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去一個免籤又冷門、物價低又有人文歷史、還不用擠在土耳其就能看到“聖山”的地方,那就把亞美尼亞首都——埃裡溫標記在你的下一站旅行清單上吧。
Khor Virap@The Adventures of Nicole
當我們說“聖山”,實際上說的就是阿拉拉特山——它是諾亞方舟的傳說之地,一個屬於土耳其國土,卻活在亞美尼亞靈魂深處的神聖雪峰。
Noravank Monastery@PeopleOfAr
儘管地理上位於土耳其,但在亞美尼亞人心中,阿拉拉特山是他們民族的精神圖騰,甚至被刻進亞美尼亞的國徽之上。
pin@E N(左)
pin@something(右)
中國遊客現已可免籤入境埃裡溫,讓這座擁有三千年歷史的古老山城,成為繼土耳其和喬治亞之後,中東歐旅行清單上最值得探索的隱藏寶地。


FB@Phoenix Tour
它比土耳其物價更親民,讓你用一頓火鍋的錢在山景餐廳暢飲葡萄酒;
遊客更稀少,不必在人潮中排隊,也能輕鬆拍下懸崖大片;
治安更安定,深夜街頭依舊有人在彈琴、散步、微笑。

而相比鄰國喬治亞,這裡擁有更久遠的文明年輪、更深沉的宗教遺蹟與藝術氣息。
每一塊石頭、每一頁手稿,彷彿都在低語一段三千年的高加索故事。

ig@anthony_pizzoferrato
亞美尼亞首都埃裡溫地理上屬亞洲西部,是典型的“亞細亞城市”,但文化上相容歐陸浪漫與高加索蒼茫。


@Tripadvisor(左)
ig@visitarmenia(右)
受波斯、奧斯曼、蘇聯等多重影響,文化“雜而不亂,古而不舊”。
埃裡溫,對於中國遊客而言,既熟悉又陌生,是一次值得走入的東西方交匯之旅。


The land of pomegranate@Sandstone and amber(左)
在這裡,你可以在酒香與石榴的氣息中漫步街頭,於修道院遠眺聖山雪頂,也可在峽谷、湖泊與遺蹟之間,緩緩踏入一段穿越三千年的文明之旅。


ig@rosemovsisyan(左)
ig@wllabenrups(右)
如果你已經去過土耳其和喬治亞,那這次,不如換條路,埃裡溫在等你!
一座城市的果香與酒意,
微醺埃裡溫的pub crawl
在埃裡溫,葡萄酒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流淌在城市肌理中的文化氣息。從薩良街的微醺夜晚,到阿雷尼村莊古老洞穴中的酒香記憶,從紅酒水療的溫柔泡浴,到果市裡晶瑩飽滿的石榴,每一步旅程,都是與大地釀造的詩意邂逅。
| |薩良街酒吧巡遊 – 葡萄酒街


FB@Phoenix Tour Armenia
薩良街(Saryan Street)被譽為埃裡溫的“葡萄酒街”,漫步其間,彷彿徜徉在一條流動的香氣長廊。街道兩旁林立著各式酒吧與餐廳,夜色未至,酒香已濃。

@Absolute Armenia
你可以在此品嚐地道的本地葡萄酒,搭配精緻的亞美尼亞小食,在輕盈果香與緩緩醉意中,沉入這座城市獨有的微醺節奏。

@BBC
在薩良街,每一杯酒都寫著亞美尼亞的名字:從傳統葡萄酒到石榴調酒、再到標誌性的Ararat白蘭地,款款皆有風土印記。

In Vino@Visit Yerevan
當地葡萄酒多以高山品種釀造,常帶有石榴、黑櫻桃、香料與蜂蜜的氣息,酒體輕盈、果香明快,偏“果香+輕單寧”型,是初飲者也能輕鬆愛上的風味之選。
品酒指南



