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也好,慢也好,勝利是場由我配速的長跑

在這個節奏被演算法定義、目標被KPI丈量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催促著“跑快一點”“早一點成功”。但人生真的只有一種速度嗎?
跑步,也許能提供另一種答案。喜歡跑步的人,往往並不把跑步當成一種競速遊戲,而更像是踏上了一段可以繼續的旅程。
“把每一次跑步當成最後一次跑”,作家張春在《一生裡的某一刻》寫過她如何從不愛運動到開始堅持跑步。EKIDEN News創辦者西本武司回顧人生中某一個重要的時刻並不是那些站在頂峰的瞬間,只是堅持離開當時的公司,再去想自己真正要做什麼。《生活手帖》總編輯松浦彌太郎在《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中坦言,“工作時,難免會有無法原諒自己的瞬間。這種時候只要能跑,就可以放下。跑步就這樣支撐著我。”
比起想到達哪裡,更重要的是讓這件事以自己的心意和節奏展開。
百年跑鞋世家Saucony索康尼,跨越三個世紀的時間,見證過人類群體的變化、個體的跌宕,從更廣闊的時間維度裡一路跑來,品牌對成功的體會更加從容博大:成功不是一時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快也好,慢也好,所謂勝利,是一場由自己配速的長跑。
近期,Saucony索康尼釋出全新 TRIUMPH 勝利 23 跑鞋,由此提出了“勝利,從容定義”的開放性議題,並與TEDx外灘年度大會,邀請倪萍、陳盆濱等8位不同行業的精英代表共同探討如何更從容地去定義勝利,如何在自己的定義裡跑向勝利——勝利不是一把刻度精確的標尺,它的價值從來不在於符合某種量產標準,而來自堅定的自我和漫長的旅程裡個人把握的節奏。
這些關於勝利的故事,不是習慣意義上的成功學宣講,而是平等的個人經驗回溯,他們跟每一個普通人一樣,也在人生的路途中學習著如何坦然面對內心真正的渴望,如何享受過程,接納變化。
答案在風中,也在腳下
畢業季的空氣裡,瀰漫著一種微妙的焦灼感。該做什麼?能做什麼?畢業即失業的迷茫,對照著招聘網站上看似迫切的職位需求,讓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甚至沒有可選項的人生填空題,難住了不少剛畢業的年輕人。
特別是那些害怕失敗的人。
不怕失敗地開始嘗試一件事,大多數時候是行動的開始。誠然,只要行動,就多多少少會伴隨失敗的可能性。現實不是一場查得到攻略的遊戲,當我們在到處都是陌生的地方尋找一條道路,那條所謂的路只有等我們逼近才真的存在。先跑起來或許是莽撞的,但破了題——先走出那一步,並非為超越某個具體的目標,而是在混沌不明的時刻,拒絕被焦慮困在原地。
人生這道題,破題的方式是先跑再說
毫無疑問,世界上有無數快樂的人,但是,正依靠行動穿越內心暗黑郊野的人,數量遠比我們想象得多。Saucony索康尼與TEDx外灘年度大會的嘉賓們,撕開成功者的標籤,更多地分享著那些並不平坦的路途。
自稱“青年幽默家”的青年喜劇演員土豆剛畢業那陣子,在幾個不起眼的喜劇小劇場裡打轉。而做喜劇,在前幾年簡直不知道有什麼前途可言,跟很多人一樣,他大概也有過很多個茫然的日夜,習慣性地開始自嘲,“我中途去做喜劇,真是充滿了智慧啊朋友們。因為我覺得我轉做喜劇沒有什麼智慧,我覺得有一種失去社保的勇氣。”
青年喜劇演員土豆
與這種“勇氣”,或者說傻氣共處的,卻是實打實的、不去想那麼遙遠的結果的創作生活,他把自己當成生活的觀察員,去菜市場買些菜,會去想這個人為什麼有這個行為?這個人是怎麼偷的秤,怎麼缺斤少兩的。這些細碎的、帶著煙火氣的細枝末節,一點點揉進了他的喜劇作品。作品一部部走向觀眾,舞臺下響起的笑聲,並非宣告他贏了什麼比賽,只是證明:在生活的混沌中邁開步子,持續地觀察、記錄、表達,屬於他的那條路,在腳下漸漸清晰起來。而他也在這些自嘲裡,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一些笑意。今年,他喜歡上了錢和鰻魚飯,在這段路上,他定義的勝利就是“賺錢吃鰻魚飯”。
生活這條路有時候需要這種孤注一擲的勇氣和傻氣。只要你認為你該做,你值得。
青年演員曹駿
青年演員曹駿的“人生劇本”與土豆大相徑庭。8歲入行,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是絕對的男主角。“童星”是一個光環,也像一個緊箍咒。2002年,完成家喻戶曉的電視劇《寶蓮燈》拍攝後,他“急流勇退”,專心讀書去了。聚光燈下的喧囂暫時遠去,他回到了真實的生活裡,重新理解表演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情。
