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 智慧助手有多火?相信你或多或少感受過它的破圈熱度。據報道,Kimi 在今年 3 月份的月活環比上漲 321%,達到了 1261 萬人。跨越年齡、職業的界限,Kimi 無一例外成為了許多學生黨和職場人士的共同選擇。比如,隨手甩個連結就能讓 Kimi 總結上萬字的資訊資料,就已經讓不少打工人感慨外面的世界已經這樣辦公了嗎?
而 Kimi 還在不斷進化,今天官宣上新了一款瀏覽器外掛。該外掛不光能夠直接在瀏覽器裡讓 Kimi 幫我們總結網頁文字內容,並且還支援劃定文字,讓 Kimi 幫我們總結解釋。先說一下 Kimi 瀏覽器外掛的一些特點:喚出 Kimi 外掛快捷鍵:command+K(預設模式)快捷鍵啟用該擴充套件程式,可自行設定選中網頁文字,呼叫外掛即可進行搜尋不提供搜尋結果的引用標註,可能存在 AI 幻覺支援翻譯通、搜尋助手、計算器等 Kimi+總結全文效果出色,擅長網頁文字總結可根據喜好調整外掛設定,如關閉懸浮按鈕目前免費且使用次數無上限,對使用者友好附上瀏覽器外掛的下載地址:https://kimi.moonshot.cn/extension/download一鍵劃定,做行走的百科全書要想體驗 Kimi 外掛其實很簡單,進入下載地址,接著點選「立即安裝」,按照官方的安裝教學,親測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就能完成。安裝 Kimi 外掛之後,我迫不及待地上手體驗了一番。
作為一名常年需要翻閱外網新聞的編輯,遇到一些不太熟悉生平的企業創始人時,切換到 Kimi 網頁版進行搜尋反而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容易打斷寫作的思路。例如,當我想更深入瞭解 Character AI 創始人 Noam Shazeer 的資料,只需要用滑鼠高亮選取文字,並呼叫 Kimi 外掛,就能得到關於他的學術背景。
經過實測,劃定選取的解釋結果會以藍色的虛線保留下來。一方面,只有產生了追問,解釋結果會儲存在你 Kimi 賬號的歷史聊天記錄;另一方面,即便你關閉該網頁,點選高亮藍色虛線依然能追溯解釋的結果。不過,倘若劃錯了區域,我暫時還沒找到去掉藍色虛線的法子,也歡迎在評論區補充。這裡有個小技巧,利用這項功能可以幫助我們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庫。比如我在愛範兒的官網上看到一些值得細細揣摩的佳句,又或者是需要收藏的知識點,劃定選取文字內容,然後追問儲存在歷史聊天記錄裡,四捨五入就起到一個電子圖書館作用。
Kimi 給這項功能定義為「輕量的小搜尋」,就已經恰如其分地點出了它的特點。是的,它在給出解釋的過程中,並沒有標註引用來源,也就是說,如果存在 AI 幻覺,我們無法驗證解釋結果的準確性。比如它就有可能把 ChatGPT 當成是 Kimi 自家的產品。
多輪測試下來,這項功能給我的感覺是,即便你只劃定了詞彙,但 AI 的解釋結果更多是綜合了選定詞的上下文以及初步搜尋結果。這樣的好處是保障瞭解釋結果的準確性,但弊端就是,你的隱私或將暴露得一覽無餘。聊天的對話方塊還支援 Kimi+,只需要在對話方塊中輸入 @ 號,就可以選擇召喚特定的 Kimi+ 模型進行互動,如翻譯通、搜尋助手,以及計算器等。對中學生來說很簡單、對大學生來說很困難的 cos 90°,也難不倒它。
簡言之,如同 Kimi 官方所概述的一樣,劃定選詞/句這項功能更適合在瀏覽器的具體場景裡,幫你更好理解一個術語、一個名字、一句話,滿足你的好奇心,甚至藉此構建個性化的知識庫。用 Kimi 外掛總結全文,讓效率翻倍Kimi 外掛新上線的全文總結功能同樣令人印象深刻。需要精讀公眾號文章時,呼叫 Kimi 總結功能,一篇詳略得當的文章總結就呈現在我們眼前。你看,當我們讓 Kimi 外掛總結一下 Kimi 微信公眾號今天剛釋出的文章,咔呲咔呲幾下,關於 Kimi 外掛及其新功能的全面介紹和總結就出來了。