步行數步,來到融合亞美尼亞風情與西班牙熱情的小吃酒館。在這裡,一口創意小食,一口地中海陽光釀出的酒,是味覺的舞蹈。


這是一間真正“時間慢下來”的酒屋,牆上陳列著老酒標與葡萄藤的故事,杯中是亞美尼亞土地的芬芳,適合靜坐細品。


若你想為夜色增添一份熱烈的煙火氣,這家主打牛排的酒吧無疑是絕佳選擇。香烤牛排與乾紅葡萄酒交織在舌尖,是舌尖上的探戈。


當夜色越發沉醉,來一杯調酒師專屬定製的雞尾酒,讓果香、藥草與靈感碰撞,為夜的尾聲寫下華麗轉折。
| |葡萄酒與葡萄水療中心 – 葡萄酒SPA

在埃裡溫喧囂的城市節奏中,藏著一處宛如葡萄藤下秘境的養生天堂——Wine & Grapes Spa。
這裡將亞美尼亞千年的葡萄酒文化與現代身心療愈藝術巧妙融合,是一場從肌膚至靈魂的香氣旅行。
你可以在酒香蒸汽浴中舒展身心,彷彿浸潤於塞凡湖畔成熟葡萄的芬芳中;或是體驗葡萄籽與果肉研磨的去角質護理,喚醒肌膚的細膩光澤。

沉入一池紅酒浴中,微醺不醉,身體在抗氧化的溫柔包裹中煥發新生;隨後,一場用純天然葡萄籽油進行的全身按摩,宛如葡萄藤蔓輕拂肌膚,帶走一身疲憊。
| |阿雷尼葡萄酒之旅 – 亞美尼亞葡萄酒之鄉

@National Geographic
驅車自埃裡溫出發,沿高加索南麓一路向南,約兩小時後,便可抵達被譽為“亞美尼亞葡萄酒之鄉”的阿雷尼村(Areni)。


ig@hinareniwine
它坐落於風光旖旎的瓦約茨佐爾省(Vayots Dzor),群山環抱、葡萄藤蜿蜒,是一片由陽光與風釀造而成的醇香之地。


Areni-1 Cave@@Into Far Lands(左)
Areni-1 Cave@Wine Travel Awards(右)
一定要來令人驚歎的阿雷尼1號洞穴(Areni-1 Cave)。
這個擁有逾6100年曆史的古老釀酒遺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釀酒設施之一。
在幽暗的巖壁中,你依然能感受到人類與葡萄共生的原始溫度。

Areni Wine Festival@Silk Road Armenia
不妨走進阿雷尼的幾家風格各異的酒莊,開啟一場口感與風土的雙重旅行:
在Trinity Canyon Vineyards和Zorah Wines,可瞭解現代有機釀造與國際獎項背後的故事;

Zorah Wines@wine enthusiast
Hin Areni Winery結合傳統陶罐工藝與現代酒窖美學,為你呈上一杯“時間的味道”;

Momik Wines@Absolute Armenia
而Momik Wines則是一家精品小酒莊,酒香背後,是釀酒師的匠心與熱情,藏在每一滴琥珀色液體裡。

Khor Virap@The Common Wanderer
除了美酒,這條路線上的風景與信仰同樣撼動人心。
你可以在霍爾維拉普修道院(Khor Virap)仰望阿拉拉特雪峰,感受千年信仰與聖山對視的靜謐時刻;

Noravank Monastery@PeopleOfAr
也可以走進諾拉萬克修道院(Noravank),在紅色峭壁間遙望峽谷暮色,一磚一石皆是祈禱。
| |埃裡溫水果市場 – 亞美尼亞葡萄酒之鄉

在埃裡溫晴朗的清晨,陽光透過高加索的雲層灑進市中心的甘果市集(GUM Market,又稱Yerevan Fruit Market),水果的香氣與空氣中的微甜混合,讓人未及靠近,已心生歡喜。

@Visit Yerevan
對中國遊客來說,熟悉與新鮮在這裡交匯:
你可能第一次品嚐到亞美尼亞乾果拼盤,那種用自然陽光曬乾的杏幹、葡萄乾、無花果乾,夾雜著堅果、蜂蜜,甜而不膩,彷彿大地親手釀造的糖果。


@TRAVELERS & DREAMERS(左)
The land of pomegranate@Sandstone and amber(右)
而石榴——這個亞美尼亞的國果,在文化中象徵著繁榮與生命力——在埃裡溫市場中更是隨處可見:石榴汁、石榴酒、石榴飾品……每一個攤位,都像在講述石榴的故事。
高加索的眼睛,
甚至可以遠眺到土耳其最高峰
城市的邊界悄然消融于山色天光之間,每一步,都是與自然相遇的詩句。
這裡既有可遠眺土耳其聖山阿拉拉特的修道院高地,也有像加尼峽谷般奇幻的地質樂章、如塞凡湖那般澄澈的高原鏡面,和穿城而過的霍爾佐丹河谷靜水長流。
| |阿拉拉特山遠眺勝地 – 土耳其聖山

