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裡還要說句謝謝你們呢,給我動力和壓力,讓我持續把這個系列更新下去。
不瞞大家說 ,之前我看書還挺拖拉的,經常書看幾頁就放下了,一會跑去看看網頁,一會刷刷淘寶,當然也可能是隨時被娃拖走。一本書要看很久!
自從開啟了成人書單 ,明顯感覺自己看書要快很多、自律很多了

其實工作、帶娃之餘,看書一直是能讓我找到心靈平靜的方式。
看崔娃的自傳《天生有罪》,我對這一段關於讀書的表達印象深刻:

倒買倒賣之於工作,就像上網之於讀書。
如果你把你一年在網上讀到的文字加起來,社交媒體推送、網頁列表,那你讀的文字量都約等於一噸書了。
但事實上是,這一年裡你一本書都沒有讀。
當我回頭想想,倒買倒賣就是那樣。你投入了無限的精力進去,獲得了最少的收穫,就好像每天在轉輪裡跑步的倉鼠。
如果我把同等的精力放在學習上,早就MBA畢業了。
但事實卻是,我只是專攻了倒買倒賣,沒有哪個大學可以給我頒發個倒買倒賣學位證。

這就是我們需要靜下心來讀書的原因,請別浪費自己最珍貴的資源——時間。
生活的忙碌製造心靈的空虛,而讀書能讓我們與世界重新連結,豐盈自己的內心。不僅要讓孩子愛上閱讀,我們也要讀起來啊!
所以趁熱打鐵,我小跑著來分享第二期書單啦。
想推薦的書不多,但它們都是曾療愈我、帶給我深深啟發的書。
題材依然很雜,內容有乾貨有傳記、短篇小說、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工具書,以及希臘傳說,共4本。
其中《少年抑鬱症》是小助手和編輯小夥伴強推的,值得父母一讀。




同樣,再次表揚“微信讀書”app,建議大家可先去看電子版,如果喜歡,再入手實體書。
祝大家閱讀愉快~
01
天生有罪:
特雷弗·諾亞的變色人生
豆瓣評分:9.1分
豆瓣top250圖書之一。一本讓我笑中帶淚,同時感嘆愛與信仰能戰勝一切的書,非常好讀,充滿力量。

這本書形式上是南非脫口秀主持人,特雷弗·諾亞(崔娃)的自傳,同時也稱得上是一本超酷的育兒書,以及一本講南非種族隔離制的歷史書。

崔娃把坎坷的出身,沉重的社會矛盾,魔幻的童年際遇,寫成了一頁頁爆笑的段子。這麼嘴貧、懟天懟地的文風,誰能不喜歡啊😂?
他與眾不同的童年,造就了他笑對人生的底色。作為一個黑人和白人生下的“混血”,他的出生是不被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允許的,所以他天生有罪。
如果他被警察發現,不僅崔娃的父母將面臨五年有期徒刑的懲罰,他本人甚至會直接被送到孤兒院。

在貧民窟長大,躲躲藏藏地度過童年期,九歲被媽媽從飛馳的車上扔出來,親爸長期缺位,因為膚色經常被同學霸凌,被退學、靠賣盜版碟維生……
在如此匱乏與禁錮的環境下,崔娃卻健全地長大了,並且笑嘻嘻地在美國文化類節目中,達到了自己的事業高峰,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不可思議。
除了他自身的天賦與努力,背後最大的原因,是他有一位相當了不起的母親。
崔娃的媽媽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女性,在她的眼中,沒有黑人不能幹的事。
她不願意做家庭主婦,非常反叛地去學打字(黑人女性學打字,就和盲人去學開車一樣離譜),最後成了一位跨國公司的秘書。黑人不能住白人社群,但即使要偽裝成妓女,在公共廁所過夜,她也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藐視種族隔離制和白人生下孩子,像一隻優雅的黑貓,狡黠地在城市的灰色地帶跑酷,卻片葉不沾身。

她更是一位育兒理念超前的母親,和兒子是親密無間的戰友,共同對抗整個世界。
她給崔娃取名特雷弗,這名字沒有任何意義,是因為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別被命運束縛,可以自由地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成為任何人。


她給予孩子自由生活的能力,讓英文成為崔娃的母語,解放他的思想,陪他讀書,讓他的童年滿是書籍,給他能力範圍內最好的教育。
當外人問她為何要帶自己的孩子去冰場,汽車影院,郊遊野餐,為什麼要讓一個黑人小孩做白人的事時,她回答:

哪怕他一輩子都離不開貧民窟,他也能知道,貧民窟不是整個世界。
哪怕我只能讓他明白這個道理,那也夠了。
但這些都不是她最了不起的地方!
崔娃媽媽最特別的品質,是永遠樂觀,笑容明媚。身為虔誠基督教徒的她,把一切苦難當做上帝的考驗。


