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覺得自己「老了」,是生活變好的開始

當代年輕人正在經歷一種矛盾的年齡體驗:生理上仍是青年,心理上卻已自覺「老了」。很多人不用等到 40 歲中年危機,在 30 歲就感覺到了「心理早衰」。
比如,以前能嗨三天三夜,現在熬一次夜三天緩不過來,週末只想躺著,社交能量耗盡;看到 00 後同事喊自己「姐」,心裡咯噔一下;流行歌排行榜前 10 一首沒聽過,KTV 必點曲目還是周杰倫……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將 25~40 歲定義為「成年早期」,40~65歲才是「中年期」。但德國社會學家哈特穆特·羅薩觀察到,社會節奏的加速,技術迭代、職業競爭和生命歷程的壓縮,使得傳統意義上的「中年危機」前移至 30~35 歲,甚至更早。
羅薩認為,這種持續的加速不僅會導致倦怠,還會破壞我們與世界建立有意義關係的能力,造成疏離感。從個人層面看,其結果是日常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現代人感覺自己在與時間賽跑。
前不久我們發起徵集:你是如何對抗「初老焦慮」的。在我們收到的問卷中,最小的年齡 28 歲,最大的 54 歲。他們講了講自己眼中的「初老時刻」,以及是如何應對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01
放棄「上進心」後,
人生成了曠野

@魚子醬,30歲

看見單位新來的 00 後小朋友充滿工作的的熱情和幹勁,還沒有被工作毒打過的模樣,而我只想每天準時下班回家遛狗,意識到自己不再是那個曾經「眼裡有光」的少女了。
我選擇去跳舞。從 25 歲跳到 30 歲,還是菜雞一枚,但感覺體型變好了,體力充沛了,更敢於欣賞鏡子裡的自己。
30 歲其實比 20 歲擁有更多自由和快樂。20 歲總是被各種各樣的考試和外界評判禁錮,像籠子裡的倉鼠一直馬不停蹄地奔跑,卻只是原地做功。
30 歲放棄了「上進心」之後,人生真的變成了曠野。
@鐵皮水母,32歲
是對著鏡子看到眼下的皺紋,是腰痛、背痛,告訴自己身體機能已經不如從前。被小朋友叫「阿姨」,發現自己已經是「大人」了。
有一次在路邊排隊買雞蛋灌餅,旁邊跟著一起排隊的學生在討論考試的事情,嘰嘰喳喳,感覺他們好有精神好有勁。
我們無法「對抗」時間。眼下的皺紋跟樹的年輪一樣,它要長就長吧,塗點眼霜,圖個安慰。年輕人有精力,我有稍微多一點的閱歷,這些都是時間給的,等價交換。
現在就是儘量做到保持閱讀,保持對世界的好奇。每個春天都看花,每個夏天都拍雲和晚霞。時不時學習一個新技能,比如咖啡拉花,在家做一盤熱乎乎的烤披薩。
《 凪的新生活 》
02
35 歲後,反而覺得
自己更年輕了
@安,35歲
IT 從業者,35 了工作環境越來越卷,熬夜加班缺覺是家常便飯,每天起床看著鏡子裡的自己變醜了:眼神暗淡、眼角下垂,就很來氣。
因為需要獨立還供,高強工作這個 buff 暫時沒法從生活裡拿掉。我只能轉向業餘多做熱愛的事去注入開心。我儘量每週去開放麥唱爵士,每年辦 1-2 兩場個人演唱會。舞臺給了我很多自信,我感到在舞臺上受人喜歡,並且這會隨年齡增長越來越熟練,越老越有魅力,因此充滿了期待。
