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C-C登頂!阿里雲PolarDB重新整理全球資料庫效能及價效比記錄

2 月 26 日,在 2025 阿里雲 PolarDB 開發者大會上,阿里雲宣佈 PolarDB 登頂全球資料庫效能及價效比排行榜。根據國際資料庫事務處理效能委員會(TPC,Transaction Processing Performance Council)官網披露,阿里雲 PolarDB 雲原生資料庫以超越原記錄 2.5 倍的效能一舉登頂 TPC-C 基準測試排行榜,以每分鐘 20.55 億筆交易(tpmC)單位成本 0.8 元人民幣(price/tpmC)的成績重新整理 TPC-C 效能和價效比雙榜的世界紀錄。
該記錄是中國基礎軟體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成就,標誌著 PolarDB 創新的雲原生架構不僅突破了單叢集的擴充套件性瓶頸,還成功抗住了全球最大規模的併發交易峰值,在效能、可擴充套件性等多個維度均處於全球領跑者位置。

資料來源:TPC-C 官網
(連結:https://www.tpc.org/tpcc/results/tpcc_results5.asp)
TPC-C 是由 TPC 組織制定的針對衡量線上事務處理(OLTP)系統性能的基準測試,被譽為資料庫領域的“奧林匹克”,是全球最具公信力的測試標準。通俗來講,TPC-C 是商業資料庫證明自身實力的硬性門檻之一,會考察關係型資料庫系統的全鏈路能力,主要有 2 大衡量標準:效能(tpmC)和價效比(price/tpmC)。效能表示資料庫能夠跑多快,價效比表示資料庫的成本能做到多低。
注:TPC-C 測試透過高併發的事務處理場景,以每分鐘處理的交易事務數量(tpmC)作為主要效能指標,同時以系統的總價格與 tpmC 值的比值衡量價效比。
本次打榜中,阿里雲 PolarDB 雲原生資料庫以 20.55 億 tpmC 的效能成績一舉奪魁,成本相比原紀錄降低了近 40%。回看 TPC-C 排行榜不同時期奪冠的資料庫,當代資料庫系統依次經歷了集中式架構、分散式架構、雲原生架構的演進過程。此次 PolarDB 採用雲原生架構、軟硬體高效結合的方式,同時登頂資料庫“效能和價效比界”的珠穆朗瑪峰,標誌著「以 PolarDB 為代表的中國雲原生資料庫」已成為資料庫領域的事實標準和發展的必然方向,彰顯了國產基礎軟體在核心技術領域的強勁實力。
站上雲巔:更高效能,
更低成本,更穩定可靠
阿里雲智慧集團副總裁、資料庫產品事業部負責人李飛飛在會上表示:
“我們很榮幸能夠在全球最權威的效能賽道上與海內外廠商同臺競技,PolarDB 登頂 TPC-C 排行榜,不僅是阿里雲技術實力的證明,更說明國產資料庫在效能和價效比方面均已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在打榜過程中,我們始終秉承客戶第一原則,如何讓每個 CPU 核都能物盡其用、為客戶提供更高的效能是 PolarDB 的最佳化重點。透過創新性的雲原生架構,雲原生資料庫將像“搭積木”一樣簡單、易用,我們期待為使用者提供更優的價效比、更好的雲資料庫體驗。”
具體而言,TPC-C 主要測試內容涵蓋了:
  • 全壓力測試:要求資料庫在極限壓力下穩定執行 8 小時內,且 tpmC 的波動率不得超過 2%。同時要求打榜構建的超大規模叢集在 8 小時內保證 100% 資料的正確性,資料 0 錯誤。
  • 故障容災測試:要求模擬各種軟硬體故障情況下都能保證資料不丟失,保證資料庫事務的一致性。保證出現故障以後,整體效能基本不受影響, 而且可以迅速進行 HA 切換,恢復效能。
  • 資料庫 ACI 測試:完全透過資料庫的各種一致性,隔離級別,原子性的測試。最大單表掃描資料行數超 48 萬億行。
