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釋出AI眼鏡,智慧眼鏡為何迎來大廠扎堆?|聲動早咖啡

6 月 26 日晚,小米召開發佈會,正式推出了號稱「面向下一代的個人智慧裝置」的小米 AI 眼鏡。與此前的音訊眼鏡不同,這款產品採用了小米主品牌,與電動車同屬一系。基礎款售價 1999 元,略低於 Meta 智慧眼鏡。部分可變色鏡片型號價格更高,分別貴 700 元和 1000 元。未安裝鏡片時,鏡框重量約 40 克。整體來看,小米 AI 眼鏡與現階段 Meta 智慧眼鏡功能相近,均未配備顯示屏,但支援語音互動、拍照錄像,可透過眼鏡上的攝像頭進行直播。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國內科技巨頭,小米推出 AI 眼鏡進一步激發了市場對該品類的關注。儘管目前 AI 眼鏡的概念界定尚不明晰,但核心在於為眼鏡賦予智慧化功能。早在 2012 年,谷歌就釋出了 Google Glass,雖然當時未搭載 AI,但已具備搜尋、導航、拍照、通話等功能。由於價格高昂、體驗不及手機,Google Glass 最終未能普及。此後,Meta 的 Quest、位元組的 Pico 以及蘋果的 Vision Pro 等產品則轉向 VR 和 AR 方向,試圖打造比眼鏡更強大的頭戴式裝置。
如今,曾被谷歌放棄的 AI 眼鏡賽道正重新變得熱鬧。實際上,在小米之前,國內已有 Rokid、影目科技等初創企業搶先發布了 AI 眼鏡產品。Meta、蘋果、谷歌、Snap 等海外公司也在積極佈局。今年年初的 CES 消費電子展上,AI 眼鏡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36Kr 報道顯示,近期京東平臺上 AI 智慧眼鏡成交量同比增長超過 8 倍。
那麼,為什麼此前一直不溫不火的 AI 智慧眼鏡,如今成為蘋果、小米等大廠和眾多創業公司爭相投入的熱門賽道?
本文整理自播客「聲動早咖啡」
▲小米釋出會現場 圖源:網路
近年來,越來越多企業加入 AI 眼鏡賽道,Meta 雷朋智慧眼鏡的市場表現成為行業標杆。資料顯示,Meta 與雷朋合作的智慧眼鏡在一年內銷量突破一百萬副。儘管第一代產品反響平平,2023 年雙方推出的第二代產品在攝像和音訊功能上有顯著提升,並支援語音控制。自去年上半年起,這款眼鏡銷量持續攀升,截至今年二月,累計銷量已超過 200 萬副。Meta 創始人扎克伯格坦言,自己曾嚴重低估了這款產品的市場需求。國金證券預測,隨著 Meta 雷朋智慧眼鏡全球銷售網路的鋪開,年銷量有望達到 600 萬副,接近初代 iPhone 上市首年的銷量。
Meta 智慧眼鏡的成功推動了公司內部對該專案的重視。Meta 對元宇宙部門 reality labs 進行了拆分,將智慧眼鏡與 VR/AR 裝置區分管理,並延長了與雷朋的合作,甚至有意收購雷朋母公司依視路陸遜梯的股份。
Meta 雷朋智慧眼鏡的熱銷也引發了其他科技巨頭的關注。蘋果計劃在 2026 年底前推出智慧眼鏡,與 Meta 正面競爭。谷歌則有意入股雷朋母公司,並於今年初收購了 HTC 頭戴裝置和眼鏡部門的部分業務,以增強自身在眼鏡生態系統的實力。
《連線》雜誌認為,2025 年將成為智慧眼鏡全面爆發的一年。Meta 已經證明,沒有內建顯示屏、也不是「輕量版 VR」的智慧眼鏡同樣擁有廣闊市場。受此啟發,不少小型公司和初創團隊正加速研發各類智慧眼鏡及相關技術。
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曾坦言,在推出 Google Glass 時,他對消費電子供應鏈幾乎一無所知,未曾預料到搭建體系、控制成本與管理製造流程的複雜性。而如今,Meta 作為行業先行者,已率先打通了智慧眼鏡的供應鏈,其他廠商甚至可以直接借用 Meta 的供應鏈體系,快速推出類似產品。例如,雷朋智慧眼鏡中成本最高的零部件為高通晶片,單價約 55 美元。在儲存與音訊等模組上,佰維儲存、歌爾股份等中國企業也佔據重要地位。華金證券研報指出,部分國產 AI 眼鏡產品中,九成以上核心零部件均來自中國供應商。
與此同時,使用者與 AI 眼鏡的互動方式正發生變革——透過語音直接與眼鏡「對話」,背後依賴於大語言模型的持續進步。當前,大模型的使用成本不斷降低,供應商數量日益增多。據晚點報道,一些大模型創業公司甚至願意為 AI 眼鏡廠商提供大量免費額度,使得 AI 眼鏡能夠以較低成本接入高效能模型,既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門檻,也顯著提升了使用體驗。
現如今,小米也正式推出自家 AI 眼鏡,引發市場關注。然而據 36Kr 報道,目前國內銷量最好的 AI 眼鏡,月銷量僅約 1000 件,甚至不及 VR 裝置。小米 AI 眼鏡釋出後 12 小時,京東平臺銷量約為 8000 件,雖優於其他品牌,但與小米電動車釋出時數十萬人的預約盛況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那麼現在的 AI 眼鏡行業,還有哪些問題沒被解決?
