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危機升級,2025年中等收入群體減少2200萬?

點選圖片▲立即收聽

“無人駕駛可以精準規避風險,但人類司機才會為晚霞踩下剎車。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這兩天,頻道內部發生了一件趣事。
DeepSeek生成的《激盪三十年》續集,洋洋灑灑七八千字,在筋骨和皮肉上,對吳老師的文字模仿已經有了個七八成的功力。
“如果這篇文章是我學生寫的,我會給它打個八十分,甚至更高。但可怕的是,今天這篇文章是一個叫DeepSeek的AI生成的。”他如是評價後,隨即向自己發問:“吳曉波,你還幹得過AI嗎?”
在頻道人員還在思考這一問題時,一張關於“裁員”的截圖在社交媒體上已經被廣泛傳播。
一知名護膚品牌的管理者在工作群裡放言:客服部門95%崗位將消失,只留5%的“AI馴獸師”。
圖源:網路
2月13日,在迪拜舉辦的2025年世界政府峰會上,即使已有DeepSeek的震撼在前,馬斯克隔著一方大屏,在眾人注視下,驕傲地向阿聯酋人工智慧部長奧拉馬公佈自家AI的進展:“Grok 3有非常強大的推理能力。……事實上這個東西的聰明程度有點嚇人。”
與此同時,他還略帶警示地預言了一種未來:未來我們很有可能進入一個“人類智力走低、但機器智慧飛速提升”的兩極分化世界。“希望這些電腦能對我們好一點,但這更多是一種祈願。”

馬斯克影片連線亮相2025年世界政府峰會

穿越中東的沙漠,47歲的馬克龍為了給2月10日(當地時間)在巴黎召開的AI行動峰會造勢,面對AI生成的“辮子馬克龍”形象,留下一句:做得好。
畫面裡,長頭髮的“女性馬克龍”,在給自己綁辮子。畫面所呈現的能力水平,堪比一個資深的CG動畫師。

圖源:網路
這幾乎是在前後兩三天時間裡,在不同地點發生的四件事。
但四張碎片,足以在2025年的開頭拼湊出這個時代最險峻的SOS:人工智慧,正在發動一場針對人類就業的全方位打擊。在這種打擊下,中產群體新的收入危機開始顯現。

腦力工種的就業護城河消失
早在2017年,BBC基於劍橋大學的兩位人工智慧領域研究者Michael Osborne 和Carl Frey的資料體系,分析了365種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機率”。
在當時的資料和結論中,程式設計師、記者、音樂家、藝術家被取代的機率都不到10%,幾乎是“被淘汰機率”最低的一系列職業型別。
這幾年,隨著通用語言大模型的接連問世,情況已截然不同。
陳沁,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在2023年分析處理1639種職業、19265條職能和23534種工作內容的資料後,列出了AI替代率最高的前25個職業,編輯、作家、文字記者、計算機程式設計師在榜。
目前,麥肯錫官網首頁一篇名為《生成式AI在中國:2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的報告顯示,受生成式AI影響最大的前十大職業,IT與軟體工程師、設計師、寫作者、編輯、記者這些職業赫然再列。
事實和資料,早已清晰明瞭地昭示了一個事實:人工智慧,已經有能力從事腦力、創意行業的工作。AI就業,正在衝擊記者、程式設計師、作家、設計師的工作。
當DeepSeek能成為文字工作者中的佼佼者,編輯過去因AI生成文字水平低下而沾沾自喜的時代也早已不復存在。
工業革命淘汰的是肌肉,資訊革命替代的是肢體,而AI革命瓦解的,是曾被人類視為“安全區”的腦力勞動護城河。
當護城河開始消失,“裁員潮”隨之而來。
表現最為明顯的當數科技領域。“碼農”的工作,在過去很多年裡都被視作是有一定技術和知識門檻的工作。
但今天“碼農”們已經成為了被海嘯席捲的第一波人。
人工智慧正在成為企業裁員最有用也最必要的理由。
2025年1月初,全球CRM軟體廠商和雲計算公司Salesforce的創始人Marc Benioff就在訪談中宣佈,2025年公司將停止招聘軟體工程師。理由是公司已經在過去一年裡透過智慧體和AI技術實現了生產力的提升。
換句話說,AI已經足以替代一部分軟體工程師。
據裁員追蹤網站Layoffs.fyi統計,2025年僅過去一個多月,已有31家科技公司裁員,波及超7000名員工。
大型科技巨頭們,紛紛依靠AI技術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碼農”是腦力/創意行業的一個代表工種,但倒在海嘯下的當然不止碼農。
2024年,英國最大的創作者工會SoA公佈了一項生成式AI對創意類職業影響的調查報告。
他們對12500名工會成員以及其他創作者進行了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一的翻譯人員和四分之一的插畫師因AI失去了工作。八成以文為生的人在擔憂生成式AI會在文案寫作和內容創作上使人類創作貶值。
2025年1月7日,世界經濟論壇發表了一篇《2025年未來就業報告》。報告寫道:隨著人工智慧實現了一些任務的自動化,41%的僱主計劃縮減員工規模。
2025年的開年“鬼故事”是,AI與人類競爭上崗的浪潮才剛剛開始。

