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女總裁在高鐵廁所突遭罷免,為何從“天才”變為“不合適人選”?

圖片/CEOBIZ
宣告稱,今年5月20日,在剛宣傳完呷哺品牌回程火車上,其本人未獲事先通知的情況下被要求參加緊急會議。為此,趙怡在高鐵廁所參與會議,會上被解除了行政總裁的職務。其後,又於6月14日宣佈了免除其執行董事職務的“議案”。
來源:雷達財經
作者:李亦輝
6月27日,呷哺呷哺集團前行政總裁趙怡在社交平臺釋出宣告。宣告稱,今年5月20日,在剛宣傳完呷哺品牌回程火車上,其本人未獲事先通知的情況下被要求參加緊急會議。為此,趙怡在高鐵廁所參與會議,會上被解除了行政總裁的職務。其後,又於6月14日宣佈了免除其執行董事職務的“議案”。
這一說法和呷哺呷哺的公告時間相吻合。今年6月14日晚間,呷哺呷哺發公告,董事會決定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建議罷免趙怡的執行董事職務。此前的5月21日,呷哺呷哺釋出公告稱,因集團若干子品牌表現未達到董事會的預期,故解除趙怡行政總裁職務。
宣告中,對於呷哺“表現未達預期”的說法,趙怡予以否認 :任職呷哺9年間,一直本著務實精神為公司和股東服務,全年基本無休地在市場最前端了解消費者和市場,所謂發展不達預期的判斷從何而來?
雷達財經注意到,趙怡是呷哺近期第二位離職高管。在人事震盪背後,呷哺呷哺2020年營收、利潤雙降,利潤已連續三年下滑。伴隨著近些年的“消費升級”,失去價效比標籤的呷哺還遭遇口碑下滑、翻檯率下降。
在行業人士看來,呷哺呷哺定位不明確,並未建立起護城河,漲價後流失客戶,導致業績下滑,某種程度上,趙怡為業績下滑“背了鍋”。
重新出山接替趙怡職位的創始人賀光啟,能否帶領呷哺走向輝煌?
1
否認“發展不達預期”一說
在其發表的宣告中,趙怡表示,自2012年加入呷哺就任財務副總裁以來,一路披荊斬棘推動呷哺控股在香港上市,並在賀董事長多次邀約下於2019年8月29日被董事會聘任為行政總裁。
然而,其在2021年4月20日被通知安排休假,並於5月20日(呷哺股票程式碼日)被以“極高的速度和效率”解除行政總裁職務。
趙怡稱,呷哺上市後,“本人在管理期間大膽借鑑麥當勞經驗,提出並推進外送的商業模式,建立即食的呷煮呷燙品牌;推進多品牌發展,包括湊湊業務概念的產生,食品公司作為複核調味料業務的延伸,使這三個品牌成為呷哺控股後續發展的關鍵支柱。”
趙怡認為,自己工作期間不僅呷哺股價大幅上漲,在集團內部也得到了呷哺呷哺董事長賀光啟的大力肯定。由於過去開店過快,牛羊肉價格漲價,呷哺在2019年上半年存在業績壓力,在其本人接手後下半年扭轉頹勢,各類指標同比2018年出現上升趨勢。
趙怡稱,2020年疫情期間,其帶領高管團隊在5-12月期間,呷哺品牌餐廳利潤率取得不斷突破,與湊湊利潤率幾乎齊頭並進,得到公司重要股東對於呷哺面對疫情成績斐然的高度讚賞。
趙怡認為,以上成績的取得,源於其本人清晰的定位於舉措。這些舉措包括改變激勵方式,建議按貢獻分享及合夥機制,同時精兵簡政;糾正過去高投入偏重的模型,回到“優衣庫”代表的物超所值的大眾模型,堅持大眾消費店為主;建立品牌陣地,改變過去依賴促銷和運營向品牌制勝轉變;加快推新節奏 ,啟用年輕消費者的嘗新及復購等。
最後,趙怡寫到,自己深知作為職業經理人,推動一傢俬企成為真正的公眾公司將面臨巨大挑戰,但其願意成為一個矢志不渝的推動者。“董事會透過的罷免本人執行董事的‘議案’,尚需要呷哺控股特別股東大會表決透過才將生效。目前本人仍舊是呷哺控股的執行董事, 在任的每一天都將堅持勤勉盡責的職業操守,恪守公允的價值觀,以及秉承專業獨立判斷的原則。”
