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林翰二審宣判:願每個“包麗”在走向最後一步前,能知道這件事

根據新華社的訊息,“2023年7月25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牟林翰虐待刑事附帶民事上訴一案公開宣判,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北京一中院經審理認為,上訴人牟林翰虐待與其共同生活的同居女友,情節惡劣,且致使被害人死亡,其行為已構成虐待罪,應予懲處。
此前,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對被告人牟林翰虐待罪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一案依法公開宣判,以虐待罪判處被告人牟林翰有期徒刑三年二個月,同時判決被告人牟林翰賠償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蔡某某各項經濟損失共計人民幣73萬餘元。
2020年4月我詳細聊過這個案子,並在文中表達了希望虐待罪能成立。現在重新發一下。
(字數:8250)
先說說寄居蟹人格的來源。我在寫案件時常常留意到有一類人,他們會讓身邊的人生病。我曾勾勒出這類人的共性,為了點明其本質,取名寄居蟹人格。
寄居蟹人格的一些特點:
1、嘴上道德感極強,愛標榜自己多麼善良,經常從道德上抨擊他人。
2、強調自己的付出,要求別人感恩。
3、習慣自抬身價,甚至不惜說謊。
4、打壓受害者,從根本否定對方,摧毀對方的自信和自尊。
5、自戀,從不反省內疚。如果有人指出他們的缺點,他們會暴怒。
6、有表演天賦,變臉很快。
這種人格不僅存在於婚戀關係中,還存在於父母子女關係、密友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
寄居蟹雖然兩隻鉗子張牙舞爪,但藏在殼裡的下半身其實很柔弱、滑稽;因此,它舉止霸道,內心卻很孱弱,本質上外強中乾。
它如果不能撿到一個現成的空殼當居所,就必須絞死一個活生生的海螺,用它的軀殼來當自己的盔甲和“遮羞布”。這注定了它極度自私,只有透過毀滅其他人的人生來構建自我的形象。
TA選擇受害人通常符合兩個條件:
一,對TA有利用價值。受害人的條件往往比較優越,寄居蟹內心深處怕對方離開,希望能從精神上囚禁受害人,讓其一直為自己服務。
二,溫和、善意、不太堅持己見的人更容易吸引寄居蟹。
寄居蟹的許多受害人雖然未到自殺這一步,但結局很相似:消沉、退學、失業,併產生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而善於偽裝的寄居蟹,往往在背景裡扮演那個操透心的父/母、被辜負的伴侶、恨鐵不成鋼的上司……旁人同情他們被海螺拖累,很難覺察到他們才是海螺的加害者。
若不是包麗(化名)的母親從警方那裡拿回包麗的手機,看見了她的聊天記錄,恐怕女兒為何自殺會成為她心底永遠的問號。
微信聊天記錄顯示,包麗的男友牟某翰在近一年的交往中,對包麗貶損、辱罵、威脅、逼迫自殘和自殺。那滿屏的咒罵讓陌生人讀了不能喘息,更何況是身在情感旋渦中的當事人。
正是在這種精神強壓下,本來自信、陽光的包麗被逼入絕境,走向了一個本不屬於她的結局。
第一步:迷惑期
牟某翰是比包麗高一級的師兄,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2015級學生。從2017年上半年起,兩人因為學生會的工作經常接觸。
牟某翰很自信,經常給予包麗各種指導,譬如教她如何使用話術,如何暗箱操作門票分配為自己謀好處,如何看人下菜……
(牟某翰在某次演講活動中)
2018年下半年,兩人與各自的男女朋友分手,發展為戀人。據相關人士介紹,在交往初期,兩人就和校園內的正常情侶一樣,牟某翰對包麗關心、照顧,讓包麗放心愛上他。
