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給中醫臨床手術正名!
今天人們習慣上都會認為西醫的外科手術水平遠遠高於中醫,甚至認為中醫根本沒有開刀手術,中醫只是治療慢性疾病、日常養生保健而已。
這是極大誤會。我們老百姓常說的手術開刀這種臨床技術,中醫自古就有手術開刀技術,這並不是所謂西醫的獨門絕技。

宋代名畫——醫生做外科手術
實際上中醫的外科手術歷史上遠遠超過西方的水平,至少從扁鵲、華佗的那個時代,一直到1800年之前,中醫的外科手術水平是在世界居領先地位的。
中醫自古以來就有非常先進的各種技術手段,最早的考古發現5000年前就有開顱手術了;扁鵲不必說了,華佗也不必說了,在唐代出土的文物中已有鑷子、剪刀這種常見外科手術器械,宋代已有瑪瑙刀出現。
2001年,考古人員在整理從大汶口文化遺址發掘出土的人骨標本時,意外發現這個頭骨頂部靠後的位置,有個直徑約30毫米近圓形的缺口。
經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研究論證,認定該顱骨的近圓形缺損應系人工開顱手術所致。據瞭解,這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開顱手術成功例項,距今約5000多年。

大汶口文化遺址

遺址出土的一個頭骨頂部靠後有人工洞,經研究為手術遺留
1974年考古,在江蘇江陰發現一個明朝古墓,裡面出土了一批外科手術器械,其中一種鐵質柳葉刀,系外科手術用刀,與現代醫用手術刀十分相似。
這充分說明,像柳葉刀這樣的外科手術器械在明代已廣泛使用。同墓還有平刃刀、鑷子、剪子、牛角柄鐵質圓針。

《外科明隱集》中說這種形狀類似於今天醫用鑷子,其用途是“用以枷捏餘皮頑腐,以得刀割之便也。”同墓中出土的外科用剪子,大體與家用剪相仿,僅在尖端有方頭和尖頭區別,出土的鐵製小剪,是外科手術中輔助刀、針的常用工具。
這些古代外科器具的原件現都藏於江陰縣文化館中。該墓中出土的牛角柄鐵質圓針,它的刃尖呈卵形,已略有磨損,是當時針灸和外科醫療的常用工具。這些外科手術器械在當時的廣泛使用,說明中國古代外科手術的發展水平已經到了極高的境地。
古代中醫早已熟練開展如下常見手術:
1剖腹術:若病在腸胃,則將腸胃截斷,除去疾穢之外,經過洗滌,然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傷口即可合攏,一月可完全平復。據史籍記載,此項手術最早記錄是華佗施行的。
2斷腸縫合術、血管結紮術:隋太醫博士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記:對為刀、槍、戈、矛所傷,若“腸兩頭見者,可速續之”,並記載了詳細手術方法。
3鼻息肉截除術。
4痔瘡截除術。
5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手術,應“急斬之,不則死矣”(《黃帝內經》)。明代陳實功強調“用利刀尋至本節縫中,將患指徐順取下,血流不止,用金刀如聖散止之”(《外科正宗》)。
此外,還有對穿破性骨折採用快刀擴大創口,以煎水洗淨,縫合後用潔淨絹片包裹的骨科手術;對齒齦壞疽和齲齒,用汞合金補牙的手術;在眼科方面的贅疣、胬肉割除手術;美容方面的兔唇(裂唇)修補手術;嬰兒臍帶斷截手術,嬰兒先天性肛門閉鎖開通手術,氣管縫合手術……。
清代高文晉於1834年編《外科圖說》,書中載有器械圖譜,如首頁繪有“外科應用刀剪鉗針各式物件全圖”,反映了當時手術療法已經進入了較為系統和規範的階段。
與中國古代中醫都自己親自操刀做手術相對比,直到十六世紀,西方醫學還處於理論與解剖相分離的狀況,因為當時西方人們極端歧視外科,認為外科手術就像屠宰,手術都是分派給理髮師甚至屠夫來做。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目前在醫院看不到中醫臨床手術了?這個就需要問問有關部門了,為啥當初把中醫臨床手術資格給取消了!

看過了上文,不禁讓人思考到底如何認識中醫、西醫的未來發展方向以及可能的兩者結合途徑?
我認為首現要把現代醫學的臨床技術和現代西醫的理論分割開來,我們知道所謂現代醫學的臨床技術不過大部分是從古代中醫發展演變而來的臨床技術而已。而西醫理論是區域性的、割裂的,只見樹葉不見泰山式的理論。早在18、19世紀,歐洲國家醫學仍然處於萌芽階段,充斥了各種令我們今人不可思議的治療手段(今後開篇專門說)。
在西醫理論指導的現代醫學,即使進入分子水平、基因編輯階段,又能如何呢?仍然不可避免將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帶入割裂、片面的死衚衕。
敲黑板:
現代醫學臨床技術是從古代中醫發展而來,至今升級為現代工業體系下的醫學技術。
現代醫學是西醫理論和現代臨床技術綜合而來。
我們要把西醫理論和現代醫學臨床技術分割開來,以中醫理論指導現代醫學臨床技術。
新時期的中醫:期待是用真正的中醫統御現代醫學技術,以中醫思維理念引導現代醫學技術發展,這也是中西醫結合的關鍵所在,必須要以中醫主導西醫!
未來醫學如果要進一步發展,只能重新回到大中醫的懷抱中來,充分吸收發揚傳統中醫的理論精髓,並以此來推動現代醫學的革命性飛躍!

本文2018年初全網首發十念生公號並被各種轉載,後不慎刪除,今日重發。
前期熱文:

健康養生岐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