只要一做開心的事,眼睛裡的光就肉眼可見回來了!
@大寶醬,36歲
突然發現有皺紋和白頭髮了,要過本命年了。
但其實沒有覺得自己老,每天在一成不變的生活裡找尋小快樂。這幾年戀愛物件都是弟弟,也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代溝。一直心態很好,也只有時間在流逝年齡在增加,其他沒有什麼太大的感受。喜歡嘗試新鮮事物。
@嬋兒,38歲
恕我直言,35 歲之後,反而覺得自己更年輕了。
錢和時間是最好的良藥,35 歲之前花了十幾年時間專注打拼,到了 35 歲,已經再也不需要上班了,於是我選擇結婚生娃,有種退休之後在家帶孫子的感覺,但轉念一想,自己還不到 40 歲啊,太年輕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小川,37歲
36 歲左右的時候,以往 32~34 天的月經期突然縮短到 28~29 天了,知道自己的內分泌已經在往「衰老」方向走了。
買了 switch 的拳擊遊戲卡,每天早上起來空腹打一套八段錦,晚上回家後打 20-30 分鐘拳擊。
在拳擊的過程中,肆意出拳揮灑精力和汗水後極速飆升的心率,讓我覺得自己不懼怕衰老了。同時,運動給我帶來了更緊緻的線條及更旺盛的精力,很多朋友及同事都覺得我比之前瘦了。很多初次見的人都猜不到我的真實年齡,總覺得我才二十幾歲。
每當這個時候就深深地體會到了天海祐希(日本女演員)的那句:「肌肉不會背叛你!」  
《 百元之戀 》
03
不對抗,
什麼年齡都是第一次體驗
@曉婷,39歲
每天早晚雷打不動護膚加防曬 (防曬真的不能偷懶);保持好的睡眠;少吃甜食,真的不能太胖。無論什麼年紀,人只要一胖一黑,真是穿啥都不好看。
即使是當媽媽了,也要時不時的給自己添些好看的衣服、鞋子和首飾,還是得捯飭自己 。
最後就是在掙扎的過程中,慢慢地接受自己變老,接受自己今年真的要 40 歲了。
@起歸夢素秋,32歲
已婚已育,我感覺自己在生孩子之前挺害怕變老的,但是生完之後,看著孩子的一天天成長的變化,突然就不害怕變老了。因為孩子會給人帶來很多不一樣的體驗,當然我不是在勸大家生孩子,而是要找一項長期的、能給自己帶來希望的事情,並且,你願意全心全意投入這件事情。這帶給我們的收穫會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kiki,34歲
高中就有日常運動的習慣,所以很容易覺察到身體變化,28、29就明顯感到身體機能開始緩慢下滑。比如拉傷後的恢復期變長,舉鐵需要熱身了,身體的爆發力降降降,還有熬夜後會頭暈半天。後來進入30,精力、記憶等等的微小變化也漸漸出現。
後來,我適量調整了運動方式,保證有拉伸等恢復性活動,不是用過身體就完;學習工作後,剔除了可有可無的娛樂,只留很感興趣的,或者去探索新東西,極大減少了資訊湧入量。
自己的年齡感、時間感並不用以年為單位計量,畢竟「年齡」對個體的身體狀態只有大致提示作用。
我覺得並不想「對抗」衰老,什麼年齡都是第一次體驗嘛。