很多受害人回憶起在寄居蟹的追求期,或者交往初期,寄居蟹表現得和正常人無異,甚至稱得上溫柔體貼。而受害人若對這段關係猶豫不決,寄居蟹會窮追不捨、山盟海誓、各種跪舔,也要把她拉進這段關係裡。
寄居蟹知道,如果自己一開始就露出鉗子,那麼絕大部分獵物會果斷逃離。因此,一個成熟的寄居蟹必須有一定耐心,誘惑獵物走入自己的陷阱,深一點,再深一點。
當受害人終於下決心把自己的感情完全交給寄居蟹後,TA會困惑地發現,寄居蟹變了。
這個“變臉”通常發生在第一次關係後、同居後、關係公開後、見過雙方父母后、感情穩定後等等。寄居蟹選擇這個時機,是因為它知道此時的獵物已經投入感情,不會輕易逃走。
【在這個時期很難辨識寄居蟹的真面目,很多時候依靠每個人的直覺。當TA的追求行為表現出侵略性、並經常不顧你的意見做決定時,就應該躲遠點。】
第二步:態度轉變
包麗和牟某翰雖然在交往初期為了前男友、前女友的事有過爭執,但並不嚴重。據《南方週末》報道,事情的轉變發生在2019年1月1日,兩人交往若干個月後。
牟某翰顯然並不是此時才知道包麗的感情經歷。但他自稱剛剛受到一個女性朋友的點撥,方才知道“第一次”對女生的重要性。
就這樣隨便找了個由頭,他露出了自己的鉗子。
從聊天記錄看,牟某翰極力想表達,和包麗交往對他而言是多麼慘的一件事。由於她把“最美好的東西奉獻給了另一個人”,已經“不乾淨了”,導致他成了“可憐鬼”、“接盤的人”,所以他“痛苦”、“絕望”到了要“麻痺自己”的程度。牟某翰表示自己過不去這個心坎,一直強調包麗對不起他。
在進入關係時,寄居蟹和受害人之間往往是平等的,或者寄居蟹為了追求到手後者,會放低姿態。但其實,他膨脹的自我讓他對這種平等關係深感不滿,並且受害人越優秀、美好,寄居蟹就越沒安全感,內心深處就越渴望打壓她的“氣焰”。
一旦他認為時機成熟,就會開始找一些藉口煽動自己不滿的情緒,以扭轉兩人的地位。
一些文章強調包麗因為是非處女而遭男友折磨,轉而討論起非處的問題,我認為這模糊了焦點。牟某翰真的在意“處女”這件事嗎?他真的痛苦嗎?
不。我認為恰恰相反,牟某翰從這個藉口中獲得的不是痛苦,而是一種情緒獎勵。
人的痛苦往往來自於主觀(期望)和客觀(現實)的衝突。人天生具有追求快樂、迴避痛苦的本能。若真的痛苦,他們通常要不自動調節心態來適應現實,要不追求與期望匹配的現實。
但是,有一類人像牟某翰這樣,既不願意放手,又熱衷於挖掘過去的事來折磨戀人,是為何?
真相是,一方面他希望利用對方的愧疚感來持續獲得好處:兩人的地位因此事發生變化,自己佔盡上風,可以盡情報復、作鬧、提要求。
另一方面,在傷害他人情感、摧毀他人快樂、並看到一個優秀女性在自己面前變得內疚、焦慮、有求必應時,一些人的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讓其獲得吸毒似的快感。
這種操縱他人情緒的快感或許正是弗洛伊德的“死本能/攻擊衝動”:體現出人性中仇恨、嫉妒與破壞的能量。每個人體內的攻擊能量都不一樣,某些人會對釋放這種能量時的快感格外上癮,不斷透過折磨他人去重複這種體驗。
所以,當一個寄居蟹開始找茬時,記住了,他真正在意的並不是這件事本身,而是想以此為由發動戰爭,來滿足自己體內的攻擊慾望,以此奪走你的尊嚴和地位。
在我遇到的一個案例中,女孩Cici此前並沒有談過戀愛。她的男友表示不信,在各種糾纏追問下,Cici為了打發他,隨意吐露曾暗戀過一個師兄。但自那以後,她男友卻抓住此事不放,一邊逼她回憶各種關於師兄的細節,一邊罵她“下賤”,並以自己不放心為由禁止她和異性交流。
只有在一開始,就以強烈的憤怒和分手回應,阻止他從中獲得情緒獎勵和現實利益,才能讓他停止這種把戲。
當然,寄居蟹在暫時消停後,一定會試圖找其他藉口捲土重來。譬如牟某翰後來對包麗曾去過前任宿舍一事反覆糾纏。
單純的包麗相信他確實在被此事困擾,她溫和地講道理,想替他解開心結。但她說什麼都是雞同鴨講,因為,牟某翰正享受她那急於解釋、有口難辯的樣子。
對於寄居蟹來說,只要受害人此時沒有轉身走掉,而是掉入他的邏輯裡、和他爭辯“第一次”到底重不重要,他就已經成功了1/3。
那為什麼到了2019年,一個名校女大學生還會忍受牟某翰用“非處”這種理由來貶低她的人格,卻不翻臉離席呢?