AI替代下的“中等凹陷”
在一個工作崗位的招聘中,AI有了足夠的能力媲美人類,這背後暗含著的是中等收入群體整體的財富危機。
我們多次討論“AI同人類競爭上崗”,本質是在關心個人收入和財富增長點。
而在這一場人與AI爭流的浪潮中,正呈現一種“中等凹陷”的特徵——高收入的決策層和低收入的體力層相對安全,而中等收入的知識工作者成為重災區。(有趣的是,“中等凹陷”是DeepSeek在歸納總結給定素材後生成的詞語。)
北大光華的教授周黎安和其團隊,基於理論分析與AI應用前景資料,測算了AI對中等收入群體的影響。
人工智慧對於中等收入群體的影響首先表現為替代效應,也就是人工智慧替代傳統職業和崗位,導致相關從業者失業,進而影響群體收入。
在替代效應方面,預計到2025年,AI將影響中等收入群體人數減少2200萬人,2035年中等收入群體減少4200萬人。
2023年的時候,麥肯錫釋出了一篇報告,題為《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經濟潛力》。其中一個關鍵結論是:
在生成式AI影響各行各業的同時,高薪腦力勞動者或將成為最大輸家。
總結來說,AI正在從就業這一根本問題上,對腦力工作者形成外部性的財富撕裂。
另一方面,在腦力工作者內部,也存在著另一種撕裂。
打個比方。一個經驗豐富的原畫師,在AI繪畫軟體出現之前,一天能完成5張原畫。當諸如midjourney的AI製圖工具出現後,畫師可以讓AI生成初稿,然後在此基礎上做修改。有了AI,一個人一天或許可以完成8張、10張甚至更多張原畫。
基於這樣的事實,企業顯然會更傾向聘用具備AI技能的畫師,而非一個傳統畫師。
這是就業上的撕裂,自然也是收入上的。
AI是造成這種內部撕裂的關鍵。
這種撕裂也是技術進步會必然導致的社會結果。