Khor Virap@Adventurous Miriam
雖然阿拉拉特山如今地理上屬於土耳其,但從埃裡溫南部出發約1小時車程,就可在霍爾維拉普修道院近距離欣賞這座聖山的壯美輪廓。

Khor Virap@Next is Armenia
清晨或傍晚,山巔雪光與天空變幻交織,令人震撼。
| |加尼峽谷 – 上帝的交響樂


ig@garnitemple
從埃裡溫驅車僅40分鐘,便可抵達一處世界級的自然奇蹟——加尼峽谷(Garni Gorge)。

ig@garnitemple
峽谷深處,罕見的“玄武岩管風琴”(Symphony of Stones)垂直佇立,如天工之作,似為山谷奏響一曲靜默的交響。


ig@ramlav(左)
ig@roohiyeahhh(右)
沿加尼村高地而上,是公元1世紀修建的加尼神廟(Garni Temple),以希臘羅馬式石柱巍然挺立,訴說著古文明的餘響。

ig@garnitemple
神廟傍山而建,俯瞰阿扎特河蜿蜒而過,站在平臺之上,山水與神祇彷彿融為一體,彷彿天地間最莊嚴的祭壇。下文會有更詳細的遊玩攻略哦~
| |塞凡湖 – 上帝的交響樂
距離首都埃裡溫車程1個小時的塞凡湖(Lake Sevan)如同遺落在高加索高原的湛藍寶石。
湖水在海拔1900米的陽光下澄澈如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之一。


ig@travellingismyonlypassion(左)
ig@vahamat(右)
湖水清澈湛藍,晴日如鏡,雲影、山巒與修道院倒映其間,宛如人間仙境。




ig@comme_un_air_de_deja_vu(右下)
ig@art_dudka(其餘)
湖心曾有一孤島,因湖水漸退,如今化作半島,與世相連。
古老的塞凡修道院(Sevanavank)佇立於湖中半島,石牆斑駁,遙望天光雲影與重巒疊嶂,似在低語千年信仰。




ig@peachananr
塞凡湖盛產白魚(Sevan trout),在湖邊現烤,佐以檸檬與香料,香氣四溢,再斟一杯亞美尼亞乾白或石榴汁,于山水之間輕啜一口,便是旅途中最溫柔的慰藉。
三千年未落幕的劇場,
山,是埃裡溫開場白
在高加索群山與風之峽谷之間,埃裡溫悄然孕育於三千年前的石牆之上。它的故事始於烏拉爾圖王國的埃里布尼堡壘,延續於峭壁上的格加爾德修道院與群山間的加尼神廟。這裡不是被時間遺忘的角落,而是文明低語不止的現場。若想讀懂亞美尼亞,便從這座城的源頭走起。
| |埃里布尼堡壘 – 三千年的歷史

@Museum Studies Abroad
在埃裡溫的東南,一座風蝕千年的山丘靜靜佇立,那便是埃里布尼堡壘(Erebuni Fortress)——一段可以用腳步丈量的三千年時光。

@Wanderix
公元前782年,烏拉爾圖王國的國王阿爾吉什蒂一世在此築起城堡,將它命名為“Erebuni”,意為“征服”。

@Yerevan City
千年之後,這個名字悄然演變為“Yerevan”,成為如今亞美尼亞首都的前身。
可以說,埃裡溫的故事,正是從這座堡壘開始書寫的。

@Wikipedia
登上阿林貝德山丘,眼前是斷壁殘垣,腳下是黑曜石與玄武岩拼砌的宮殿與神廟遺蹟,風吹過石縫,彷彿仍帶著古王朝的低語。

@thetripgoeson
而遠方,阿拉拉特雪山靜靜聳立,與城市天際線同框,如畫如夢。

@Visit Yerevan
山腳下的埃里布尼博物館如同時間的鑰匙,展出著從遺址出土的陶器、金飾與楔形銘文,一筆一劃皆承載著失落帝國的榮耀。
| |加尼神廟 – 峭壁上的神廟