她會在剛經歷了生死時速的“跳車”後,渾身沾滿血汙和土漬,和崔娃站在路邊放聲大笑。
在被前夫用槍爆頭,滿臉是血地躺在醫院時,她居然比誰都平靜。她告訴崔娃別哭,要看到好的一面,因為“從現在開始,你就成了家裡最好看的人啦”。
這真是美得像電影一樣的臺詞啊~

崔娃的媽媽,讓他擁有了掌握自己人生的能力。儘管喜劇的核心是悲劇,但或許我們可以選擇換一個角度看世界,對嗎?
生不由己,但人生可以,感謝小崔的動人記錄。

02
《少年抑鬱症》
豆瓣評分:9.1分
這本書我是小助理強烈推薦給我的,她說每次覺得撫養孩子遇到困難,想想看過的這本書,就感覺會放下很多。
好幾次我都覺得太過壓抑,不想再看下去,但又覺得一定要好好讀完他們的故事。
一本讓人心疼的紀實文學,會給到父母當頭棒喝的警示作用。

這是17個少年抑鬱症患者的真實自述。
讀這本書,你能夠以第一視角瞭解糟糕的家庭教育模式,會怎樣毀掉一顆脆弱的心,讓人裹上帶刺的外殼;
以及,我們也很需要了解抑鬱症本身,看看心靈感冒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我們能做些什麼,怎樣幫助他們逃離深淵。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
不幸的童年用一生來治癒。
——阿德勒
我們的很多孩子,真的不快樂,這已經成了一種社會現象。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青少年的抑鬱檢出率為24.6%,也就是說每5個孩子中,就有1個可能抑鬱。


家庭是導致青少年抑鬱症的重要因素。天下幾乎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我們都有各自的侷限性。我們會無意識地對他們說糟糕的話,做糟糕的事。


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看一個孩子的行為模式,基本上就能猜到他的父母是怎樣的人了。
有個患中度抑鬱的孩子,父母經常口無遮攔地吵架,所以她從小就是家庭的調和劑,既要討好爸,也要討好媽。
她會在家裡放聲大笑,只是想讓家裡快樂一點,“畢竟,我哭的時候也不想讓你們看到。”

而在經歷心理治療中父母談話的環節後,她才知道,原來自己的父親是偏執型人格。這個小姑娘最後說,“原來他和我一樣都是受害者,我的內心更是多了一份憐憫。”
這個“懂事”的乖孩子,看得讓人太心疼。

並且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立體環繞式”的。
有“病例”、有孩子們的自述,並且也有父母視角的重述,還有“醫生說”
,力圖還原一個真實的“犯罪現場”。



最後想說,雖然整體情緒偏壓抑,但書中的案例也是充滿希望的。
這些不幸的孩子,也幸運地遇到了一些溫柔的朋友,很多父母也用力地改變自己,給予孩子最大的情感支援。

在父母消滅“病恥感”的時刻,這些孩子的心病,其實才真正迎來了第一次希望。
如果家庭創傷是無法避免的,那就儘可能把負面效應降到最低,去發現孩子每一個“求救的訊號”。
別再問孩子怎麼了,而是,我們怎麼了。
03
豆瓣評分:8.4分
在讀《天生有罪》,感嘆崔娃的媽媽好酷之餘,我不時地會想到《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
為自己的所有決定負責,即使擁有不幸的經歷,也從不認為自己是受害者,這位獨立女性完全是阿德勒理論的實踐者啊!


《被討厭的勇氣》是本很有名的暢銷書了,出圈過很多次,我覺得可以看做是進階版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也是一本自我發現和自我療愈的工具書。

這本書是阿德勒心理學學派的,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大家可能讀過他寫的經典理論書,《兒童教育心理學》。

阿德勒的人生故事很勵志,小時候得了佝僂病,又矮又醜,成績還倒數,而後來透過心理學逆襲,擺脫了自卑。
但這本書並不是阿德勒寫的,而是由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作家古賀史健合著的。