這是一段真正“慢下來”的空白,如同長跑途中的一次深呼吸和步伐調整,他試圖避免在“流量”和“曝光”的執念裡徹底失速。這同樣是一個並不“聰明”的決定。一個演員小時在鏡頭裡好幾年的時間,實在有被遺忘的風險。再回演藝圈時,曹駿從被選中的主角到跑組的無名者,落差一定會有。但這是他主動的選擇,“中途的智慧首先是一種敢於沉下去的清醒。這種沉不是消極的墜落,而是主動的深潛,是在無聲處傾聽自己的內心。”
生活這條路也不是隻能一條道走到黑的。比起慢那麼幾步,失速更加危險。
正是這段沉下去的經歷,讓青年演員曹駿、而不是那個曾經的童星曹駿更加坦然地接受了這個職業的特殊性:拍完一個戲以後,也許會很順利地接到下一部劇,但也很可能是長時間的空檔。機會是等出來的,也是找出來的。
機會再次降臨。或者說,他找到了。曹駿《無憂渡》的表演重新被觀眾看見,這一次,他更接近自己想要成為的演員了。他扛過了幾場不被看好的風,後面的風,他不會慌張。
曹駿相關雜誌封面
有時,重要的不是立刻衝向那個公認的終點,而是有勇氣在奔跑的過程中彎腰、繫緊鞋帶,邁出屬於自己的下一步——只要一直跑下去,所謂不可限量的前途,會在奔跑的途中一一顯現。
有些勝利,不在終點線上
我們太容易供奉那個遠在終點的唯一的勝利。目標的遙遠、過程的漫長足以滋生恐懼,每一次呼吸都可能變成沉重的負擔。然而,那個無法一眼望到的所謂的盡頭,有時會模糊另一種可能。畢竟,在我們身旁,佔有也只是一種接連更動著的表象。
真正堅持過的人會告訴你,勝利一定不是在衝刺的那一秒才開始的。那些真正可以得到的,深植於腳下的每一寸堅持,每一次調整呼吸,每一個尊重自我節奏的決定。它並非靜止的獎盃,而是流動的狀態——是那些在筋疲力盡時依然沒有停下腳步的那個瞬間,是根據身體感受主動放緩或加快步伐的清醒選擇。
勝利並非靜止的獎盃,而是流動的狀態
極限馬拉松是一場關於“節奏”和掌控的較量。被網友們稱為“中國極限跑第一人”,中國極限馬拉松運動員陳盆濱是“中途智慧”最極致的註腳。算上今年,他已經跑了25年了。一個14歲就跟父親出海的漁民,因為一次俯臥撐比賽的勝利,發現了人生的另一個方向——不一定要一直在海上謀生,即使馬拉松上的征途並不比大海的洶濤駭浪更加容易抵抗。
從2010年開始,陳盆濱的專案集中在極限馬拉松比賽——即距離100公里以上的長跑。他從不畏懼任何一場比賽,“因為失控、失誤讓我們有機會去探索極限領域的未知。”每一場比賽的失誤和遺憾都被留在過去,他永遠準備在下一場比賽重新邁步。
中國極限馬拉松運動員陳盆濱
數十年間,在灼熱的戈壁灘,氧氣稀薄的高原上,在腳底滲出血水的漫長煎熬裡,支撐他的不是對冠軍獎盃的渴望,而是對“還在堅持”這一事實本身的確認。每一個不可控的環境要求他忠實地面對自己,調整步調,跑向他所說的“失控下的勝利”。最終,他完成了七大洲的頂級耐力賽。在常人難以忍受的賽程裡,陳盆濱的目標從來不是成為“最快”,而是。極端環境下淬鍊出的專注與堅韌,使得他的每一次抬腿,每一次落地,都是對“勝利”最有力的重新書寫——勝利就是此刻,我仍在向前奔跑。
陳盆濱說,“所謂失控下的勝利其實都是我的戰術,是我參與極限跑以來,在比賽過程中經歷無數的失誤得來的。”
真正的勝利並不是“速度為王”,而是在無數個“中途時刻”,學會科學調整節奏,讓勝利不止於一場比賽,而是一場有質量的人生。
畢竟,長達幾十年的人生,不亞於任何一場極端環境裡的馬拉松,這場馬拉松甚至沒有一個明確的終點。陳盆濱今年47歲了,他還在繼續奔跑,他說,他想要沒有傷病地跑到100歲。屬於他的“黃金年齡”,只有他有資格定義。
每一種對勝利的渴望都在等待酬勞,這筆酬勞是無法被許諾的。不被單一、僵化的“成功”終點所綁架,或許要比只為那個遙遠的可能而忽略每一個趕路的瞬間,要重要得多。
行至中途,依然可以尋找答案
成功不是由某一個頂點,而是很多個支點撐起來的。這些支點,是在漫長的路途裡起起伏伏的過程塑造出來的。
自1898年誕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一條小溪邊,Saucony索康尼陪伴全球跑者跨越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旅程。作為與跑者最親密的陪伴者,它始終堅守著跑步的本質:鼓勵每一個人用自己的節奏去丈量生活的寬度與深度。而以長期陪伴和技術革新為使命,引導人們在奔跑中找回自我、定義勝利。
1898年,Saucony索康尼成立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小鎮庫茨敦,公司最早坐落在一條叫索康尼的小溪邊,目光可及的蜿蜒河面上,有三塊標誌性的溪石,品牌名稱和Logo由此而來。