在埃裡溫東南約半小時車程的群山之間,有一座神廟,宛如從古希臘飄然降落於高加索山脈的峭壁之上——那便是加尼神廟(Garni Temple),亞美尼亞唯一儲存至今的異教神廟,也是東西文明交匯的靜謐遺蹟。


pin@E N(左)
@mariapopi(右)
這座建於公元一世紀的神殿,以古希臘羅馬風格修建,24根愛奧尼柱式石柱圍繞而立,彷彿為山谷中的風聲與日光撐起永恆的舞臺。


@mariapopi(左)
pin@bella luna(右)
神廟背後的阿扎特河峽谷如詩如畫,山崖之下,是奇特的“石之交響曲”(Symphony of Stones)——由玄武岩自然垂直形成的巖柱,宛如大地之琴絃,被風與時間悄然撥響。

lavash@1Lurer
你可以在神廟前感受陽光灑落的歷史,在峽谷中傾聽沉默的岩石低語,也可以走進村民家中,看一張張拉瓦什面餅在炭火中慢慢膨起,體驗古老民族的日常溫度。
| |格加爾德修道院 – 峭壁上鐫刻的教堂

@Experiencing the Globe
在埃裡溫東南的群山深處,一座修道院靜靜鐫刻在懸崖峭壁之中,彷彿是石頭裡生長出的信仰之花——這便是亞美尼亞的瑰寶,格加爾德修道院(Geghard Monastery)。


ig@iriska_karamelkina(左)
ig@katia baizel(右)
部分教堂與墓室直接開鑿于堅硬的山體之中,石壁為牆、洞穴為殿,鐘聲與風聲在岩石迴響,歲月彷彿在此沉靜了千年。




ig@ausworldroamers
修道院因曾珍藏“聖矛”——傳說中刺穿耶穌之槍的複製品而得名,千年來,這裡便是信仰的守望之地。
石牆上繁複的浮雕與十字花紋,記錄著亞美尼亞人在信仰與戰火交織中的堅韌與詩意。
在蘇維埃的餘暉中
亞美尼亞寫下自己的名字
蘇聯是亞美尼亞現代命運的雕刻者,也是它文化靈魂的遮蔽者。
在蘇聯的巨大陰影中,亞美尼亞掙扎過、成長過,最終以自己的名字重新立於世界之上。
| |共和國廣場 – 粉色的政府大樓

ig@peachananr
埃裡溫的共和國廣場(Republic Square),是亞美尼亞的心跳。


ig@peachananr
它誕生於蘇聯時代,由粉色凝灰岩砌築而成的政府大樓、博物館與郵政廳圍繞四周,既有蘇式建築的恢弘氣魄,又融入亞美尼亞山地石材的柔和溫度。
| |亞美尼亞母親雕像 – 遠處的阿拉拉特雪山


@Tripadvisor(左)
ig@visitarmenia(右)
在埃裡溫,一尊銅鑄巨像凝望著整座城市,那便是“亞美尼亞母親”(Mother Armenia)——不再是溫柔的慈母形象,而是一位手握劍盾、莊嚴肅穆的女神,守護著這片高加索的土地。


ig@evn_beauty(左)
ig@sarah photography(右)
她身後,是建於蘇聯時期的勝利公園(Victory Park),一座銘記戰爭、也承載日常歡樂的紀念之地。


ig@evn_beauty
站在雕像腳下,遠處的阿拉拉特雪山清晰可見,整座城市在腳下鋪展,是俯瞰埃裡溫最壯美的位置。

ig@evn_beauty
公園內綠蔭環繞、湖泊波光瀲灩,還有摩天輪與遊樂場,是本地人野餐、約會、放風箏的好去處。
| |卡斯卡特複合體 – 大理石階梯

ig@rosemovsisyan
如果說共和國廣場是埃裡溫的心臟,那卡斯卡特,就是它面朝遠山、充滿希望的眼睛。


ig@wllabenrups
在埃裡溫市中心,有一條從地面向天際鋪展的大理石階梯,如同一座靜止的瀑布,那便是卡斯卡特複合體(Cascade Complex)——城市的陽臺,也是藝術與自然交匯的舞臺。


ig@peachananr
它誕生於蘇聯晚期,卻打破了傳統紀念碑式的沉重,以開放、層疊、輕盈的形式構築起人與城市、雕塑與天空的對話。


ig@mrpjcollantes
572級臺階拾級而上,每一層平臺皆有雕塑相伴,現代藝術在此並不高冷,而是陽光下可親可近的日常一景。


ig@mrpjcollantes
階梯之內,是加菲斯江當代藝術中心(Cafesjian Center For The Arts),電扶梯將人緩緩送入光影浮動的展廳。

