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珩:物的來去得失,每每牽扯出人的聚散悲欣|直播

物小情深,文脈留痕
——趙珩《五十小物》新書釋出會
嘉賓
趙珩
(文化學者,原北京燕山出版社總編輯)

尚剛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揚之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
主持李溪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

時間:
6月28日(週六)15:00-17:00
地點:
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二層活動區
近日,著名文化學者趙珩新著《五十小物》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該書由趙珩先生家藏的書畫碑帖、文房雅玩、親友墨跡等五十件“小物”展開,細述各物來源、流轉故事,兼及文史背景、工藝審美;滄桑“小物”折射出豐厚的歷史與文化,乃至濃濃的人情。
6月28日下午,工藝美術史家尚剛、古名物研究專家揚之水、文人藝術研究學者李溪,將與趙珩先生一起,重溫“小物”故事,敘談“小物”背後的家國曆史、工藝審美與文脈傳承。

小物不小
——寫在《五十小物》出版之際
文 | 張靜芳

原載《中華讀書報》 2025年05月21日
趙珩先生的“彀外書屋”,在一幢橘色的老式居民樓裡,樓下小院花木扶疏。初往拜訪是在四月初,院裡一株海棠開得正盛。趙先生將書房裡的幾件家藏舊物拿予我們看,講起舊物背後的故事,聽得我們入迷。到八月,海棠小果掛滿枝頭,《五十小物》的書稿也已成形。
這是一本很難歸類的“特殊的小書”。“它既不是文物畫冊,也非有關收藏的著述,而只是從我家儲存的文獻和實物中選取略有代表性的部分小物件,稍加梳理編輯而成的一些舊物展示。”趙珩先生出身世家,自太高祖始“一門六進士,弟兄兩總督”,在清末的九位總督中,趙家就佔了兩席(曾伯祖趙爾巽、曾祖趙爾豐);祖父世澤先生是收藏家,父親守儼先生是古籍整理專家、“二十四史”點校工作的主要負責人。百餘年來,社會鉅變,世間多少名物離散流轉,家常用物更是星飛雲散。趙家因為一些歷史機緣,也有賴於一份“守藏”之心,而保留下一部分舊物。《五十小物》就是對這些舊物的摩挲與追憶。而所謂“小物”,實乃趙珩先生自謙之詞。這些“小物”背後的歷史文化內涵如此豐厚,“家藏”之物與我們平素在博物館所見之物又是那麼不同,它們關聯著一段段生動曲折的人的故事。
那幾個月,我們幾乎每週去一次趙先生家,慢慢聊,細細聽。每次,趙先生都會在書桌上擺好今次要講的幾件物品,提前構思好要講的內容。待我們落座,他點起一支菸,即開始講。煙霧慢慢升騰起來,如“停雲”一般,時光倒流。趙先生年逾古稀,卻有著“膠片”一般的記憶力,許多遠久的人、事、物的細節,他都娓娓道來,出口成章。我根據每次的錄音與筆記整理出初稿,趙先生再對文稿逐字修訂、補充。“五十小物”背後的故事就這樣一點點呈現出來。
在採錄與編輯過程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這些物件本身所具有的“溫度”。一塊硯臺,一冊碑帖,一座銅爐……它們是博物館內常見之物,卻又與“展品”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硯池裡還留有祖父用過的硃砂宿墨;碑帖曾由父親隨身攜帶至咸寧幹校,又跟隨他回到北京;銅爐曾是春節祭祀擺供之物,60年代後家裡不再有祭祖儀式,但銅爐一直留存下來……“物”因為人的活動,而融為生活的一部分,彷彿它們也是活的,歷經了滄桑。在《啟功贈父親的書畫扇頁》一篇中,趙先生寫到,他的父親與啟功先生是摯友,在他們交往的二十多年裡,守儼先生從未張口向啟功先生要過一幅字畫,至今家裡僅有的一幀扇頁是1974年啟先生所贈,一面寫《論書絕句》,一面畫的是朱竹;1993年守儼先生病重住院,啟功先生十分焦急,以至於向病房的醫生、護士長乃至值班護士都寫字相贈。墨石朱竹,君子之交,令人動容。在《象牙剔黃鞘裁刀》一篇中,經由一把清宮造辦處出品的文房裁刀,趙先生講到陳夢家、趙蘿蕤夫婦與他們一家的交往故事,母親如何為遠在安陽的陳夢家排隊買菸,陳夢家又如何為母親的古玩收藏答疑解惑,如何對他這個小孩鄭重相待,教他畫畫、看戲。這一篇寫得淡淡的,每次讀來卻都有所觸動。《曾伯祖的印章》一篇,由趙爾巽晚年所用一對印章,述及這位晚清風雲人物的波譎一生,篇尾濃墨敘述趙爾巽去世後,張作霖前去弔孝的場景:“他是披麻戴孝,從趙家北兵馬司宅邸的大門口一直磕頭進去的,磕到靈前,痛哭流涕,直至兩個鼻孔流血不止,被人攙出靈堂。”那鮮紅的鼻血,與鮮紅的印蛻“無補老人”,彷彿歷史的琥珀。歲月驚濤凝結為靜默的“物”,而“物”因為附著了人的情感,有了炎涼冷暖。
