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星球發現生命跡象?

K2-18 b的藝術概念圖。研究人員報告在該行星大氣中發現了一個生命活動的標誌物。來源:ESA/Hubble, M. Kornmesser

導讀:

      對發現“生物標誌物”分子的大膽斷言招致了眾多質疑。

Alexandra Witze | 撰文
Nature Portfolio | 來源
近日,一個天文學家團隊引起了全球關注,聲稱他們發現了“太陽系外生物活動的迄今最強訊號”。該團隊表示,有一顆名為K2-18 b的遙遠行星,其大氣中存在的一種或多種分子可能來自活的生物體[1]
這一結論引來了其他研究系外行星大氣中這類“生物標誌物”研究人員的一片質疑聲。
“這不算很強的證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天文學家Stephen Schmidt說。“幾乎可以肯定這不是生命。”亞利桑那大學天體生物學家Tessa Fisher表示。
在此,《自然》分析了這個引發熱議的結論,以及為何許多科學家認為這根本不算外星生命的證據。
SAIXIANSHENG
到底發現了什麼?‍‍‍‍‍‍‍‍‍‍‍
這個由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領導的團隊運用韋布望遠鏡(JWST)報道了在K2-18 b大氣中發現二甲基硫(DMS)分子的線索——DMS是可由細菌產生的一種刺激性化合物,而K2-18 b是一個比海王星小的行星,距離地球38秒差距。該團隊透過分析透過該行星大氣的星光,檢測到了該分子;不同化學物質會在星光光譜中留下識別印記。資料還顯示,相關分子二甲基二硫(DMDS)可能存在,或和DMS一同存在或替代DMS而存在[1]這些化學物質之所以引發關注,是因為在地球上,它們都是由活的生物體產生的,如海洋浮游生物。
2023年,該團隊曾報告過類似發現[2]。在這項後續研究中,團隊用一組不同的波長進行搜尋,發現了提示這些分子存在的更強更清晰的訊號,他們表示。
釐清一個遙遠行星的化學組成,對技術的要求極高,團隊表示。“我們現在見證著系外行星科學的一次重大正規化轉移,”團隊領導人、劍橋大學天文學家Nikku Madhusudhan在4月17日的直播座談會上表示。他對於在文章發表前接受採訪的請求未予回覆。
SAIXIANSHENG
為什麼重要?‍‍
科學家尋找地外生命已經有幾百年了。如果DMS和DMDS確實存在於該行星的大氣中,而且它們確實是由生物活動產生的,那麼這次的發現可謂石破天驚。
該研究還標誌著理解K2-18 b類似行星的一次進步,這類行星代表了宇宙中迄今已鑑定的逾5800顆行星的絕大多數。根據它們的質量,人們稱之為“迷你海王星”(mini-Neptunes),但除質量外我們對它們的構成所知甚少。包括Madhusudhan團隊在內的研究人員表示,有些行星可能是籠罩在氫氣大氣中的有毒水世界[3]如果真是這樣,這些地方可能是尋找地外生命的最佳目標之一。
SAIXIANSHENG
為何有質疑聲?‍‍
第一個問題是K2-18 b上是否有水——或是有一個能支援生命的表面。對該行星和類似行星的建模研究顯示,它們可能非常貧瘠[4,5]“一派死氣沉沉的迷你海王星情景一直是最簡約的解釋。”華盛頓大學的行星科學家Joshua Krissansen-Totton說。
其次是DMS或DMDS是不是存在,或是這些訊號是否為謬誤的問題。劍橋團隊報告的測量資料“將JWST的能力推到了極限”,馬克斯·普朗克天文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Laura Kreidberg說。
Schmidt和他的同事今年重新分析了該團隊在2023年提出的結論,並沒有在資料中發現生物標誌物分子的證據[6]。Schmidt表示,新的觀測結果有很多噪音,報道的特徵可能只是統計波動。不過,劍橋的研究團隊表示,訊號源於偶然的可能性只有0.3%。
最後,即使訊號為真,在斷定這個訊號來自生命之前,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其他研究人員表示。比如,實驗室實驗顯示,DMS能透過非生物過程產生——這些過程不涉及生命[7]。“我們對這些大氣的化學組成了解得很少。”領導該實驗、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化學家Eleanor Browne說道。其他人報道了歐洲空間局探索的一個彗星上存在DMS,而這個彗星上絕對沒有生命[8]
“行星環境才是最重要的。”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天體生物學家Edward Schwieterman說。如果這些分子確實存在於該行星的大氣中,他說,“我們就要開動腦筋,想象它們從非生物過程產生的各種新途徑,並評估這些可能性,最後才能將它作為存在生命的證據。”
SAIXIANSHENG
下一步?‍‍
Madhusudhan和他的同事希望能獲得JWST的更多觀測時間,幫助確定他們結論的統計顯著性。除此之外,Schwieterman說,“你還想看到來自多個獨立團隊的驗證。”
無論這個結論如何收尾,它都表明研究K2-18 b這類行星非常重要,Kreidberg說,“這是我們瞭解行星大氣如何工作的一個寶藏地。”

參考文獻:
[1]Madhusudhan, N. et al. Astrophys. J. 983, L40 (2025).
[2] Madhusudhan, N. et al. Astrophys. J. 956, L13 (2023).
[3]Holmberg, M. & Madhusudhan, N. Astron. Astrophys. 683, L2 (2024).
[4] Wogan, N. F. et al. Astrophys. J. 963, L7 (2024).
[5] Glein, C. R., Yu, X. & Luu, C. N. Preprint at arXiv https://doi.org/10.48550/arXiv.2504.09752 (2025).
[6] Schmidt, S. P. et al. Preprint at arXiv https://doi.org/10.48550/arXiv.2501.18477 (2025).
[7] Reed, N. W. et al. Astrophys. J. 973, L38 (2024).
[8] Hänni, N. et al. Astrophys. J. 976, 74 (2024).
原文以Signs of life on a distant planet? Not so fast, say these astronomers標題發表在2025年4月17日《自然》的News Explainer版塊上
© nature
Doi:10.1038/d41586-025-01264-z
宣告:中文翻譯版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自然系列”,賽先生獲授權轉載。
星標《賽先生》公眾號,
不要錯過我們每日為您精心準備的高質量文章!
歡迎關注我們,投稿、授權等請聯絡
合作請新增微信SxsLive20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