這恰恰是寄居蟹手段的惡劣之處:以愛之名。
牟某翰一開始偽裝成合格男友,並且以“我愛你才在乎”或者“我愛你才痛苦”的理由來解釋他的轉變。這讓善解人意的包麗哪怕不贊同他的觀點,也難以懷疑他的意圖。
一個獵物想要逃離危險,必須具有一定的情緒動力,譬如恐懼、憤怒、震驚、厭惡。只有當這些情緒訊號讓它的腎上腺素飆升,肌肉緊張,它才能迅速逃走。
正因為寄居蟹總是強調“愛”,受害人即便被羞辱也很難獲得情緒動力。他們很少會“恨”寄居蟹,大部分情況下只是感覺壓抑、困惑、低落……
而且寄居蟹的虐待手段也是一點點升級的,剛開始只是鬧情緒。在這階段,受害人不捨得因此放棄前面幾個月鋪墊的“美好”感情。
但一旦受害人留下來了,前方等待她的則是更殘酷的折磨。
【此時是擺脫寄居蟹相對容易的階段,因為你的沉沒成本還不高,也沒把柄在TA手上。有些女孩憑直覺感受到這種關係不會有好結果,找個藉口拉黑,切斷聯絡,便逃過一劫。】
第三步:增加受害人的沉沒成本
當牟某翰持續灌輸“一切都是你的錯”後,包麗累了,慢慢抵抗不住。她或許認為,還不如認同他那一套說辭活得更輕鬆些。所以在一個月後,包麗對友人表示,她竟然被洗腦了,後悔和前男友發生關係,即便在此時,她依然告訴友人,她認為自己和牟某翰太合適了。
和包麗一樣,許多受害人以為只要自己在這件事上認錯、順從,寄居蟹就會消停,兩人又可以回到過去的甜蜜。但恰恰相反,他們的退讓不是結束,而是災難的開始。
寄居蟹一旦認為海螺的思想開始鬆動,承認自己虧欠了,就會開始加大侮辱和貶低的力度,並得寸進尺地要求對方彌補或者證明自己的愛。
當牟某翰的攻擊性升級後,包麗的自尊和自信都下沉,底線一再後退,哪怕牟某翰提一些過分的要求,她也不再質疑。
牟某翰要包麗“用盡一切力氣”,為他“放下一切尊嚴”,“給出全部的愛”。他還曾要求包麗扇自己耳光、下跪向他認錯,以表明自己真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兩人的地位已在不知不覺間徹底扭轉。包麗給牟某翰的微信備註變成了“主人”,而牟某翰給她的備註是“狗”。
這時候受害人還經常會出現感恩、自我奉獻的念頭。寄居蟹盡情放縱自己的攻擊欲,肆意提要求,一是為了增加受害人的沉沒成本,二是為了抓住對方的軟肋,增加她主動離開的風險。
以“安全感”為藉口,他們要求受害人經濟付出是另一種常見的手段。
總有人認為受害人無法離開施虐者是因為自己的經濟不獨立。這是完全錯誤的。
就我接觸到的案例而言,極少有受害人在經濟上依賴寄居蟹或者能佔到什麼便宜,相反多數時候是寄居蟹在經濟上剝削海螺,有的甚至掌控了海螺掙的每一分錢。
據包麗對朋友所言,她把母親給她的上萬元陸續轉給了牟某翰,導致她無力支付整牙的尾款。
若錢財是小事,那麼更可怕的是,受害人在這階段所說、所做的一切,等於在替寄居蟹磨劍,而這把劍總有一天會刺向他們自己。
許多受害人在此期間被逼問出自己的隱私、秘密,被拍下裸照或性愛影片,寫了大額欠條,寫下承諾書,或者做了一些難以啟齒的事。
牟某翰曾讓包麗拍下自己裸照,並聲稱她若離開,會放到網上。後來包麗媽媽在女兒電腦中發現了相關內容。
