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記憶承載
作者:碧樹西風
有個讀者的留言,笑得我肚子疼。
他說國內某經濟學家,把自己的兒子送去日本,去讀慶應大學,目標是入贅日本old money家族,從而參與日本的存量財富再分配。
他覺得很有道理,正巧他也有個兒子,適齡,他想問問,這條路靠不靠譜?
你妥妥的把我逗笑了,那我就來一本正經的給你分析下。
首先,你知不知道日本的慶應大學是個什麼概念?
你可能不知道,但是東京大學你總該知道吧?
如果把國內的清北合併,其地位,就相當於東京大學在日本。
在日本,你能考上東京大學,說明你有才。
那如果你能讀慶應大學,說明什麼?
說明你本人有才,而且家裡有財。
理解什麼是慶應了吧?
好,那麼讀了慶應大學之後,是不是身邊都是F4那樣的又有錢又有才的俊男靚女?
不。
人家山頭林立,學校內部分小團體的。
日本很多old money家族的子女,的確是慶應大學的校友,但人家不是大學校友,人家是幼兒園時期的校友,小學校友,中學校友,最後才成為慶應大學的校友。
理解了麼?
日本old money之間的通婚,是從幼兒園開始的。
非old money的日本高收入者,想要讓自己的孩子入贅,也是要從幼兒園起,就要送去和old money的孩子在一起,才能排上隊。
你一個發展中國家來的,大學階段才送去慶應,還想入贅?
你別逗了。
日本人崇洋媚外,是對美國人軟骨,又不會對你軟骨。
何況日本的婿養子制度發展多少年了,人家對於血統的考核,財富的交接,家族家紋的傳承,那都是有考據的。
你要是不懂日本也就算了,我就這麼說,人家日本當地人,是傻麼?
人家近水樓臺都不指望,有這好事兒還能輪得到你?
你去當背鍋俠,去揹債還差不多。
再別迷信這幫經濟學家了,什麼家不家的,都是在國內發的財。
這群人這輩子都沒在國外賺到過一個刀,妥妥的趕上了國內的風口期,憑運氣賺到的錢。
你看著吧,早晚被老外全割了去。
還想去分配人家的存量財富,想什麼美事呢。
慶應就三種人,一種是住在那種世襲領地莊園裡的,祖上往上推都是有爵位的。
一種是住東京高階塔樓,就是所謂的日本的明星,日本的名流,社長那波人。
這些人沒花頭的,淨資產超過2個小目標的人都少。也就糊弄糊弄內地去的土豪,不懂行,以為人家多有錢似的。
第三類人就是國內去的土那啥。
第一類人,人家是打幼兒園起,就在一個圈子裡的。第二類人,日本當地人想要擠第一類人的圈子,都要從幼兒園,從娃娃抓起。
俗稱入贅也要排隊的。
第三類人,那就是內地的這些年的有錢人,人傻錢多。
就像那個笑話,99萬學歐式禮儀,用銀盤子託WIFI密碼。
你覺得最後到底是誰賺了?
我藉著今天這個機會,一次性把話講透,把兜襠布都給你扒拉下來。
你們知道什麼叫old money?
說白了就是沒能力掙錢了,人家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研究怎麼吃絕戶上。
你一個new money,還想去倒吃人家old money的絕戶?
人家幹這個,可是專業的。
用唐頓伯爵裡的話講,用ROSE媽媽的話講,叫做咱家沒錢了,就剩個空架子。
就看哪個百萬新娘,哪個傻姑爺,哪個new money上當,咱家就吃他的絕戶,以此儲存家名。
想想嫁去日本,住在一室一廳小房子裡,自己做家務的志玲姐姐。
那不就是利用了灣省對日本的高看一眼。
還有那個老媽一把年紀了出來做直播,買了百萬床墊,還得替前兒媳養活光頭強。
那不就是利用了內地對灣省的高看一眼。
這叫什麼?這就叫最好的獵手都是扮演成獵物,人家利用的就是你對old money的那種仰慕。
國內當下的問題在於生產過剩,這固然是問題,可是你以為國外沒問題麼?
那些老牌發達國家的問題在於根本就沒人幹活,人家就等著你過去,吃你呢?
明白不?
你還想吃人家的絕戶,做什麼春秋大夢。
論打仗或許你董卓有些道行,論鬥心眼,分家當,你能玩得過四世三公祖傳吃絕戶的袁紹?
董卓去和袁紹來硬的,或許有點用,董卓入贅袁紹?你這唱得哪一齣?
人家家,代代不幹活,已經五代人了,所以才有一堆的問題,各種設施陳舊,各種酗酒嗑藥,各種原材料人工費漲價。
你以為人家喊兩句MAGA就MAGA了?
人家是等著你,帶著你的妹妹,帶著你的財寶,趕著馬車兒來,來幹啥?
用你的錢接人家的盤,用你的人給人家幹活,人家好MAGA。
醒了?
任何時候,你都應該想明白一個核心問題,生產力在哪兒?
生產力在咱這。
所以人家才不停的吹泡泡,想要忽悠你的錢,你的人過去,去帶給他們生產力,去接人家的盤。
你以為你去了能讓你那洋老丈人撅著腚苦哈哈的MAGA,回頭被你撿現成的?
別逗了,只怕你真去當了贅婿,被人家吃幹抹淨,還要苦哈哈的養人家全家。
其實很多事情沒那麼複雜,你去海外轉兩圈,你看看日本的物價,新加坡的物價,美國的物價,歐洲的物價。
一個比一個高。
你看看自己從國內帶出去的千八百萬的,到底夠花幾年。
然後再去摸底一下當地的就業,看看你到底能不能在當地掙下錢。
入不敷出,你能堅持幾年?
國外有沒有機會?當然有機會。
但基本上都需要非常大的資本,或者非常硬的技術。
你要評估下你自己到底有沒有。
我當年大學裡的同學,讀研時的同學,後來在海外發達國家工作生活的,比在國內的都要多。
出去的這幫人都是頂流學霸,然後呢?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原因很簡單,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人是靠純粹的硬實力混起來的。
什麼叫硬實力?你去拿個諾獎好了,這個就叫硬實力,問題是你拿得了麼?
大部分人真正混得風生水起,是什麼能力?
是調動資源的能力,是預期管理的能力。
絕大多數的一般意義上的成功者,他們並不是像愛迪生一樣發明了燈泡,而是他們調動了老闆對他們的預期,同事對他們的預期,市場對他們的預期。
他們改變了自己的估值,能聽懂麼?
改變的是自己的估值,不是價值。
他沒有那麼優秀,他獲不了諾貝爾獎的,但他賺的遠比那些能獲諾貝爾獎的人,還要多。
這就叫預期管理,這就叫改變了自己的估值,而非價值。
這才是大多數人改變命運的正確方式,甚至,可能就是唯一的方式。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