《 奇怪的她 》
04
不再聽從「社會時鐘」
@小潤,28歲
每天過著迴圈往復的日子,一眼看得到頭。突然有一天,照鏡子時發現臉上有許多細紋,這一刻發現自己真的不再年輕。
不再刻意討好別人,工作和生活儘量分開,接受不平等,接受努力不一定有回報,能無視別人的一些惡意……
「莫向外求」,尋求內心的平靜。雖然還是會內耗,但是時時刻刻接受自己各種情緒,接受失敗和不完美,也許正在經歷大家所說的「找回主體性」的過程。
@Summer
發現周圍人關心的永遠是你什麼時候結婚的時候;發現自己不再那麼喜歡辣火鍋開始喜歡清淡口味的時候;發現茂盛的黑髮裡支出了一根白髮的時候。
開始瞭解更多的心理學知識,嘗試做課題分離,區分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
在社會時鐘的催促下看清自我成長的身心年齡,是否真的適合「和別人一樣」;
調整作息和飲食,開始時間管理和精力管理,在一天內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完成相對較難的任務,接納自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恢復」。
@葡萄架子,31歲
兩年前,春節回來後我胖了 10 斤。我 29 歲,跟我同齡的朋友也胖了 10 斤。為了減肥,她晚餐只吃生菜沙拉,吃了一個月也沒瘦。她就跟我說,像我們這歲數,減不掉了。
夏天的時候,因為工作消耗太大,我離職了。離職的前同事在微信群裡轉發《離職,是最好的醫美》,點進去一看,原來是講工作壓力過大,如何讓人早衰。
那陣子我特別受刺激,心想,憑什麼我這麼快就早衰了,就步入 30 了?我明明還沒享受過青春期。
《 波西米亞狂想曲 》
查了很多健康的資料,看中醫,找健身教練。那會,我還認識一個小我幾歲的戀愛物件,他有很多新奇的生活方式。比如敢花錢,外賣可以點烤鴨,去 livehouse 喝酒,去哪裡都要打卡炫耀。我開始用花唄分期買機票,去雲南、泰國旅居。到了泰國,有個朋友到那裡做嬉皮士了,人生價值觀讓我部分贊同:「活著,就是為了爽」。
每次想到我都 30 了,那些巨大的被剝削的不甘,自我設限的委屈,都快要把我壓垮。這是一次多麼痛的領悟——社會時鐘、優績主義、宏大意義,都是虛的。作為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個體,只有爽才是真的。學會愛自己,真的不容易。
@小智,37歲
34 歲那年,我發現自己的小肚腩又變大了,而且,除非是我節食,很難消下去。我很難受,想盡辦法,最後放棄了。
現在,我開始喜歡玩我的小肚腩。每天晚上睡覺前,拍拍自己的小肚腩,像拍打小西瓜。
在我 37 歲,開始變得灑脫。
除了容貌,35 歲以後,你發現也沒發生什麼特可怕的事,是精力變差了,更不想出門了。但每天該打工打工,該吃飯吃飯,該大笑還是要大笑。
然後我發現,當你不在乎年齡的時候,你就不在乎很多別的事。你不在乎他人的評價,工資是否漲了,更不在乎旁邊的年輕人在蹦躂。你在乎的是別的事,比如鍛鍊帶來的好睡眠,比如樓下的桃花開了。你在乎你在乎的人有沒有過好,你更在乎自己是否在投入地活在當下。
反正誰都會老,反正大家都會走向死亡,只有這條路是最公平平等的。也許我的恐懼已經轉移了,我不怕初老,我不怕初老,我比較害怕真正的死亡。
《 心靈奇旅 》
05
50 歲很好,
讓我回到 18 歲,
我不願意
@樂時兮,51歲
辦理退休手續的前一年。沒有對抗的心理活動,但意識到要補充一些鍛練的行為,不喜歡運動的我練起了八段錦。
雖然我堅持打八段錦已經有一年了,但還是不喜歡運動。宅家仍是日常(是陽臺種花的那種居家環境),覺得很好、很適應。常常有萌生抱樹的想法,但小區樹多人也多,因為覺得不自在,所以暫時還沒有實施。
@Coco,54歲
看到自己喜歡的男生約會比我小的女生的時候。
我自己總體的經驗是很歡迎感覺自己老了。我喜歡老一點的感覺,因為自信了篤定了,很多事情見過了心裡有底了。這種感覺超好。
類似於《荊棘鳥》裡的菲奧娜在七十歲的時候說:「在這種年齡,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傷害我了」。生命的樂趣不減,但我內在小宇宙強大,很宜人。
50 歲很好,讓我回到 18 歲,我可不願意。
如果你把自己物化,你才會一直想要年輕。(年老的男人可以有魅力,年老的女人就不是人對吧?) 如果你就是享受來這一世的機會,沒道理不欣賞更有經驗更豐富的自己。
《 奇怪的她 》
寫在最後
在這個加速時代,衰老焦慮似乎愈來愈走向「年輕化」。30 歲就開始思考「中年危機」,40 歲就被貼上「衰老」的標籤。
但正如《不被定義的年齡》一書中所說:「社會對年齡的刻板印象比實際衰老更危害健康」。
我們不必被「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的陳舊指令碼綁架,無論「少年感」還是「成熟魅力」,都是我們可以主動選擇的結果。我們可以將人生視為「多段式旅程」:20 歲可以探索,40 歲可以轉型,60 歲仍能創業,都是不錯的生命選擇。
時間從不是我們的敵人,僵化的定義才是。
我們可以隨時重新審視自我與時間關係。當社會加速試圖壓縮我們的生命體驗,我們仍可以決定:是以恐懼應對流逝,還是依然保留對世界持續發問的好奇。

作者   鳥人
責編   羅文
封面 《百元之戀》


📄   參考文獻
[德]哈特穆特‧羅薩著,鄭作彧譯,《新異化的誕生: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大綱》,2018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