PolarDB 這一劃時代的新紀錄,模擬了 16 億使用者同時上線進行交易,其處理能力相當於天貓雙 11 訂單峰值場景的 59 倍(資料來源:2020 年天貓雙 11 訂單峰值 58.3 萬筆 / 秒),可輕鬆征服全球最大流量洪峰。
在測試的 8 小時期間,PolarDB 完成了 2.2 萬億次資料操作,tpmC 波動率僅為 0.16%,保障了 100% 的資料正確性,這同時也體現了 PolarDB Limitless 超大叢集的效能穩定性。在穩定性測試中,HA 實現秒級切換,切換期間效能損失小於 1%,完美通過了 ACI 測試。
每一個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後,都蘊含著無數技術人對資料庫效能、價效比和穩定性的極致追求。之所以取得如此驕人成績,得益於阿里雲 PolarDB 雲原生資料庫在技術和架構上的持續創新,突破了單叢集的擴充套件性瓶頸。透過與英特爾至強處理器等軟硬體的深入結合、單機效能最佳化等方式,最終在效能、成本、可用性等維度一舉奪魁:
① 單核效能相比原紀錄提升 1.8 倍:透過單機事務、索引結構、IO 路徑、日誌複製等 90 多種最佳化和效能提升方式,PolarDB 實現單核效能相比原紀錄提升 1.8 倍以上。
② 數千節點的橫向擴充套件能力:PolarDB Limitless 架構是世界上第 1 個基於 RDMA 的千臺物理機資料庫叢集,支援大規模橫向擴充套件,單叢集可管理 100PB 級資料,最高擴充套件至數千個計算節點。該架構支援高效能的跨節點事務一致性,基於和 RDMA 技術深度融合的全新事務系統 PolarTrans,彈性並行查詢 ePQ,其分散式能力實現效能近線性擴充套件,對單機最高效能損耗控制在 15% 以內,擴充套件性遠超傳統的分散式事務方案。
③ 軟硬體結合,實現高可用和低成本:藉助更多的核心、更靈活的微架構、更大的記憶體頻寬以及更出色的輸入 / 輸出 (I/O) 效能,英特爾®至強®處理器為各種工作負載提供了卓越的效能表現。此外,英特爾®至強®處理器的 HW-PGO(硬體效能指導最佳化)技術,透過分析和最佳化資料庫的執行熱點,進一步提升了資料庫系統的整體效率,從而提高了資料庫處理複雜查詢和高併發操作時的響應速度。
憑藉這些先進技術,英特爾®至強®處理器助力 PolarDB 在 TPC-C 基準測試中展現出卓越的效能。同時,藉助高效能 RDMA、持久化記憶體 AliSCM、SmartSSD 等新硬體,PolarDB 將 I/O 延遲最低降低至 25 微秒。
據悉,目前阿里雲 PolarDB 使用者數已超過 10000 家,深受市場青睞,並規模化應用於政務、金融、電信、物流、網際網路等領域的核心業務系統,服務了自然人稅收管理系統、全國 60% 的省級醫保資訊平臺等機構,以及中國聯通、中國石化、友邦保險、米哈遊、飛鶴等知名企業,助力業務加速創新升級,搶佔市場先機。
作為中國首款自研雲原生資料庫,PolarDB 全球首創的三層解耦架構,讓使用者可根據業務需要,獨立配置 CPU 和記憶體資源數量,以 50% 成本、實現 6 倍於商業和開源資料庫的效能。憑藉“雲原生三層解耦 Serverless 資料庫關鍵技術與應用”專案,PolarDB 榮獲 2024 年度中國計算機學會(CCF)科技進步一等獎。透過在 Serverless 和多主架構方向的技術成果,PolarDB 先後斬獲了國際學術與技術頂會 IEEE ICDE 2024 和 ACM SIGMOD 2024 工業賽道最佳論文獎,這也是中國企業獨立完成的成果首次獲此殊榮。
阿里雲在中國關係型資料庫市場已持續多年穩居市場份額第一,並連續 5 年獲評 Gartner 全球雲資料庫魔力象限領導者地位,是國內首個且唯一在基礎軟體領域進入“領導者”象限的中國企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