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們有力量去面對未來的種種困難和挑戰|9月2日一席X久久公益節

9月2日,我們聯合騰訊公益舉辦了一場活動,主題為“十年如一日,久久做好事”,邀請6位公益人分享了他們的實踐和故事。
“99公益日”陪伴公益人、受益人和捐贈人走過了十年,現在已正式升級為久久公益節,繼續與善意同行。希望大家能與公益有更多的相遇,把這份美好傳遞給更多的人。
精彩搶先看
導演 / Chaos
攝像 / Chaos 大凱  
演講
01.
嚴霽玥一塊螢幕,一根網線,3000所小學
我們想跟大家講的是一個新版的支教故事。在這個故事裡,不再需要放棄工作或到很遠的地方,每個人心裡的一點點熱血沸騰也可以得到安放。
故事的背後,我們做了許多系統搭建的事情,把備課、上課、課後反饋、志願者管理等流程都數字化了。但是對鄉村學校來說,可能就是每天下午三點半的時候,一位老師走上講臺點開了螢幕的開關。千里之外,某位企業員工在工作之餘、某位大學生在課堂之外,透過網路給遠方的孩子上了一堂課。
透過這樣一個平臺,透過技術的穿針引線,不同的人群連線在一起。每個人內心升騰起的最小單位的善意,散佈在那些偏遠但不會被遺忘的地方。
02. 
王奕鷗 生而為人,從不罕見
很多罕見病友組建了一支樂隊,我也是其中一員。大家在成立的第一天就達成共識——不唱《感恩的心》。我們要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所以這十多年也創作了十幾首原創歌曲,演出了上百場。
有一次演出後,一位腦癱的大哥坐在臺下,久久沒有離去。我走過去問他是否需要幫忙,大哥坐在輪椅上跟我說:“四五十年代那會兒,像我們這樣的人肯定也是活過的吧。可大家來了走了,沒有留下任何聲響。剛才我坐在下面聽你們唱歌的時候,突然覺得自己活過了。”
我們做了那麼多的努力,其實無非就是想把“罕見病人”裡的“罕見”去掉,讓每一個罕見病人可以得到跟常見病、多發病病人一樣治療的權利、康復的權利。讓我們再一起努力,把“病”去掉,讓人可以做回人本身,成為一個體面的、有尊嚴的人。
03.
王德智 踩實每一步,可以慢,不能停
現在再回過頭來看,保護地周邊社群的發展好像出現了一個新的奇蹟,能看到野生動物,沒準你還能看到大熊貓,這樣老河溝對部分遊客就有了特別的吸引力。所以2022年下半年,我們開始在保護地周邊的社群徵集有意願的村民,培訓他們成為生態導賞員。
村民會給遊客介紹沿途的動植物,雖然有一些科學上的錯誤,但混雜了不少土生土長的認知。最有吸引力的還是偶遇真正的野生動物。很幸運,不到兩年的時間,有兩次我們的導賞員帶著遊客看到了大熊貓。
在整個導賞過程中,他們還會約束遊客的行為、保障他們的安全。但關於遇到帶有威脅性的野生動物時應該怎麼做,這方面還需要加強。今年五一,有一隊遊客在保護區水泥路旁邊的樹上看到了一隻黑熊。導賞員立刻說大家趕緊跑,沒人跑,全都站在那裡掏出手機拍照,結果熊下樹跑了。其實在野外遇到黑熊,應該先停下觀察,而不是立刻掉頭跑。
04. 
李海燕我被波浪裹挾,但我也是波浪本身
我自己是從受益人轉變成工作人員的,但我也不是特例——親子園專案的工作人員百分之百都是受益物件成長起來的,支援夥伴的成員也有60%來自受益人。
我們最初也希望找到科班出身的人員,但是做公益的薪資很難留住這些有專業背景的老師。與此同時,我們又看到了受益人媽媽們成長起來的可能性。大家在專案裡受益,對專案有非常多熱愛和歸屬感,帶著對孩子的愛,願意為此持續學習。因此,這條路是走得通的,而且更可持續。
這也給了很多因為生育而成為全職媽媽的女性一條新的方向,過往她們在城市裡只能找到服務員、保潔員的工作,現在大家還可以做兒童早期發展相關的工作。
我們也發現非常多的媽媽老師,即使離開了這個地方,回到她的家鄉,依然可以用學到的理念去影響身邊的人。她們也始終保留著原來在活力未來習得的跟孩子互動交流的方法。

05. 
關超潮汐的力量
我們做了個調研,發現這些需要手工收入的女性,55%來自於偏遠山區,18%是單親媽媽,14%可能是因為孩子生病或殘疾留在家裡不能去上班,還有9%是我們的殘障夥伴。
在她們身邊沒有可及的、靈活的勞動機會。給這些鄉村女性發放手工材料的時候,會要求籤名。我發現這些字寫得都歪歪扭扭的,我就去問為什麼,擔心是孩子代簽的。問了後才知道,她們很多人都不會寫字,只是照著字樣畫下來的。
後來,發放收入的時候又發現,別說是微信錢包了,她們連銀行賬戶都沒有。在我們幫助這些人之前,她們從來都沒有進入過工作環境,甚至從來沒有被看到過。
當時我就給自己設立了一個小目標:有朝一日,即使沒有我們、沒有潮汐,這些殘障的夥伴、農村的留守媽媽也能自己透過手工獲得收入。

06.  
盧瑋靜今天我們為什麼需要公益?
很多人都是因為汶川地震開始做公益,一起走過了這16年。我以前學的是物理,因為參與汶川地震的救災,後來轉專業學了非營利組織管理,進入到了公益行業。
我們看到了在一個巨大的災難面前,每個人都像木炭一樣被點燃了,彼此互相溫暖,大家共同在廢墟上建設起新的家園,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美好。
公益不是傳統認為的悲天憫人式的慈善救助,它給人尊嚴感,給人主體性,它讓人有力量去面對未來的種種困難和挑戰。它連線遠處的人跟近處的人,建構不同形式的共同體,重構社會生態去支援系統化的變革。這是公益的無限潛力和可能性,需要我們每個人向前去行動和探索。

現場 & 幕後
▲ 騰訊社會價值中心負責人傅劍鋒老師致辭
▲ 潮汐計劃支援的困境女性為北京冬奧會頒獎禮制作的編織花束
▲ 為罕見病代言的罕熊Rare Bear

感謝志願者Dorcas 和 白山芝士拍攝現場照片
❤❤❤ ღ( ´・ᴗ・` ) ❤❤❤
參與久久公益節,送你一朵小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