它的寫法很有趣,不是一板一眼地交代心理學理論,全書是由一段段哲人與青年的對話組成,哲人負責闡述阿德勒的核心觀點,而做圖書館管理員的自卑青年,其實也就代表了我們,與智者爭辯具體的人生議題。
所以沒那麼難讀,也沒那麼好讀,不過啟發性超強,它讓我意識到我的很多慣性思維,是需要打破的。
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困頓的過去(我是誰),複雜的人際關係(我從哪裡來)、模糊的未來(我將到哪裡去)?
阿德勒的整個理論體系,就是試圖讓我們解開這些心靈桎梏,獲得改變的勇氣。
所以這本書需要精讀,有很多反常識的,值得思考的觀點,這裡想分享其中的兩個:
#1
📍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決定我們人生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此時此刻,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你之所以身處“不幸”,是因為缺乏改變的勇氣,和獲得幸福的勇氣。
聽上去很離譜吧,像一碗雞湯?但不妨換一種敘事方式,淺聽下阿德勒的“目的論”,可能這會成為,我們能否為自己的人生買單,擁有更多潛能的轉折呢。
舉個例子,如果有一個常年閉門不出的人,一齣門就心悸不已、手腳發抖,你會覺得這是為什麼?
可能他過去經歷過什麼心理創傷,有一些不好的回憶吧。
這就是決定論,人的現在由過去所決定。
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深陷其中——
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
而阿德勒的目的論完全相反:
決定我們人生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此時此刻,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不出門是目的,他為了不出門,製造出了不安或恐懼的情緒。閉門不出是“有好處”的,只要不出門,他就可以享受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顧,不承擔任何社會壓力了。
再換個物件,你是不是常常為無法邁出第一步,找各種藉口?
比如我給自己定下了,每天讀書一小時/考XX證書/減10斤的目標,卻總是以工作太忙、帶娃太累、不可能做到為藉口,幾乎沒實施過。
但真的一點時間也沒有嗎?實際上,我只是編出了各種“不能做的理由”,製造出一種“不是我做不到,只是我不想做”的假象。
阿德勒認為,一切行為的發生,都是出於某種“利己”的目的。
在這種狀態下,找藉口就是利己的,因為推卸責任之後,我就可以不用承擔“努力後卻失敗了”時,被別人評判的風險,是更加保險的決定。
因此我選擇不改變,寧願選擇“不變”帶來的遺憾與焦慮,也不願承受“改變”帶來的不安。
進一步說,我現在的“不幸”,其實是由自己一手造成的。
這是個毒藥一般的道理。正是自己作繭自縛,把人生變得複雜,才沒法讓自己獲得幸福。
而解藥也在我們手中,那就是掌握主動權。倘若我們不為自己而活,那誰又會為我們而活呢?
📍 把自己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
阿德勒把人際關係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這三類,又統稱為“人生課題”。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辨別課題物件的方法很簡單,是誰的課題,最終就要由誰承擔最終的結果(如學習是孩子的課題)。
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2
其中讓我感觸很深的是親子關係這段:
即使孩子完全不學習,那也是孩子自己的課題,所以要放任不管嗎?
不是。而是在瞭解情況的基礎上,告訴孩子學習是他自己的事,需要為自己負責。父母應該去協助他們,而不是控制他們。
在他想學習的時候,即時、全力地給予幫助,但不妄加干涉。告訴孩子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隨時都在。
就像一句諺語說的,你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它喝水。倘若無視本人的意願,強迫他“改變”,以後會產生更強烈的反作用。
然而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我們很多人都認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這裡犯了一個錯誤,把孩子的課題看成了自己的課題,總是隻考慮孩子。
而當意識到的時候,我們也失去了大部分自我。(這點狠狠戳中我的痛點)
我們能做到的,應該是平時努力建立和孩子之間,可靠的信賴關係,讓他們在需要幫助時,能夠想起父母是堅強的後盾,而不是躲得遠遠的。
又比如信任,信任這一行為同樣需要進行課題分離。信任別人,這是你的課題。但是,如何對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對方的課題了。
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別人的話,那就變成粗暴的“干涉”了。這個道理適用於所有親密關係,即使對方不如自己所願,也依然能夠信任和愛嗎?
我想這就是“無條件的愛”的本質,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呢?
當然, 這本書並不是所有的關鍵我都認同,建議大家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並去進行思考。
道理都明白,就是很難做到。
但也許我們可以做出一小步的改變:
你只想要100%的改變,所以你才被困住了;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先試試把5%做好。用一個極其微小而不同尋常的行動,去打破慣性和困局。
我和你們一起,去試試吧。
04
眾神的戰爭:
希臘神話與西方藝術
豆瓣評分:8.7分
插播一本有意思的神話書,讀起來很輕鬆。
它能讓你瞭解古希臘神話的二戰,特洛伊戰爭始末的全景。作者是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江逐浪,她在校內也開設了同名課程。

為什麼我們要追尋希臘神話?我很喜歡江老師的這段解答:


正如電影《指環王》開篇所說:時間久了,歷史成為傳說,傳說成為童話。
我是最近每晚睡前津津有味地看一點,軟體提醒我總共只花了不到3小時吧。每章講一個神話人物,按時間線把特洛伊之戰講得很清楚,故事精彩,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



全書沒廢話,還有很多引經據典的調侃,並且很有深度。邊讀邊感嘆,江老師真是一個博學又有趣的人啊。

比如在講到不和女神把寫著“給最美麗的女神”的金蘋果丟在宴席中時,提到了咱們中國“二桃殺三士”的典故,道理是一樣👇


帕里斯在選“最美女神”時,他最終放棄了權利和榮譽,選擇了愛情,因為審美是超功利的👇

並且書裡還有近百幅西方藝術經典畫作做配圖,用名畫講故事,能讓我津津有味去了解。



讓我們從特洛伊的故事中看到人性的閃光,唱響英雄的哀歌。
歡迎你在留言區
分享你喜歡看的書
封面插畫:Robert Panitzsch

點選 閱讀原文加入好書福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