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是人類文明的基石,是民族團結的粘合劑,也是矛盾衝突中的排頭兵。
露易絲•班克斯/《降臨》




微博熱搜#韓國老師說一看就是中國人寫的 #(@祖傳單身狗)
中國人總以為只有自己有書法,其實很多文化都有書法或者書法藝術。所以我們不介紹中國書法了,而是簡單介紹一下西方書法的歷史。
西方書法已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隨著歷史程序中政治、經濟和發明的變遷,書法在世界各地的發展受到了不同的影響。劃定每種書體的定義和時間段,或追溯其變體的發展,是一項複雜的研究任務。不同的來源會以不同的方式對書體的發展進行分類和追溯。因此,這篇簡短的文章並非權威性文獻,它僅旨在展示一些具有重要影響的書體,並提供一個大致的時間線。
羅馬大寫字母
拉丁字母大約起源於公元前600年。公元一世紀左右,羅馬大寫字母開始出現。羅馬字母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體之一。其美麗之處在於幾何感和精確性,反映了那個時代驚人的建築藝術。今天,羅馬大寫字母常使用扁平的毛筆或鋼筆書寫。

公元五世紀的《維吉利烏斯羅馬手稿》

羅馬大寫字母雕刻在羅馬萬神廟外牆上的石壁上。(由Dorothy Lim-Chew拍攝)

《林迪斯法恩福音書》第27頁(約公元700年),包含《馬太福音》的開頭
大寫體
大寫體(Uncial)書體出現在公元二三世紀,受希臘字母的影響。此種書體的特點是筆畫粗大且彎曲,比羅馬大寫字母簡單,書寫速度較快,特別適合抄寫聖經等手稿。基督教教會透過大量抄寫聖經和其他宗教經典,促進了這種書體的發展。

《凱爾斯之書》中的一頁,約公元800年,採用一種被稱為“島嶼大寫體”的字型,這是一種大寫體的變種
卡羅林大寫體
隨著大寫體的影響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出現了不同的變體。中世紀一個重要的書體是卡羅林大寫體(Carolingian),它在查理曼大帝統治下於公元八世紀末期發展起來。在英格蘭,島嶼書體(Insular)也開始發展,並傳播到英格蘭及歐洲大陸。

卡羅林福音書中的一頁(英國圖書館,Add MS 11848),採用卡羅林小寫體,內容為《聖經》拉丁文《路加福音》23:15–26
哥特體
大約在12世紀,哥特體(Gothic)書體在北歐從卡羅林手寫體發展而來。此種風格的特點是筆畫壓縮、粗壯且角度分明,現今仍然廣受歡迎,並有多種變體,如“文字體”(Textura)、倫巴第大寫體(Lombardic Capitals)、巴塔爾體(Batarde)和弗拉克圖爾體(Fraktur)。

公元1407年《拉丁聖經》手稿中的哥特體書法,現展出於英國威爾特郡的馬爾姆斯伯裡修道院

哥特化斜體,現代藝術家Nina Tran作品,2020年
義大利體與人文主義小寫體
然而,在義大利,哥特體被認為既不實用又容易造成眼睛疲勞。因此,人文主義小寫體(Humanist minuscule)成為了更受青睞的書體。這種書體受卡羅林手寫體的影響,大約在15世紀出現。

喬瓦尼·二世·本蒂沃利奧的《禱告書》中的一頁,波洛尼亞,約1497–1500年。採用人文主義小寫體,並有彩色大寫字母和裝飾
學者們認為人文主義小寫體過於繁瑣,因此發明了一種傾斜的書體,可以減少筆畫,並能夠將字母連線起來。這種新書體被稱為公文體(Chancery hand),後來的公文體連筆體(Chancery Cursive)也源於此,它促進了書寫速度的提高。這種書體是我們今天所用連筆書寫的基礎。

《拉奧佩里納》中的一頁,由盧多維科·維琴蒂諾·德爾·阿里吉(Ludovico Vicentino degli Arrighi)創作,1475–1527年,採用公文體風格