2
從“天才”到“不合適人選”
呷哺呷哺這番人事罷免“搬上臺面”之前,趙怡曾是呷哺的有功之臣,被創始人賀光啟誇獎為“天才”。
從趙怡的簡歷來看,其“多年的世界500強專業管理能力、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高遠的市場前瞻”所言非虛。
於2012年11月12日加入呷哺呷哺負責財務相關事務之前,趙怡曾擔任聯合利華商務經理、索尼愛立信通訊產品中國有限公司的零售運營總監、麥當勞中國北區的財務總監,擁有美國紐波特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受邀進入呷哺擔任CFO一職僅僅兩年後,也就是2014年,在趙怡帶領下,呷哺呷哺成功港交所上市。2019年,趙怡出任行政總裁(行使CEO職責)。
據《財經》報道,趙怡帶領呷哺呷哺成功上市之後,一度深得賀光啟的信任,甚至在會議上公開誇獎趙怡“是一個天才”。
彼時,呷哺的公告也對趙怡充滿讚譽,稱集團首席財務官趙怡已獲委任集團行政總裁,公司認為,憑藉趙怡的背景資歷及於集團的廣泛經驗,本集團將可從中受惠。董事會亦認為委任趙怡擔任上述職務將有助於促進本集團發展。
時任行政總裁的趙怡也“投桃報李”,2020年曾對媒體表示:“賀董事長是一個有夢想的人,用年輕人的話來說就是有情懷,我希望可以幫助他把呷哺做成第二個麥當勞或者肯德基。”
不過,趙怡卻很早開始減持呷哺呷哺股份。權益披露資訊顯示,2020年10月份,趙怡減持呷哺呷哺91.28萬股,套現1256.93萬港元;2021年1月和4月,兩度兩次減持,套現合計約3000萬港元。
到了今年4月16日,呷哺的一則公告突然打破了平靜。
先是湊湊CEO張振緯因個人原因離職,同時卸任公司所有職務,湊湊各部門、各區域負責人暫時向集團董事長賀光啟彙報。緊隨其後,按趙怡的說法,4月20日她被安排休假。
5月21日,呷哺呷哺公告,“炒掉”行政總裁趙怡。呷哺指出,由於集團若干子品牌的表現未能達致董事會預期,故解任趙怡作為集團行政總裁的職務,自2021年5月20日起生效。“董事會認為解任趙女士之行政總裁職務將不會對本集團的業務營運造成重大不利影響,集團董事會主席賀光啟獲委任為行政總裁。”
富有戲劇性的是,趙怡不得不在高鐵廁所參加這場針對自己的解職會議,頗具“重口味”。
有訊息稱,6月初,賀光啟發出“致全體夥伴們的一封信”,解釋2021年上半年呷哺集團內部經歷重大人事變動,屬於“對於不適合的人進行適當的流動”。賀光啟提到,將進行集團資源的全面整合、建立員工薪酬激勵機制等。
6月14日晚間,呷哺呷哺公告於6月11日董事會決定召開股東特別大會,以罷免趙怡的執行董事職務(“建議罷免”),自批准建議罷免的普通決議案獲通過當日起生效。其解釋罷免原因為,趙女士的管理方式及理念與董事會其他成員存在重大差異,且允許趙女士繼續參與本公司的管理將不符合本公司及股東的整體最佳利益。
自此,呷哺兩位高管離職。另據呷哺內部人士透露,無論是湊湊還是呷哺呷哺不是一個人離職,而是一批人,包括各種區域總經理等等。
在外界看來,如此突然和“不近人情”的解職高管,顯示出公司內部矛盾或許已經激化。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認為,任何市場中,即使真的存在矛盾也會在公告中表現出彼此的尊重,而像呷哺呷哺這樣公開雙方分歧的方式屬於極端化處置,說明雙方的關係已到冰點,甚至還可能存在激烈交鋒。結合呷哺呷哺的業績表現和之前高管離職,都說明其內部問題嚴重。
3
都是漲價惹的禍?
