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源:公眾號“穀雨星球”
lD:guyujihua2021
大家好,我是馬里奧。
繼Ivy Day後,西海岸的斯坦福也發出了錄取。
截至目前,斯坦福在中國國內高中錄取人數為15人,加上早申13人,總計28人,比往年多出一些。
而跟哈佛的8人,普林斯頓的9人,耶魯的14人,MIT的5人比起來,斯坦福對中國學生最為友好。

隨著科技熱浪滾滾而來,位於矽谷的斯坦福被也越來越火。如果說藤校代表的是在美國爭議已久的精英精神,那麼其代表的則是創新——
學生大多都是創業者和科技極客,喜歡有夢想的實幹家,被新生代稱為「最酷的學校」。
今天,#穀雨資料研究中心,借斯坦福發榜的熱度來聊聊,這所走在科技前沿的名校到底長什麼樣?中國錄取趨勢如何?其無比看重的Intellectual vitality招生遠側又是什麼呢?
例行提醒:穀雨星球從不鼓吹名校文化,有多少喜報背後就有無數倍的拒信。為什麼我們仍要關注名校?不僅只是關注極少的錄取資料,而是關注其招收培養人才和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本質,只有深度理解名校才能立下更深遠,更長期的志向。

01

斯坦福錄取的三個發現

跟藤校比起來,斯坦福在招生上也有許多看似「冒險」的選擇:
不僅會錄取名高中的學生,也會錄取雙語學校的學生,同時也不只侷限在一線城市,也會在二三線城市找到優質生源。
就以今年錄取為例,在現有的27枚offer中,不僅有全國公辦名校如人大附中,北師大實驗,101,十一,深中,南外,也有民辦名校星河灣,深國交,老牌外籍學校協和國際,貝賽思各個校區。曾出過斯坦福的老牌IB學校協和古北。
但也有上海新秀惠立學校,這是其第一屆畢業生。還有青島二中,山東省實驗,東北育才,重慶育才,寧夏銀川一中,西安高新一中等等學校,相當多元。
簡單來說,相較於藤校,斯坦福更加不看背景和出身,而是「不拘一格降人才」,這跟它獨特的錄取「Intellectual vitality」有關,我們後文會詳說。這是我們的第一個發現。

此外,我們還統計了從2017年到2025年共計9年的錄取資料。
國際學生佔比多年維持在14%左右,幾乎沒有太大變化,而斯坦福在國內的錄取一直在15-20之間徘徊,波動弧度較大。
比如2021年到2022年錄取了超過20人,2023年減少到只錄取了16人,去年達到了高峰23人,今年更是實現了更高峰值28人,創造了歷史,這是我們的第二大發現。
而從往年的趨勢來看,明年或將是關鍵的一年:
是繼續向以往一樣兩大年一小年,而是持續增長呢?我們也將持續關注。

目前官方仍未釋出最新資料,而在去年的申請季裡,斯坦福一共收到了53733份申請,申請人數是哈耶普斯麻裡最多的,最終錄取了1704人,錄取率僅為3.61%。
而在2013年,該資料是6.61%,十年來錄取率大幅下降,前年的錄取資料為3.91%。今年哈佛也不再公佈其錄取資料,但有專業人士估計,斯坦福的錄取已經和哈佛大學並列,是全球最難錄取的大學之二。
而去年也是《平權法案》後的第一年。斯坦福的學生來自美國50個州和70個國家,說77種英語,且有21%的新生是家族裡的第一代大學生。
亞裔申請人數和佔比人數最高的,申請人數從33%漲到了35%,而錄取人數佔比也從26%漲到了27%,也就是說斯坦福裡接近三分之一的學生是亞裔。
這是我們的第三個發現。

02

Intellectual vitality

跟大多數私立學校如哈佛不同,但也跟MIT更喜歡用學術科研鑽研去「改變世界的聰明人」不同,如果要用一個詞形容斯坦福的學生們,或許就是:
「有夢想的實幹家」。
大家可能想不到,斯坦福的退學和休學率在全美名校裡算很高的,不少學生選擇去創業,這種敢為不同的酷勁兒也是這裡的獨一份。
而在斯坦福招生錄取中,也非常看重這樣的品質。
跟許多大學錄取不同,斯坦福錄取採用的是「Intellectual vitality rating」原則,簡單來說,一個學生將從這三個維度來進行評估:
●Academic Rating學術水平 (1 to 6)
●Extra-curricular Rating 課外活動(1 to 6)
●Intellectual Vitality Rating 智識熱情(1 to 6)
首先是學術水平。
毋庸置疑,基本都是大學霸:其平均錄取的GPA為3.94,SAT平均分數為1540,學生幾乎拿到的都是全A或IB7分,排名幾乎都是學校的TOP1-2%。
從今年開始,斯坦福也強硬要求必須提交SAT和ACT等標化考試成績,因為全A已經無法證明學生是否能在大學裡適應並取得成功。