@Wikimedia Commons
而登頂之際,整座埃裡溫鋪展眼底,遠方的阿拉拉特山雪頂晶瑩,如夢如幻。
| |馬特納達蘭古代手稿博物館 – 石築的史書
馬特納達蘭,不是一座靜止的博物館,而是一部用石頭寫成的史詩,在風中翻頁,在光裡迴響。


ig@_ing__h_
在埃裡溫市中心的高地上,有一座靜默而莊嚴的建築,它不像教堂那樣鐘聲悠揚,也不似堡壘那般氣勢磅礴,卻承載著整個民族的記憶與靈魂——這便是馬特納達蘭古代手稿博物館(Matenadaran)。
彷彿一部石築的史書,灰色玄武岩堆疊出的厚重外牆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


ig@lusinka_s(左)
ig@luneinspiration(右)
門前,亞美尼亞字母的發明者——梅斯羅普·馬什託茨的雕像端坐於階前,雙手捧書,神情寧靜。他的身後,是全世界最豐富的古籍收藏之一。
博物館珍藏著2萬多部手稿,從公元5世紀到19世紀,跨越千年,涵蓋歷史、醫學、哲學、天文與藝術——它們書寫於羊皮紙與絲絹之上,墨跡依然清晰,插畫仍舊鮮豔。
那一頁頁書簡,不僅記錄了知識,也封存了信仰、戰爭、王朝與詩意。
| |亞美尼亞種族滅絕紀念館 – 尖塔和紀念牆

@Visit Yerevan
一座肅穆而莊嚴的紀念碑刺破天際,那是亞美尼亞種族滅絕紀念館(Tsitsernakaberd)——一處為150萬逝者守望記憶的聖地,也是一段民族傷痕化作力量的見證。


@Posterazzi(左)
ig@armeniangeocidemusem(右)
一座高達44米的尖塔,象徵亞美尼亞民族的重生與不屈;旁側十二塊灰色石板圍成圓環,中央長明火燃燒不息,猶如為亡者守靈的靈光。
風從阿拉拉特山方向吹來,低語著過往的歷史,也吹動人們心中的肅然。


@Lonely Planet(左)
ig@armeniangeocidemusem(右)
沿著石徑前行,是一堵百米紀念牆,密密鐫刻著在浩劫中消失的村莊與城鎮的名字,每一字都如呼喚。


ig@sultan_genacvale(左)
地下一層,是種族滅絕博物館。
牆上的老照片、書信、證詞與歷史檔案,以沉靜卻鋒利的方式,講述著1915年春天的苦難。


ig@sultan_genacvale
1915年,奧斯曼帝國(今土耳其)在戰亂中大規模驅逐亞美尼亞人,百萬人在流放、屠殺與飢餓中殞命。
這場慘烈的人道災難,被視為20世紀首次種族滅絕。


ig@armeniangeocidemusem
對亞美尼亞而言,是銘刻於血脈中的苦難,也是不願被遺忘的記憶。
| |亞美尼亞曆史博物館 – 世界上最早的皮鞋

@HASIS
在埃裡溫共和國廣場的中央,有一座沉穩而莊嚴的建築,它是亞美尼亞國家歷史博物館(History Museum of Armenia),也是這座高加索古國千年文明的收藏之所。

建於蘇聯早期,這座由亞歷山大·塔馬尼揚設計的建築,融合了蘇聯新古典主義的對稱宏偉與亞美尼亞本土石雕的細膩紋理。
拱門與臺階靜靜講述著舊時代的秩序與信仰。

ig@stellakhalatyan
步入館內,彷彿開啟一部穿越萬年的時光之書。

ig@blackbird1212
從阿雷尼洞穴中出土的世界最早皮鞋,到烏拉爾圖王國的青銅銘文與黃金飾品,每一件藏品都是亞美尼亞文明在風雨中書寫的沉靜詩行。
– END –
作者:沉一玄
–
關注小飛君 解鎖更多小眾旅行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