通常寄居蟹在誘騙這些把柄時會假意承諾:“只要你不做對不起我的事/只要你不主動離開我,我是不會把照片放網上的/我是不會追討欠條的……我只是想要一個安全感。”
在寄居蟹的威逼利誘下,受害人總是誤以為:我如果做了這件事,他就會相信我的真心了。如果不照做,等待他們的又是一輪高強度的辱罵和暴力。為了獲得機會喘息,他們照做了。
可惜在邁出這一步後,他們等於把逃離房間的唯一鑰匙交給了寄居蟹。在那以後的任何逃離,都會無比慘烈。
【無論當時他說什麼、做什麼,都不要把自己的把柄交到他的手上。不要寫不存在的欠條,不要為你不曾犯的錯寫保證書,不要洩露和他無關的秘密,不要拍不能公開的照片……】
第四步:用盡辦法纏住不放
包麗在19年6月中旬在宿舍試圖自殺。
那一次,牟某翰不斷逼迫包麗對他讓步。當兩人最終談不攏時,牟某翰提出分手,並說:“你之前不是還答應我你離開我就去死麼?你去麼?嗯?”
包麗回答:“我答應你。”她隨後割脈自殺,所幸傷勢不重。
可惜那次自殺事件後,兩人並未分開。他們每一次和好,都意味著包麗又失守一個城池,節節敗退。她在7月時住進了牟某翰家。
如同吸毒上癮一樣,隨著寄居蟹在心理層面和現實層面的需求升級,他折磨受害人的手段也變本加厲,會變得更加暴戾和憤怒。
隨著厭惡和害怕情緒越來越強烈,一些受害人在此時下決心逃脫。
離自由最近的一次發生在2019年夏天。在包麗住進牟某翰家不久,2019年7月13日,包麗不告而別離開了牟某翰家,提出分手,並狠心不接他的電話。
對於差一點就可以佔為己有的軀殼,寄居蟹怎麼可能輕易放手?
他一邊威脅要割腕自殺,一邊提各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惡毒要求,給包麗離開的決心製造障礙。
牟某翰要求包麗為他“懷一個孩子”然後流產,留下病歷單;或者“做絕育手術”,切掉一段較長的輸卵管後拿回來給他。包麗必須用這些自殘的方式來證明:離開他之後“不會再找別人”。
2019年8月8日,包麗趁著暑假回廣東老家躲了幾天,希望能避開牟某翰的糾纏。她的逃脫讓牟某翰徹底暴怒了,給她發去狂轟濫炸的辱罵訊息。
最後,牟某翰使出了殺手鐧,稱自己已經開始吃安眠藥自殺,以此逼迫包麗回去。
在8月7日到8月9日那幾天,包麗剛開始用她搖搖欲墜的意念抵抗住了暴風驟雨,她提醒牟某翰“珍惜自己的生命”,並指出“什麼生生死死的跟愛也沒多大關係”。
但當時,那個清醒的包麗一直在和那個被馴化了的她做鬥爭。8月7日,她在只有自己可見的微博中留下一句話:“輸入框裡反覆輸入刪除:我好想你。”
終於,當牟某翰欲擒故縱,安(裝)靜(死)了一會兒後,對他仍有感情的包麗立刻投降了。
8月9日,牟某翰將一張服用過量安眠藥的診斷證明拍照發給包麗,證明自己真的自殺過,以此再度增加包麗的愧疚心理,逼迫她回京。
(判決書稱這張診斷證明是偽造的,牟某翰並沒有吃藥自殺。)
以假自殺威脅拒絕分手,是多數寄居蟹案例中出現的情節。許多受害人因為愛和心軟,又被迫回到這段關係中,最後死去的卻是他們自己。
回到北京後,包麗再次住進了牟某翰家,直到自殺。
為什麼寄居蟹得知包麗離開時會情緒失控?為什麼他們使出那麼多卑鄙的手段也不願意鬆手呢?