成立於1998年的“一人小火鍋”呷哺,價效比曾是其特色。
具體而言,呷哺呷哺創造性地將吧檯式快餐+火鍋這樣的業態結合在一起,憑藉著便捷、衛生和人均四五十親民的價格,廣受消費者歡迎,迅速在北方開啟市場。巔峰時,呷哺呷哺熱門門店翻檯率甚至能到7次/天。
不過這種低價走量模式競爭壁壘並不高,並且在呷哺上市之後,低客單價也不利於公司業績的提升。
於是2016年,董事長賀光啟提出了“呷哺呷哺品牌升級計劃”,從“快餐”向“輕正餐”轉型。轉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對呷哺呷哺的門店進行擴張,升級店面2.0;創立中高階火鍋品牌湊湊;延伸產業鏈,進軍調料市場。
伴隨著門店裝修升級、菜品變得更加精緻,呷哺呷哺的客單價也隨之水漲船高,由之前的人均50元左右上漲到現在的人均70至90元,某些一線城市甚至超了百元。
2020年年報顯示,呷哺呷哺的客單價為62.3元,而2017年只有48.4元。對於丟掉價效比標籤的呷哺呷哺,消費者並不買賬,有網友稱,“價格越來越貴,以前人均四五十,現在七八十,品質卻越來越差”,還有網友稱“有這錢我不如再添點去吃海底撈,至少服務好。”
反映在翻檯率上,呷哺的平均翻檯率從2015年的3.4倍,一路下降到2020年的2.3倍。反觀海底撈,2020年疫情嚴重時,翻檯率依然能維持在3.5倍左右。
與此同時,依靠“火鍋+奶茶”模式孵化的湊湊,短短4年間在全國總共開了140家店。財報顯示,湊湊在集團中的營收佔比至2020年時已上升到30.96%。然而,目前一手創辦者張振緯已經離開,湊湊的前景變得模糊。高盛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張振緯執行力強勁,投資者需要注意湊湊CEO離職的相關風險。
而海底撈也適時推出了自助式奶茶,還能免費自由新增奧利奧等小料,與湊湊展開正面競爭。
除此之外,呷哺呷哺淨利潤連續下滑之後,公司已在虧損的邊緣徘徊。根據年報,2020年,呷哺呷哺實現收入54.55億元,同比減少9.5%;淨利潤1.31億元,同比下滑67.1%;歸屬股東淨利潤183.7萬元,同比大幅下降99.36%。
有行業人猜測,由於發展不順,呷哺需要有人“背鍋”,作為總裁,趙怡就成了“背鍋人”。
5月26日,國元國際對呷哺呷哺下調評級至“持有”, 下調目標價至11港元。該機構在相關報告中稱,2021年預期湊湊新開門店70家,截至目前僅開出4家門店。呷哺呷哺品牌的擴張速度預計也將會放緩。此外,短期內呷哺呷哺出現重大人事變動,經營前景較不明朗。
對於呷哺呷哺未來的發展前景,朱丹蓬認為,呷哺呷哺的定位不明確,沒有差異化和核心競爭力,講服務,呷哺呷哺比不上海底撈,講網紅流行元素,呷哺呷哺比不上網紅火鍋品牌,未來前景並不明朗。
– END –
六節課教會你,
系統掌握商業分析能力
▲長按二維碼識別學習
CEO商業評論
(ID: CEObiz
思想創造價值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沃頓商業》(ID: WhatonBusiness)   高階商業財富思想案例庫。商務合作及投稿請聯絡微信:whartonclub。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