別再期待能“把技術鎖進籠子裡”
1811年,英國中部城市諾丁漢的襪商們開始用機器生產替代手工勞作,大量紡織工人收入下跌甚至因此失業。在同工廠主們抗議無果後,不滿的工人們秘密組織起來,在夜色中潛入紡織工廠,砸毀機械裝置,焚燒工廠。這種行為很快在英國多個工業地區蔓延開來,最後形成了一次大型的群體行動。這就是工業革命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盧德運動”。
兩百年前紡織工人的憤怒,折射了亙古難變的一種困境——當技術變革摧毀原有社會秩序,沒人能獨善其身。這當然也是今天中產階層的危機的映象展現。
過去,面臨技術帶來的就業陣痛,有一種應對方式叫做把“技術鎖進籠子裡”
比如唐朝時就有了效率更高的耕地工具:曲轅犁。但明清時期,人們卻選擇使用過去效率更低的鐵塔。原因是這一時期,人口快速增長,高效率的勞動工具造成了農村人口的閒置,反而使得社會不穩定。
曲轅犁被鐵搭取代的技術倒退,本質是人口過剩倒逼的“去效率化”。
但人類的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不可逆的,技術的每一次的變革都會對現有結構和秩序造成很大的衝擊。
在人工智慧正在取代人類就業的今天,我們早已無法期待再將早已“曝光”的技術“鎖進籠子裡”。
我們更需要做的事情是以個體的主動性來跨越“技能鴻溝”。
在有關AI對未來就業市場影響這一話題上,展望總體樂觀。
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就業未來報告》的資料顯示,人工智慧和資料處理技術將取代900萬個工作,但將創造1100萬個職位。
如何成為新崗位的就業者,而非舊崗位的淘汰者,是今天地位岌岌可危的白領們需要實現的關鍵轉變。
他們的賽跑已經開始。
領英和微軟的一項報告顯示,全球75%的知識型工作者已在工作中使用AI工具,中國的比例高達91%。同時,85%的Z世代群體會將在學校學到的AI技能應用到工作中。
在就業市場中,“AI訓練師”有一種職級體系。初級訓練師負責資料標註,時薪35元;高階訓練師設計算法模型,年薪百萬。
兩者間的本質區別,在於是否掌握“第二技能”——將行業know-how轉化為AI可理解的邏輯架構。通俗理解,就是給AI做“翻譯”。
這暗示著兩個突圍方向——要麼向下相容,成為AI的“神經末梢”;要麼向上突破,進化為AI的"大腦皮層"。
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未來就業報告》總結了2030年前增長最快的十大技能:
顯然,這些才是今天腦力工作真正的就業護城河,當然也是整個人類的。
用吳老師的話來說,今天他還能幹得過AI的部分未必完全是文字的組織能力,而更在於事實的選擇和組合、親身的經歷,以及對中國經濟的獨特見解。至少在今天,人工智慧在文字的溫度、價值觀和思考深度上還無法與人競爭。
AI的文字能力在於大量資料的餵養,而人類的文字能力,在於感知、思考和每一次心跳。
“技術終將重置世界的底層程式碼,但總有些東西無法被演算法量化:對不確定性的敬畏,對苦難的同理,對美好的偏執。就像無人駕駛可以精準規避風險,但人類司機才會為晚霞踩下剎車。”
當詢問DeepSeek:AI取代就業的時代,人類不可被取代的地方在何處?它這樣回答。
英國當代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在同塔林大學首任校長瑞恩·羅德對談時說:當今世界,“失去一切的風險性”永久儲存,即使是過去的精英階層,也可能隨時在技術的衝擊下,淪為蓋伊·斯坦丁筆下的“朝不保夕者”。
但人類的獨特之處,是我們有資格在不斷發展的世界中主動做選擇,適應這個社會。
AI衝擊就業護城河之時,學著順勢而上,與AI共舞。
後記
在一篇關於“AI對就業衝擊”的文章中,小巴使用了DeepSeek、Kimi來做工作輔助。
當DeepSeek說出“就像無人駕駛可以精準規避風險,但人類司機才會為晚霞踩下剎車”,小巴的顱腔轟鳴作響。
這種心情就如同面對一場折磨的考試,聽見敲鐘人敲響象徵考試結束的那一陣鈴聲,複雜難言。誰也不知道是該為DeepSeek的能力而喜悅還是悲傷。但時至今日,我們也必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了:如果未來還要以寫作為生,我要如何幹得過DeepSeek?
人類未來還幹得過AI的地方在哪裡?這大概是每一個人都必須思考的時代之問。
本篇作者 田偉鳳 | 責任編輯徐濤
主編 |何夢飛|圖源|VCG
“站在世界看中國·印尼站”3月組織企業家再次走進印尼,聚焦產業鏈佈局與新消費趨勢,全面瞭解印尼營商環境,汲取成功經驗,探尋企業出海印尼之道。
點選圖片▼立即瞭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