這種來自“領先者”的從容,不僅體現在科技層面的不斷創新——從G.R.I.D到PWRRUN PB緩震科技,從SPEEDROLL滾動系統到勝利系列的輕量突破——更體現在品牌的精神維度上:不塑造唯一的“贏家模板”,而鼓勵每一位跑者在真實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Saucony索康尼鼓勵每一位跑者在真實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找到自己的節奏,就是理解世界,並找到與世界相處的方式。而這幾乎是貫穿於每一個人一生的關鍵問題。同濟大學哲學教授餘明鋒分享了他對這個時代的新認識,在他看來,人工智慧的突破不僅僅是一種技術突破,而是一個“哲學事件”——它不是抽象的概念或普遍的真理,而是以一種已經發生、並將繼續發展下去的具體事實,對人們的認知、情感、行為等產生影響。
的確,對人工智慧稍有了解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它正在改變我們理解世界、以及與世界相處的方式。從“符號主義AI”到“聯結主義AI”,機器不再依賴人類設定規則,而開始自主從資料中發現規律。人類第一次面對一個“非人主體”正在學習、表達、推理,挑戰我們對知識、倫理與未來的想象。我們每一個人都身處在“認知方式的中途”:舊的理解不再足夠,新的語言正在生成。AI重塑了人類知識的邊界,也迫使我們重新界定“人是什麼”“人的價值是什麼”。他提醒我們,越是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們越要清晰地認識自己,改變自己,才有可能繼續向前。
餘明鋒說,“作為哲學事件的人工智慧,在這個意義上也是人的自我認識,這個永恆的哲學問題的再次開啟,我們人類也將因此被再一次的置於智慧的衝突,我們每個思想者都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中途的智慧。”
真正經歷過時間的人會告訴你,沒有一種人生是一成不變的。或者主動,或者被動。倪萍曾是被春晚“照耀”的主持人,卻不認為那是“勝利”。婚姻受挫、人生回望,她反倒從那個極具誘惑力的“勝利”中抽身,轉而專注“中途的執著”,“重要的是你要執著要堅持,你只要堅持下去,最終放在你手裡那個東西,就是你想要的那個東西。”
她的姥姥從不跟她講什麼大道理,大白話卻句句有力,“眼不能餓著,眼要餓著,人就像個傻子。”離開央視的舞臺,主持人倪萍成為了作家、演員、畫家,只為和生活、和姥姥、和自己真誠地對話,“年輕的時候特別不好意思說,現在可敢說了。”這幾年她也參加了幾個綜藝節目,從不倚老賣老,言辭鋒利而不失智慧,在網際網路上流傳甚廣,被年輕人稱為“嘴替”。從一個所謂勝利的舞臺退場,她步入了自己的另一個舞臺,在人生的中途,說著自己真正想說、要說的話。
倪萍說,“其實中途智慧我想把智慧兩個字換成執著,我這個人挺執著的,無論幹什麼事兒。”
時代需要這樣的人生樣本。儘管我們不一定能復刻這樣的成功。但成功本身就是因人而異的,不是嗎?
任何一個真正成熟的人,都應當在行經人生的過程中,見證投射、希望和期待的坍塌,並體驗到天賦、智力以及勇氣本身對自我的限制。它要求我們不再因自己的命運而責備他人,對自己的身體、情緒和健康承擔全部的責任——別人大概怎麼都可以搪塞過去,自己卻無論如何無法矇混過關。
最重要的是知道我是誰,我要堅持什麼,我為什麼堅持。
在上百年的長跑裡,Saucony索康尼一以貫之的堅持是理解跑者的雙腳,滿足長跑的需求。不僅用尖端的材料和人體工學設計,默默支撐著每一位跑者的長途跋涉,更在精神層面,成為倡導“精英運動生活方式”的同行者——這裡的“精英”,指向的是對自我節奏的清晰認知、對過程價值的珍視、以及那份在長跑中淬鍊出的從容不迫的生命態度。
Saucony索康尼推出最新款TRIUMPH勝利23,以科技迭代詮釋「勝利,從容定義」
法國作家福樓拜說,成功是結果,而不是目的。人生是一場漫長而複雜的耐力跑,真正的智慧,往往閃耀在那被稱為“中途”的廣闊地帶。哪怕困惑著,痛苦著,也沒有語焉不詳,沒有避重就輕,才能夠真正從容地去定義勝利。就像Saucony索康尼與TEDx外灘年度大會的期許,“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在途中依然在找答案的人。”
於是,起點與終點之間漫長的路途,便不再是等待填滿的空白,而成為了一片可以自由定義、從容丈量的廣闊天地。
策劃丨三聯.CREATIVE
編輯 排版丨毛思雨
作者丨張盼盼
圖片來源丨Saucony索康尼、TEDx外灘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絡後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