如我前面所說,海螺常常被洗腦以為自己離不開寄居蟹,但其實在兩者關係中,是自身有缺陷的寄居蟹離不開他人的軀殼。一旦海螺要離開,它就像被人剝去了盔甲般驚慌失措。越是美好的、對他有利的軀殼,他越不願意鬆手。而且他那個高傲的自我也不能忍受海螺在離開他後變得更強大自信。
其實牟某翰在和包麗一起後,仍繼續騷擾前女友,導致前女友給包麗打電話,讓她管好牟某翰。他有了新的海螺,尚沒有放過過去的,更何況包麗想分手時,他還沒有找到替代品。
一次演講活動中,牟某翰曾演說《論丟人》,“要克服這趨勢,只有一條路走:硬著頭皮上,丟人,再上,再丟人,人丟夠了,便就收放自如”。
這也是我在生活中討厭和厚臉皮的人打交道的原因。他們總是堅信這個理論:只要我臉皮再厚一點,我就可以得到我要的了,從而為了一己私慾,強人所難。
包麗在暑假的這次逃離失敗後,向友人坦承,她很害怕看到牟某翰發來的訊息,害怕跟他說話,也厭惡愛情。
“跑不動了”、“分不動了”、“心死了”,“結果都是一樣的”。
是什麼囚禁住了包麗?
裸照等把柄留在對方手上,以及可以預見的寄居蟹會採取的卑劣手段都對受害人造成了恐嚇。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圍住她的還有一堵無形的精神圍牆。
在牟某翰長期顛倒是非的操控下,包麗的自我被一分為二。來自過去的清醒的她害怕、厭惡這個人,但被扭曲了的她又“思念”這個人。清醒的她想要追求自由和幸福,扭曲的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自稱是“垃圾”、“抹布”。
當清醒的她想“成為更好的自己”、離開寄居蟹時,被扭曲的她懷有很深的愧疚感,想去彌補寄居蟹。
她變得很困惑,對方的辱罵和極端挽留是出於什麼?他不想失去我是不是他愛我的證據?為什麼我一無是處他還願意和我在一起?……這導致清醒的她也始終無法“恨”這個加害者。
她恨不了又愛不了,感覺自己被撕裂,於是只能向內攻擊自己,很多受害人的精神問題由此而來。
包麗在經歷8月的那次分手後,對自己離開的決心都失去了把握。她知道扭曲的那個她離不開了,再怎麼掙扎都是徒勞。清醒的她又無法想象一輩子生活在地獄裡。
許多人選擇死亡,是因為死亡後的世界反倒是未知的。
包麗生前發給牟某翰的最後一條簡訊是:遇到熠熠閃光的你,而我卻是一塊垃圾。媽媽今天給你謝罪了。
受害人的自殺,在潛意識裡往往也是一種絕望的自毀式報復。他要的不就是我那沒有靈魂的軀殼嗎?我如果死,就可以把他要的一起毀了。
此前有人問我,牟某翰到底PUA還是寄居蟹人格。這兩者的區別我在以前文章中已經寫過。
前者掌握、運用一套總結出來的步驟,對異性進行性剝削和情感剝削。PUA中最重要的前期步驟,是透過虛構身份(譬如朋友圈偽裝成高帥富)吸引女性。正因為女方總有一天會發現真相,所以他們只求暫時的性好處,並對她進行精神操控,以不讓對方輕易離開。
後者則是一種人格,他們不僅對戀愛物件如此,還會忍不住操控身邊任何對TA有利的潛在物件。他們想要去控制和踩踏戀人的慾望,既源自表面的唯我獨尊,也源自他們內心深處的自卑。
從新聞報道和網上公佈的聊天記錄看,雖然不能排除牟某可能接觸過PUA,但他對包麗所做的一切更暴露出他人品的敗壞和人格障礙。
許多人留意到,牟某翰稱呼包麗“媽媽”,而包麗稱呼他“寶寶”。我最近看到一個案件:美國一個外遇、家暴、騙保、詐死、殺害妻子的男子,也有個古怪的性癖好:扮演嬰兒。
這其實不難理解。在這世界上,母愛是最無私的,母親對孩子總是無條件地奉獻。一個嬰兒可以只追隨慾望,盡情索取,而不會受到道德批判。那些稱伴侶為“媽媽”的人,其實內心希望女方像自己母親一樣全部生活圍著自己轉,無止境的包容自己的缺點,縱容自己任何無理要求。
