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這5件事,可以悄悄做,但一定不能說!

都說:“副業剛需”。但最近,博主@小塵卻痛心疾首道:“千萬別和同事說,自己有除上班工資外的收入。”
原來,她在和同事閒聊時,無意提到自己有個小副業,收入可觀。次日便被領導約談,暗示要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工位更是被調到了出入口位置,生怕副業分走員工的“帶薪精力”。
雖然公司的做法有待商榷,但為避免麻煩,有些事情,在職場可以悄悄做,前提是按下“消音鍵”,一定不能對外說。
01 副業外快,勿聲張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螃蟹效應”:當一隻螃蟹即將爬出簍子時,其他螃蟹會用螯鉗將其拽回。
這個準則,在職場同樣適用。
職友木子說,自己入職之前,一直有做影片剪輯的兼職,沒事發在社交賬號上,竟也攢下不少粉絲。
無意被同事得知後,竟被傳得全公司皆知,甚至傳言她上班時間都在做剪輯。結果被領導認為工作不專心,話裡話外敲打,不要在上班時間做與本職工作無關的事,工作量也莫名驟增。
事實上,在職場,利益永遠大於情誼。同事可以是搭子,但不是戰友。
就像曾經網上很火的一句話:害怕兄弟吃苦,更怕兄弟開路虎。
全民副業的時代,真正聰明的職場人,往往懂得藏好一切“搞錢”的痕跡。哪怕家人好友,都不輕易透露。
02 跳槽計劃,別透露
老話有言:“事以密成,語以洩敗。”身在職場,如果有人問:跳槽升職,可以告訴關係好的同事嗎?
作為過來人,掏心窩子的回覆就是:“千萬不能!憋住、捂住、忍住。”
小紅書上,網友@璐璐要努力,就分享過自己的一段“血淚”教訓:
因為吃飯時,無意中向飯搭子透露,自己在備考MBA,之後準備申請留學。沒想到,一個月後自己被列裁員名單首位。
不少網友表示感同身受,一名叫@柚子的網友表示,曾天真地和同事透露跳槽計劃,結果沒幾天就被HR約談,還差點影響了績效發放。
職場中,離職和跳槽是敏感話題之一,不論好壞都容易成為有心人的話柄。
面對相關話題,學會及時“閉麥”,開啟“靜音”模式很重要。在塵埃落定前,最好藏在心裡,避免遭人猜疑。
03 真實看法,含糊說
初入職場那會,還不懂得何為“糊弄文學”。面對一些不太熟的同事,難免誤入“交淺言深”的職場大坑。
尤其在公司茶水間,幾人聚在一起窸窸窣窣聊八卦:“公司新來的領導聽說是關係戶,你怎麼看?”“你覺得隔壁部門老張怎麼樣?很多人都不喜歡他。”
如果被同事拉入聊天區,一不小心就被帶了節奏,莫名拉仇恨。
有經驗的職場人,往往深諳“禍從口出”的道理。學會不明確發表看法,不隨便站隊,能喝水就喝水,能聽聽就不表態。
一段體面的職場人際關係,主打:點到為止,上班合作,下班勿擾。
對他人的真實看法,尤其是負面的評價,一旦說出,可能會引發不必要的矛盾。
時刻記住:“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隔牆有耳”的道理,在現實遠比電視劇更抽象。你以為的抱團取暖,實則很可能是公開處刑。
04 薪酬待遇,勿外傳
職場中吃的苦,無非都是為了那“碎銀幾兩”。同一水平下,誰也不希望別人比自己拿得多、過得好。
一名叫@小雨的網友發帖,剛工作那會,和一位同期的女生關係特別好。
有次,無意間聊到社保金額,才發現自己工資比她高了3000,聊天氣氛一下就冷掉了。
當天,她就找到領導提加薪,被拒後便開始疏離自己,兩個人的友誼小船就這樣默默打翻了。
在職場,薪資待遇一直是禁忌話題之一,面對相關話題討論,做到心裡有數就行。
畢竟,信用卡賬單的嘆息,永遠勝過銀行卡餘額的迴響。
如果別人工資高了,你會難受;你工資高了,別人膈應。與其炫耀一時,過完嘴癮遭背刺,倒不如少一事換得清閒。
05 家庭背景,保神秘
進入職場後,總會有人旁敲側擊家庭狀況如何。這些看似關心的試探,更多是為後面職場相處的態度找定位。
從最直接的角度分析,若是家庭情況一般或困難,可能將其視為輕易不會辭職“好拿捏”的人。家境太好,可能被貼上“沒事業心”或“對收入沒要求”的標籤。
這些看似無關痛癢的嘮嗑,稍不留神,很容易成為職場發展的絆腳石。
就像網上說的:出門在外,身份是自己給的。在被問及家庭情況時,謹防全盤托出,而是有選擇性地表達敘述,保持一定神秘感為佳。
職場本質就是個小江湖,真正的高手都深諳“出口的話,隨時可能成為未來射向自己的子彈”這一道理。
不管是對同事,還是對領導,保持無害體面,往往比展示聰明更安全。
話可以只信三分,做事做七分,但是職場保密,要滿分。
源 |  智聯招聘(ID:zhaopin-com
作者  賢臘 ;  編輯 | 呼呼大睡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