其次是課外活動。
這也跟大部分名校是一樣的,希望看到學生在活動中展現出來的專業能力,學習能力,領導能力等等。
最後就是Intellectual vitality,這是與藤校非常不同的錄取原則,也是斯坦福的特色。
簡單來說,這指的是學生不是為了外界和功利心而學習,而只是一種純粹為了追求知識而學習的熱情。也就是說不再問「這件事對我有沒有用?」而是發自內心為了所學而求索。
也就是說,從不希望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這樣的學生是主動的,深度的,不人云亦云的,具備批判思考能力的,有著好奇心的。
我們採訪過多位斯坦福錄取的學生,比如有人沒有上過夏校沒有做過任何科研,而是把時間都花在音樂上,或者花在閱讀上,乍一看過去沒有那麼光鮮亮麗的背景,但在老師口中,這些孩子都非常純粹和主動抓住機會。
為什麼斯坦福要這麼選人呢?
現任谷歌母公司Alphabet董事會主席,曾擔任斯坦福大學校長的約翰·亨尼斯說過,創新需要幾類人:有遠見的預言者、探索者、無畏的執行者。
所有改變世界的創新,大多來自耐得住寂寞的長期主義,而斯坦福正在找到這樣的孩子。

斯坦福現在已經是全美最火的學校了,在全美甚至全球的多次大學評選中名列第一。
有孩子同時拿到哈佛和斯坦福的錄取,以往是毫不猶豫選哈佛,現在選斯坦福的機率也更大了。
究其根本,也正是其正在做的事情讓00後和10後們深感「酷」。
如斯坦福最大社團Stanford SSI,就是在造火箭,其做過一個實驗裝置被送進了國際空間站。前一陣子它被送回來了,現在正在進行資料分析,這個專案最終的宗旨是研究一套可再生的,易於在火星上建造的建築材料。
就像一位學生說的:
我們的初衷可能沒有那麼偉大,也沒有那麼長遠的思考和結果,事情的結果往往不是功利的,它沒有必要非是一個了不起的研究,或一定要得到很驚豔的社會評價,而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回應,對這個世界帶來的影響。
斯坦福將這樣的聲音保護得很好——誰知道學生們那些奇思妙想和積極實幹結合,會不會誕生下一個影響世界的專案或人呢?

■斯坦福SSI社團火箭隊的高功率火箭發射升空。
03

斯坦福的創新與浪漫

最後,我們走進斯坦福校園看一看,對於一所學校的瞭解,也要從名氣落到實際,從抽象到具體。
斯坦福有個別稱,被稱作「自由的農場」,原本是時任加州州長及參議員的鐵路富豪利蘭·斯坦福及他的妻子簡·萊思羅普·斯坦福,在1891年為紀念在義大利旅行時感染傷寒去世的兒子而創辦,將校舍選在了自己培訓賽馬的農場。
時至今日,腳踏車仍是學生必備的交通工具。
斯坦福的學制比較特殊,是學季制(Quarter system),有15周課程,相比其他學校的學期制(semester-based system)多了5周的課程。而且不需要搶課,也不需要搶專業。
90%的斯坦福本科學生四年都住在校園裡,還有雙學位課程,5年內完成本碩兩個學位,40-50個專案都提供了這種選擇。
有個孩子告訴我,當他走入歷史樓的時候嚇了一跳,下圖的黑板上,左邊佔比比較大的那一半照片是教授;右邊的是學生。也就是說教授比學生還要多。

在斯坦福讀書,不僅是象牙塔,更是與科技改變世界的脈搏緊密相連。
作為矽谷的發源地之一,斯坦福大學與科技產業界有著密切的聯絡。校園內設有眾多研究中心和孵化器,可以將好點子化為現實。
油管上有個非常紅的影片:學生們在沙發底下裝了個馬達,搞了個移動長椅在校園裡開,誰有興趣就可以搭個「沙發車」,在校園裡橫著走。全網有幾百萬的播放量。
學生可以申請加入各大研究室和工作組,隨時隨地加入一個科研專案,比如我們認識學生就經常收到李飛飛教授發來的「需求單」:
「我們不只是規規矩矩坐在教室裡上課,甚至有時覺得上課都是最次要的事。
我大一的室友就已經做了天使投資,很多學生自己也做投資人。我見過很多一天到晚跟外面投資者吃飯的同學,也見過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給別人拉專案的,咖啡館裡都在談生意聊事情,還有去加入教授搞科研的,去蘋果做實習的,感覺大家都在搞副業。」

每每提起斯坦福,我們總會想到的是其和矽谷並行的創新性。但除此之外,這其實是個非常浪漫的地方。
這是當年一批巴布亞紐幾內亞雕刻藝術家千里迢迢來到斯坦福,與人類學院一起搭建的一個創意戶外空間,有許多想象不到的雕塑。比如為什麼這隻鱷魚中間有道縫?答案我就不公佈了,留給讀者一個謎。

■巴布亞紐幾內亞雕塑園裡的一隻“鱷魚”
這裡還有一屋子羅丹的斯坦福藝術中心。
斯坦福擁有法國本土之外最大的羅丹雕塑收藏,館藏還有少年畢加索窮的買不起畫布畫在紙板上的印象派風格作品等珍品,趕超無數博物館。

▲思考者雕塑
我們有認識的學生訪校時,在學校草坪裡偶然間發現了一塊簡簡單單藏起來的紀念碑。
他一查,居然是斯坦福工程學院院長,也被稱作世界“半導體之父”的James F. Gibbons。我們用的電腦、手機、智慧手錶等等,都搭載著由他的成就所啟發出的晶片。
一所頂尖大學之所以能成為享譽世界的名校,吸引無數厲害的人原因可能就在於此——不管是多厲害的人都以開放的心態,在專業上和人格上引領和影響著下一代,生生不息。
就像斯坦福的校訓說的:「讓自由之風吹拂」。
唯有自由,才能啟用傳承,激發創造。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