常常有人問,這種人格是怎麼來的?我認為他們最先練習操控的物件,必然是自己成長過程中最親近的人,譬如父母和兄弟姐妹。
每個個案應當都不同。假設一種情況,寄居蟹家庭中有個地位較高、善於操控別人的長輩(譬如父親),不僅平時在工作中如此,在家庭中也把其他人的情緒捏在手中。寄居蟹童年也被影響,導致他內心深處有些自卑、不安全感,但同時他又“慕強”,把這個人視為效仿偶像。
同時,寄居蟹大部分時間和主要撫養人(多數文化中是母親扮演這個角色)在一起。撫養人的溺愛、護短導致他在意識層面上自我膨脹、自視甚高;而他從小就有的各種心機手段,也總是能在撫養人那裡得到包容和回應。譬如他只要以哭鬧、打滾、不吃飯要挾,撫養人就會不分對錯地投降、依從、遷就,任其擺佈。在這過程中,孩子嚐到了操控他人的甜頭,變得極度自私、任性、無情,熱衷於玩弄計謀。
包麗被送進醫院後某天,她母親在醫院遇見了牟某翰。牟某翰“在有老師在場的情況下,抓住包麗媽媽的肩膀大力搖晃,大聲稱:‘你的女兒是個騙子’‘你的女兒不自愛’‘我就是傳統的山東男人’。”
這也是寄居蟹在心虛時最常使用的手段:先發制人,從氣勢上嚇退對方;搶佔道德高地,搶先扮演受害人的角色,激發對方愧疚感。
透過這麼做,他希望對方不敢怪罪自己,可以逃脫懲罰。
包麗去世後,包麗媽媽稱會追究牟某翰法律上的責任。
我此前寫過一個類似的案例。美國波士頓學院的男生在幾個月內,收到韓國女友47000條簡訊,大多是攻擊和辱罵,最終在畢業前夕自殺。他的女友在美國被起訴“過失殺人罪”。寄居蟹人格:五次家暴和47000條簡訊
對共同生活的人(包括同居關係)進行長期精神摧殘,既違反了2016年起實施的《反家暴法》,也涉嫌虐待罪。
希望國內能有一起精神虐待被定罪,為受害人伸張正義,也能震懾寄居蟹們。
寄居蟹用愛的名義畫地為牢、為所欲為。他們那些耍無賴的手段,其實在一個不在乎他們的人面前毫無用處。
往往是受害人的體面、善意、內省和在意,被寄居蟹利用來囚禁他們。
在包麗服藥自殺後,牟某翰透過手機定位,找到了尚未陷入昏迷的包麗。在監控影片中,他逼包麗自行走路坐計程車。從計程車下來後,他把喪失行走能力的包麗拖拽進了醫院,自始至終沒有背起這個被他稱作“媽媽”的女生。
儘管牟某翰說包麗是他“一生最愛的”女孩,但這段關係里根本沒有愛。
若包麗能早一點意識到,寄居蟹的“不放手”本質上是剝削和侵佔,海螺的“離不開”其實是遭到踐踏和操控後的自我麻醉,她或許當初能更決絕地走出去。
最後,想對那些至今還生活在精神控制陰影中的人說同樣的話:寄居蟹口中的愛不過是他們的兇器。
早一天離開,你就能多一天擁有自己的人生。
看看你讀過這些嗎?⬇️
版權宣告
本文作者:wapi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
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文字版權歸沒藥花園和創作者所有
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聯絡我們
精選案件專輯 
關注後回覆專輯名稱 
連續閱讀專輯文章
國內大案 | 國外迷案 | 親密關係中的謀殺 | 連環殺人案 | 國內外冤案合集 | 漂流瓶人格 | 寄居蟹人格 | 和兒童有關的案件 | 那些我悟出的道理 | 真實講述 | 法律科普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