投資組合管理有好處(框架原先就是出於此目的),但在選擇職業時,你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與你的才能與激情相匹配的職業。

03 無視顯然,擁抱直覺

在應用這些框架時,你還可能會犯另一個錯誤,那就是如果你覺得某件事很重要,你覺得自己擅長做這件事什麼的——但卻沒法完全表達清楚為什麼,也沒法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向大多數人做出解釋。“紙面上”看這個機會似乎挺糟糕的,但你卻沒法擺脫這些山裡埋著金子的感覺。
最好的機會往往都有這種特質——部分是因為如果機會在紙面上看起來不錯的話,早就有人抓住這樣的機會了。不要用看似明顯來篩選機會,否則你會錯過這些機會。

04 我的思維框架

將上述框架當中有問題的元素摒棄掉之後,我認為會剩下以下這些。
要選擇:
  • 你痴迷的一個想法——你總是止不住去思考,總讓你心神不寧的想法;那怕你去做了別的事情一段時間之後,你還是會回到這個想法上
  • 你認為很重要的一件事——哪怕(或者尤其是!)這件事你沒法完全解釋到讓別人滿意的地步
  • 你沒看到別人的做法跟你一樣——哪怕這個機會其實並沒有被棄置
理想情況下,你會對為什麼你想做的事情沒人做感到十分困惑,因為這在你看來似乎太明顯了——並且(這很重要)如果你對這個領域瞭解得越多,這種感覺就會持續存在甚至與日俱增。
這就是我最終要寫《進步的根源》(The Roots of Progress)的原因。我對理解進步很痴迷,這顯然是這個世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當我想找一本關於這個主題的書時,我找不到任何符合我閱讀方式的書,儘管當然已經有大量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獻了。我無視了我沒有資格做這種工作的事實,我也沒打算以此謀生。但結果還不錯。
這也是我在 2013 年選擇做上一家科技初創企業Fieldbook的原因。我對將混合電子表格資料庫開發成現代 SaaS 應用的想法感到著迷,這個東西顯然對很多用例都有價值,而且當時也沒有類似的產品存在,儘管部分競爭對手已經出現了一段時間了。雖然Fieldbook作為一家初創企業失敗了,但確實是在正確的時間提出了正確的想法(就像Airtable與 Notion 所證明那樣)。
所以,請相信你的直覺,追隨你的執念吧。
譯者:boxi
來源:神譯局
本文轉載自36氪神譯局編譯,觀點不代表IDG資本立場
這些文章也好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