從使用場景、體驗最佳化、計算器功能到問題推薦以及未來展望可謂是一應俱全。需要注意的是,總結全文的功能並不支援第三方 Prompt,總結效果的好壞,全靠 Kimi 官方。不過,Kimi 官方後續預計也會評估最佳化該功能。在工作場景中,忽然領導給你發了一篇長達數千字的行業好文,再配上邀你共賞好文的死亡微笑,這時忙著幹活的你不妨用 Kimi 外掛總結全文,然後和領導「侃侃而談」。
碰上領導追問文章細節,不要慌,你同樣可以追問它。又或者正如上文所言,英文報道讀起來費勁,那為什麼不讓 Kimi 外掛一鍵總結英文報道,幫助我高效率地篩選選題呢?就拿彭博社 Mark Gurman 的報道來說,其整篇文章如同被庖丁解牛般地拆解出一個清晰的骨架。早報編輯同事驚呼,壞了,沒想到這外掛是奔我來的。
拿到選題後,就可以動筆寫文稿了。寫稿子的時候,我們都會經常碰到記憶「卡殼」的情況,比如馬斯克和 OpenAI CEO Sam Altman 隔三差五就掐架,要想了解這對「相恨相殺」對手的歷史淵源,只需將 Kimi 外掛以側邊欄的姿態安置在旁邊便可。
插個小訣竅,你在飛書寫完的稿子,也同樣可以總結全文。對了,若你覺得右下角的 Kimi 懸浮按鈕礙眼,也可以在設定裡關閉,這種將選擇權交給使用者的方式值得好評。幾輪體驗下來,我也已經熟稔地掌握預設的 command+K 快捷鍵呼叫 Kimi 外掛。如果你的 command+K 已經「名花有主」了,那你可以用滑鼠點選「啟動快捷鍵」,重新設定快捷鍵,在這裡,你還能設定用快捷鍵啟用擴充套件程式。儘管可以透過快捷鍵呼叫 Kimi 外掛,但我們卻無法以同樣的方式關閉外掛,如同吃了一頓美味的大餐,但最後一口沒有吃到,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在體驗完 Kimi 外掛後,我得出的結論是,它無法、也不能取代搜尋引擎,它是一個更清爽的「搜尋引擎」,其作用類似於我們此前介紹的微信輸入法的 AI 功能。只不過,它不需要輸入「=」號,而且在最大程度上釋放出了瀏覽器的場景潛力。從劃定選詞的逐行翻譯和快速摘要結果來看,它瞄準了一些翻譯外掛,相較而言,Kimi 大模型的普遍效果純粹就是妥妥的降維打擊。此外,Kimi 外掛還主打一個免費,其目前使用次數無上限,真香。從總結全文的效果來看,它能夠將一篇篇長文碎片化,但又碎得很核心。甚至通讀全文後,你所忽略的細節都能在 AI 總結中找到。聽起來有些倒反天罡,但在將資訊碎片化的過程中,如果資訊「骨架」保留得足夠好,反而起到一種補充資訊的作用,對於粗心的人來說,Kimi 外掛堪稱剛需。
更重要的是,當大傢伙都在嘴裡唸叨著 2024 年是大模型技術落地應用之年時,光打雷不下雨也不行,而 Kimi 外掛則遵循了一條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產品原則——那就是 AI 產品應該嵌入到使用者身邊,而不是使用者到 AI 產品身邊。在 PC 上,除了電腦桌面端,瀏覽器可以說是使用者最常用的剛需場景之一。相比網頁端,用一顆呼叫自由度更高的的 Kimi 按鈕,更能有效地串聯起使用者最高頻的使用習慣。使用者體驗至上,莫如是也。《失控》作者凱文·凱利也曾提出,關於技術,在最開始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新的發明是最適合用於什麼,比如愛迪生最初在發明留聲機時也不知道其用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