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2179字,圖片7張,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
當地時間5月1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一天內完成了他的“外交三連擊”: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話兩小時,“安撫”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最後拉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法、德、意、芬四國領導人開了一場“群聊”。

這場“電話馬拉松”結束後,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佈:“俄烏即將停火!談判馬上開始!”
然而,這看似“順利”的通話背後,卻是一場充滿算計的政治秀。細品之下,伏筆處處。
特朗普的“交易藝術”再次上線,“停火倡議”隻字不提俄羅斯撤軍或北約東擴,卻大談美俄貿易。一邊向普京丟擲“戰後貿易大餅”,一邊對澤連斯基許下“美國絕不缺席”的承諾,最後還不忘拉歐洲盟友站臺,彷彿烏克蘭的領土只是談判桌上的籌碼。
和平是假,生意是真
在特朗普的敘事裡,他與普京的對話“基調和氣氛都非常好”,甚至暢想起“俄烏戰後重建”的商機。他聲稱俄羅斯有“創造就業和財富的巨大潛力”,而烏克蘭也能“從貿易中受益”。這話術聽起來像極了地產商推銷爛尾樓,先描繪藍圖,再談條件。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還搬出了梵蒂岡當“和事佬”,聲稱教廷“非常樂意主持談判”。然而,梵蒂岡的調解資格在俄烏衝突中從未被提及,特朗普此舉更像是在給這場談判貼上一張“神聖標籤”,掩蓋其背後的利益交換。
然而,別忘了,就在通話前兩天,特朗普還在威脅俄羅斯:“現在是‘切火雞時間’,如果不達成協議,制裁將讓俄經濟崩潰”。這種“胡蘿蔔加大棒”的策略,與其說是推動和平,不如說是為國內選民展示“強人形象”。畢竟,2026年中期大選的“硝煙”已隱約可見。
普京的戰略與澤連斯基的“硬漢困境”
克里姆林宮對這場通話的回應同樣耐人尋味。普京稱通話“內容坦率且有益”,並宣佈將推動俄烏起草一份“和平備忘錄”,內容包括停火時間表、危機解決原則等。
更微妙的是,普京提到“伊斯坦布林談判的聯絡已恢復”。要知道,此前的伊斯坦布林會談上,俄方僅達成“換俘共識”,核心議題則全部擱淺。
此時表達重啟談判,更像是俄羅斯基於戰場形勢的考量。

“邊談邊打,以打促談”,這才是莫斯科的真實意圖。
在俄烏衝突中,處境最為尷尬的莫過於澤連斯基。他在與特朗普的兩次通話中反覆強調三點:必須實現停火,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以及美國“不得在沒有烏克蘭參與的情況下對與烏克蘭相關事宜做出任何決定”。
尤其是第三點,幾乎是對特朗普的“隔空警告”。畢竟,美國繞開烏克蘭與俄討論“備忘錄”,早已讓基輔感到被“出賣”。

為此,澤連斯基提出召開“美烏俄歐四方聯合會議”,並點名土耳其、梵蒂岡等地作為談判場所。這看似是靈活姿態,實則是無奈之舉。
烏克蘭既無力單獨對抗俄羅斯,又擔憂被美歐“交易”所犧牲。那句“不會從領土撤軍”的宣言,更像是在國內民意壓力下的政治正確表演。而烏軍高階將領的臨陣辭職,更是給這脆弱的宣言做出了標註。

諷刺的是,澤連斯基一邊呼籲歐盟對俄實施“嚴厲制裁”,一邊還不得不面對歐洲內部分裂的現實,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更是直接嘲諷烏克蘭“勝利計劃註定失敗”。
看來,烏克蘭的“硬氣”,終究要依賴西方的施捨。
從主角到配角,歐洲的“集體失落”
特朗普的電話名單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法、德、意、芬領導人的名字赫然在列。然而,這場“聯合通話”更像是美國對歐洲的“通知會”,而非“協商會”。
早在今年2月,歐洲多國領導人就因“是否派兵援烏”吵得不可開交,彼時英國主張強硬,德國卻稱“為時過早”。
最戲劇化的是前兩天義大利總理梅洛尼和馬克龍的“互撕”。梅洛尼因未被邀請參加“援烏小圈子會議”而怒斥法國“搞小團體”,馬克龍則反嗆她“散佈假新聞”。
如今,美俄繞過歐洲直接談判,馬克龍們除了在電話裡“嗯嗯啊啊”,還能做什麼?

更扎心的是,歐洲領導人的表現堪稱“大型精分現場”。馬克龍、馮德萊恩等人雖參與聯合通話,但特朗普根本沒給他們“發言機會”,只是“通報情況”;會後,歐盟宣佈“考慮新一輪制裁”,卻連具體措施都不敢明說;匈牙利外長西雅爾多稱:“我們喊了三年和談,現在美國出手了,某些人別擋道”;德國學者更是直言“北約才是衝突推手”,就差點把“歐洲被美國綁架”寫在臉上。
歐洲的“團結”在特朗普的電話攻勢下碎了一地。有人想止損,有人想逞強,但誰都拿不出具體方案,只能跟著美國的“劇本”走。
這場“一天三通電話”的鬧劇,本質上是一場美國主導的政治表演:
特朗普需要一場“外交勝利”為選舉造勢,哪怕只是口頭停火。而澤連斯基在“強硬”與“妥協”間走鋼絲,生怕淪為歷史罪人。歐洲則困於“道德高地”與“現實利益”的夾縫,淪為看客。
而在這一眾喧囂聲中,匈牙利外長西雅爾多的呼籲更值得玩味:“歐盟不應阻礙和談”。但問題在於,當大國將和平視為籌碼,小國又如何逃脫棋子的命運?
這場“特朗普式和平秀”的結局,或許早已註定:俄烏衝突的根源“領土、安全、西方霸權”,無一得到解決。而特朗普的社交媒體歡呼,不過是國際政治舞臺上一場短暫的喧囂。

真正的和平,從不誕生於電話線兩端的話術博弈,而是源於對戰爭代價的清醒認知。俄烏在北約問題上的根本矛盾未解,特朗普的“速成協議”恐怕連臨時停火都難維持。而歐洲若繼續“跟風站隊”,只會陷入“安全靠美國、能源靠俄羅斯、債務靠自己”的死迴圈。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