另一種有趣的感受,是一些曾在趙珩先生之前書中讀到過、但未曾謀面的名物,這次終於見著“廬山真面目”了。如董祖源山水冊頁,它是明代董其昌幼子董祖源留存後世的孤品,筆意恣縱瀟灑,為研究董其昌技法與傳承的重要資料。第一次去趙家拜訪時,趙先生即開箱將其出示,紙本舊裱,有些殘破,真是非常滄桑的一件東西。又如清代“松風畫會”五人合作的一件水墨山水扇面,喬柯遠岫、坡石秋樹,舊時文社風雅躍然紙上。讀過《舊時風物》一書的讀者肯定對“東里潤色”硯留有印象,“一片石,千餘年;沒字碑,誰寶旖。”這方石硯,經翁方綱、梁同書、張廷濟三位名家之手合作而成,可稱硯中逸品,撫之趣味盎然。
趙先生常說,他不是收藏家,最多算個“守藏家”。但是我想,若非有超越常人的定力、眼光與文化情懷,“守藏”又談何容易?“五十小物”,既有傳世名物,也有自珍什物,它們共同呈現出一種本然而豐富的文化生活狀態。與此相對應,我們將五十個篇目分為了五輯。第一輯,是由近及遠的若干有紀念意義的小物件,如七十多年前在協和醫院的出生證,父親的少年日記,母親的山水冊頁,曾祖輩的印章,兩代人的《蘭亭》墨跡等。它們共同勾聯起家國往事,物的背後是幾代人的命運沉浮。第二至三輯,是一些文玩與陳設,既有中國傳統文房,也有西洋藝術小品,皆具工藝之美,又呈現出不同的文化意趣。它們大多已在趙家一百餘年,物的來去得失,每每牽扯出人的聚散悲欣。第四至五輯,是趙家幾代收藏的書畫碑帖之精選,如南宋翻北宋緝熙殿本《九成宮》、明賢山水手卷、楊文驄《枯木竹石圖》等,那些飽蘸時光的筆墨與承傳、款印與流轉,以或直白或隱微的方式,展示著中國傳統士人的生活境遇和文化追求。全書內容的徐徐展開,彷彿一滴墨的氤氳,由點擴而為面,由生活表層滲入文化內裡。與文字相配合的,還有專業拍攝的精美圖片,它們在展示器物形態、工藝的同時,也傳達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
花開花落,寒來暑往。八月之後,在反覆打磨書稿的過程中,我們又一次次去到“彀外書屋”,還是慢慢聊、細細聽。聽得多了,看得多了,又對物與人的關係生出一些思考。似乎是在看郵票(趙珩先生集有30萬枚動物郵票)的那一天,趙先生講過一段話,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他說:“我覺得人應該有一種‘佔有慾’。不是說去佔有誰的財富或者去惦記誰的收藏之類,我說的這種‘佔有慾’,是在自己可能的範圍內,去佔有你能得到的一切美好的東西。我有很強的這種‘佔有慾’,我很驕傲自己沒有枉活一生。”趙先生說得敞亮、通透。他愛物、惜物,又不為物所累。“以一家之力而世代承傳,雖是許多收藏家美好的意願,但是確實沒有這樣的先例。歷代藏家如項子京、梁清標者也不過一代而終,天籟閣圮,秋碧堂空,這也是收藏者最終的歸宿。然而,透過民間的收藏而使許多文獻和文物得以儲存,卻是功莫大焉,善莫大焉。《五十小物》也只是從尚存的小物件中擷取若干,談不上是什麼‘著錄’,更沒有‘子孫永寶之’的奢望,但是,對文化承傳的願望卻是在的。”他在《自序》中寫下的這段話,我們將它印在書的封底,希望讀者也能有所領會。

附:趙珩先生書畫作品
相關推薦
點選上圖,即可購買《給孩子的國寶》🛒
《給孩子的國寶》
尚剛 著
“給孩子系列
活字文化 策劃
中信出版社
2019年
帶孩子讀一本精彩的國寶普及讀物,也就是陪孩子經歷一次精彩的紙上博物館旅行。
《給孩子的國寶》是“給孩子”的第十三部作品,由資深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專家尚剛撰寫。在這本書裡,作者專為青少年撰寫的介紹國寶藝術價值及其與社會歷史關係的鑑賞類著作,透過六個類別二百件國寶,將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和藝術娓娓道來,充分展示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作者除了評點名作外,還將這些工藝美術遺產放在社會的大背景裡作介紹。因為政治、經濟、文化在孕育出工藝美術及其名作的同時,還決定著它們的風貌。透過本書,讀者能夠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得到更系統有關“國寶”的知識。
本書內容不僅適合孩子們課外閱讀,也適合家長和孩子一起進行,共享閱讀的喜悅和交談的快樂,幫助孩子養成終生讀書的習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