義大利體,藝術家Eleanor Winters作品,2014年
手寫書籍在古騰堡發明印刷機後逐漸衰退。19世紀末,隨著英國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的興起,西方書法迎來了復興。
基礎書體
20世紀初,愛德華·約翰斯頓(Edward
Johnston)重新發現,古代彩繪手稿中的正式書體是使用方切羽毛筆書寫的,這種筆法能夠產生粗而均勻的筆畫壓力。約翰斯頓提倡發展一種端正的圓體書寫(roundhand)作為基礎。他認為,掌握了這一書體後,書法家可以輕鬆地將其發展為傾斜或角度分明的書體。
Johnston)重新發現,古代彩繪手稿中的正式書體是使用方切羽毛筆書寫的,這種筆法能夠產生粗而均勻的筆畫壓力。約翰斯頓提倡發展一種端正的圓體書寫(roundhand)作為基礎。他認為,掌握了這一書體後,書法家可以輕鬆地將其發展為傾斜或角度分明的書體。

在《大衛之家》(The House of David,1916年)一書中,約翰斯頓使用了“基礎手寫體”(Foundational Hand)這一術語來定義這一書體
圓體與銅版書體
在17世紀和18世紀,英國書法家喬治·比克漢姆(George Bickham)、喬治·謝利(George Shelley)和查爾斯·斯內爾(Charles Snell)等人推廣了圓體書法(Roundhand),使得這種風格在18世紀中葉傳播到歐洲,並跨越大西洋傳到北美。

喬治·比克漢姆的圓體書法,出自《全能書法家》一書,約1740-1741年
18世紀,金屬版雕刻的發展和商階層的崛起使得銅版書體(Copperplate)變得重要。
隨著教育的普及,書法學校也開始成立,供人們學習書寫技巧。尋找學徒的書法大師們會刊登印刷廣告——這些廣告通常既美麗又精緻,成為藝術作品。這些大師還製作了模範書法本,學生可以透過臨摹這些書法本來學習。書法本是由工匠製作的,工匠使用一種叫做“雕刻刀”(burin)的鋼製工具,在銅版上刻出精細的線條。銅版書體(Copperplate)的名稱便由此得來。
這種印刷方式對字形產生了影響,導致字母形式發生了變化——曲線變得更加圓潤,字母的傾斜度加大,粗細線條之間的對比更加明顯。

霍勒斯·G·希利(Horace G. Healey)創作的銅版書法範本
如今,“銅版書體”一詞用於指代使用尖頭、靈活鋼筆書寫的陰影字形。這種書體有許多變體,如加重體(Engrosser's script)、馬達拉茲體(Madaraz script)和義大利體(Italian Hand)。現代書法常常是這些變體的衍生形式。
斯賓塞體
值得注意的是,斯賓塞體(Spencerian)書體,這種書體在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期的美國盛行。以普拉特·羅傑斯·斯賓塞(Platt Rogers
Spencer)命名,斯賓塞體是一種基於橢圓形的流暢書體,既能快速書寫,又能保持清晰可讀。斯賓塞本人開辦了一所專門教授該書體的學校,斯賓塞體最終成為美國標準書寫,直到打字機的發明使得手寫信件逐漸過時。
Spencer)命名,斯賓塞體是一種基於橢圓形的流暢書體,既能快速書寫,又能保持清晰可讀。斯賓塞本人開辦了一所專門教授該書體的學校,斯賓塞體最終成為美國標準書寫,直到打字機的發明使得手寫信件逐漸過時。

斯賓塞體書法示例(1884年) 斯賓塞體書法示例(1884年)
現代書法
今天,隨著個性化需求的增加,人們對手寫文字和手工製作質量的需求使書法再度興起。當你參觀本次展覽時,或許能看到一些傳統或古老書體的影響。儘管現代書法工具已經取代了古老的工具,但當代書法家仍然敏感於這些百年曆史藝術形式的規範字形和書寫工具的影響。
本文系授權釋出 ,by ML編輯部,From 摩登語言學,微訊號:Modern_Linguistics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