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由教育部民權辦公室簽發的官方檔案指出,部分高校在取消SAT/ACT成績強制要求後,未能建立有效的替代評估機制,導致不同族裔學生在錄取過程中實際受到差異化對待。
例如,標化考試可以成為種族的“替代因素”,通常情況下,非裔和拉丁裔學生的標準化考試成績相對較低。因此,為了吸納更多非裔和拉丁裔學生以提升校園的種族多樣性,大學可能會採取選擇性提交標準化考試成績的政策,作為一種間接手段,以此來鼓勵那些標準化考試成績不高的非裔和拉丁裔學生前來申請。
檔案特別強調,這種操作模式可能違反1964年民權法案第六條關於禁止種族歧視的規定,要求相關院校在30日內提交整改方案,否則將啟動正式調查程式。
聯邦政府針對標化政策的強硬立場正在重塑美國高等教育格局。目前,全美已有2100餘所大學採用標化可選或免標化政策,但特朗普政府的干預或將扭轉這一趨勢。教育部警告信雖無法律效力,但透過聯邦撥款威脅,實質上已引發高校政策連鎖反應。
美國教育部明確將標化可選政策定性為"種族替代機制",認為其透過弱化考試要求間接擴大少數族裔錄取比例。這種指控迫使高校在招生公平性與政策合規性間艱難抉擇。資料顯示,非裔和拉丁裔學生SAT平均分通常低於白人學生150-200分,標化可選政策曾被視為促進多樣性的有效工具。
常春藤聯盟出現政策分化現象:賓夕法尼亞大學成為第六所重啟標化考試的藤校,緊隨其後的斯坦福、哈佛等校均以"學術預測有效性"為由恢復要求。賓大招生辦宣告指出,標化成績對預測大學GPA的準確率達68%,對職業發展的長期追蹤顯示相關係數達0.52。
反對者指出,標化考試存在顯著的階層和語言優勢:家庭年收入超20萬美元的學生平均分比低收入群體高280分,英語母語者優勢達180分。美國教育信託基金會研究表明,標化可選政策實施後,少數族裔錄取率平均提升7.3%,頂尖大學提升幅度達12.6%。此次事件標誌著美國高等教育領域持續多年的"去標化"運動遭遇重大政策轉折。同樣,這場政策拉鋸戰正深刻改變美國高等教育生態。
未來數月,高校可能面臨三種選擇:維持現狀面臨聯邦調查風險、完全恢復標化削弱多樣性、或開發新型評估體系。而標化考試的命運,最終將取決於司法裁決與社會共識的平衡。
美國TOP30標化政策全面縮緊,SAT1500+只是名校的入場券?
康奈爾:75%新生SAT1470+,前25%直逼1550!
紐大:2024錄取者SAT均分1520,沒標化?拒信!
MIT/哈佛:SAT1580遍地走,AP5分不如標化一張卷…
目前來看,8所藤校中,除了哥倫比亞大學是永久可選,普林斯頓大學暫未更新26Fall招生政策,其他6所藤校都已經要求申請人提交標化成績。
麻省理工學院
哈佛大學
斯坦福大學
加州理工學院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賓夕法尼亞大學
康奈爾大學
布朗大學
達特茅斯學院
卡耐基梅隆大學
喬治城大學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佛羅里達大學
佐治亞理工學院
佐治亞大學
耶魯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
杜克大學
西北大學
範德堡大學
聖母大學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
埃默裡大學
弗吉尼亞大學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南加州大學
紐約大學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波士頓學院
羅格斯大學
塔夫茨大學
波士頓大學
俄亥俄州立大學
普渡大學
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
裡海大學
德州農工
羅切斯特大學
芝加哥大學
萊斯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
加州大學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