連線雜誌分析指出,Meta AI 眼鏡的熱銷,與 AI 技術本身關係並不大,更多得益於 Meta 與雷朋的聯名合作,憑藉時尚屬性迅速拉近了與使用者的距離。更為關鍵的是,這款聯名眼鏡擁有 150 多種外觀搭配,與普通雷朋眼鏡幾乎無異,僅在重量上略有增加。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當前智慧眼鏡的核心要素在於「好看」和「輕便」,AI 功能尚未成為剛需。國內某智慧眼鏡公司創始人坦言,目前市面上 AI 眼鏡的智慧體驗普遍「不及格」。另一家雷鳥公司的創始人也表示,主流 AI 眼鏡在進行視覺識別等簡單任務時,平均響應時長高達 4 到 6 秒。眼鏡需將採集到的資訊傳送至大模型處理,而大模型需在海量資料中檢索,導致響應延遲。因此,部分廠商選擇與阿里合作,定製通義系列大模型,但據 CBNData 報道,雷鳥 V3 眼鏡的翻譯功能依然需要先拍照、識別圖片文字,再進行翻譯,尚無法實現真正的「同聲傳譯」。
小米同樣面臨類似挑戰。有博主在收到小米 AI 眼鏡後測試翻譯場景,發現眼鏡透過麥克風識別英文內容,再由眼鏡腿揚聲器播放中文,整個過程仍存在幾秒延遲,與市面上同類軟體表現相近。
隨著 AI 眼鏡行業的不斷發展和使用者數量的增長,新的挑戰也逐步浮現。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大多數製造商難以在成本、輕薄與功能三者之間實現完美平衡。通常,一款產品只能在這三項中做出取捨:若追求功能強大,往往難以保持輕薄;若強調輕便,成本則可能上升。這些權衡最終決定了 AI 眼鏡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
國金證券在去年底釋出的研報顯示,彼時國內至少有 50 個團隊在研發 AI 眼鏡。然而,現階段的 AI 眼鏡距離成為「下一代超級硬體」仍有不小差距。市面上大多數產品雖已具備翻譯、搜尋、導航等功能,但同質化嚴重,應用場景較為單一,與智慧手機相比仍顯雞肋。
許多使用者購買 AI 眼鏡,主要看重其拍攝功能,同時對外觀設計的時尚度尤為關注。但與手機相比,AI 眼鏡在拍攝時的續航能力明顯不足。如果廠商希望加入更多創新功能,就必須在續航、重量與晶片算力之間重新尋找平衡點。
騰訊科技的報道顯示,在小米釋出會前的產品體驗中,超過七成的體驗者對小米 AI眼鏡的負面評價,都集中在設計不精緻,不時尚等方面。小米需要像 Meta 找到雷朋,或者是華為找到 Gentle Monster 一樣,讓更多的消費者接觸到這款產品,而不僅僅吸引小米的粉絲和科技愛好者。
原創/「聲動早咖啡」
排版/yihua
運營/George
更多有趣問題
歡迎來聲動活潑找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