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了,連他也被捧為頂流

前段時間,魚叔和大家推薦了英劇《豺狼的日子》。
性感殺手爆改成討薪達人。
小雀斑埃迪,也因為這部劇被不少人捧為性張力天花板。
誰能想到,2024餘額告急之時,一個新的「殺手頂流」橫空出世:
路易吉·曼吉奧內
與豺狼討薪殺Boss有點類似。
路易吉也殺死了一個劣跡斑斑的富豪。
但請注意。

這可不是任何影視劇的內容,而是現實生活中剛剛發生的事情。

路易吉是一名貨真價實的殺人犯
即便如此,他還是在一夜之間爆紅,社交平臺的粉絲瞬間暴漲至40萬+。

12月4日早晨,路易吉在一眾攝像頭和目擊者的注視下,在紐約曼哈頓槍殺了掌握著美國最大醫療保險公司的CEO。
然後騎著一輛共享單車逃離現場,5天后在一家麥當勞被捕。
然而,這個兇手卻迅速成了一眾美國人的偶像。
有人稱他為「現代羅賓漢」,在網路上高喊:
路易吉·曼吉奧內是無辜的!
他沒有做錯任何事情!
有人主動為路易吉集資請律師,還求助到金·卡戴珊那裡。
還有人扒出路易吉是一名26歲的名校高材生,又添上了一層精英濾鏡。
不僅給他做了不少偶像向影片和相關周邊,還爭做他的「夢女」。
很難想象,一個殺人犯竟然能成為國民英雄和全民偶像。
這背後究竟存在怎樣的原因,咱們不妨來聊一聊。
殺人犯變英雄,讓魚叔想到一部經典電影《計程車司機》。
男主特拉維斯,平時生活單調乏味,每夜出門開出租車度日。

他對自己有很強的道德追求,同時也對社會積累了大量的不滿。

在求愛不成,尊嚴受挫的情況下,他改頭換面,打算刺殺總統候選人。
結果,這個計劃還沒開始就失敗了。

隨後,特拉維斯將目標轉向了由黑幫掌控的紅燈區。
這裡有一名他認識的離家出走的失足少女。
失敗的情緒加上用啤酒送服了精神類藥物,特拉維斯整個人都處於精神亢奮的狀態。
於是他對紅燈區展開了一場「清洗行動」。
然而,這樣的暴力行為在媒體報道中,卻成了「計程車司機勇鬥幫派分子」的好人好事。
特拉維斯不僅收到了失足少女家人的感謝信,還成為媒體中的一個大英雄。
路易吉也是類似。
不僅僅是一般民眾,在很多網路影片中,也有美國警察認同路易的殺人行為
而且不光是在美國,就連在咱們國內傳播的相關影片中,也出現了大量「路易吉是真英雄」的言論。
殺人犯成為英雄的轉變,一個關鍵點在於被害者的身份
電影裡,特拉維斯殺的是嫖客、皮條客。
易吉殺死的,則是個年薪超過1000萬美元的臭名昭著的富豪
在美國,看病是導致人們破產的理由榜第一名。
很多人會透過購買商業醫療保險,來規避風險。
被害CEO所在的聯合健康集團,就是一家為民眾健康提供保障的保險公司。
不過,一直醜聞纏身
該集團經常拒絕或延遲賠付保險,引起巨大爭議。
去年,該集團的醫生因為涉嫌以謊報患者病情的方式,從政府支付的醫療費中牟利,而被相關部門調查。
而被害CEO及其他高管,也曾因為涉嫌內幕交易和欺詐被起訴。
遇害CEO
目前,官方還沒有公佈路易吉殺人的確切目的。
從人們現在扒出的資料來看,路易吉也是出身有錢人家,且本人收入不菲。
但他正在治療脊椎疾病,可能與該保險集團存在矛盾紛爭。
路易吉畢業於常春藤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曾作為優秀學生在高中畢業典禮發表《如何改變世界》的主題演講。
他曾在社交網路上說過,對美國醫療體制十分失望,因為家中老人因病臥床期間,他親眼看見有人員對待老年病人有粗暴行為。
許多人相信,路易吉是一個道德感很強的理想青年,是為了行使正義而將槍口對準了霸權之人。
曾經正直有理想的大好青年,如今成為殺人犯。
這不禁讓魚叔想起了《蝙蝠俠:黑暗騎士》裡的「雙面人」哈維·丹特

起初,他也是一位剛正不阿的檢察官,是哥譚市裡的光明騎士。

但隨著愛人被炸死,自己的半邊臉被毀,導致性情大變,墮落為一個信仰以暴制暴的極端主義者。

而民眾的狂熱,又彷彿是《小丑》裡的現實再現。
路易吉在被轉移法庭時,對著媒體大吼:
它完全脫離了現實,是對美國人智商和經歷的侮辱!
這一聲高呼,點燃了民眾的熱情。
無數粉絲將路易吉的形象作為一種文化信仰紋在身上。
在網路上瘋狂傳播著路易吉相關的二創影片,並在社交媒體上瘋狂嘲笑死者。
就宛如《小丑》中,男主站在被砸扁的警車上,在暴亂中對揮舞著棍棒高呼的人微笑的畫面。
這種對殺人犯的狂熱,實際上並不僅僅是一種單純地對於暴力的推崇。
也包含了太多個人困境與社會問題的情緒宣洩。
在支援路易吉的標語中,有這麼一句話:
富人對窮人的壓榨被叫做生意,窮人對富人的反抗就成了謀殺?
不僅是單一的醫療問題。
階級、種族、性別、文化……當下人們面臨的各種問題好像都沒有可以解決的途徑
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也好像沒有可以發洩的口徑。
2004年的電影《刺殺尼克松》就將這種走投無路到令人崩潰的情緒表露無遺。
男主是一個人到中年的傢俱推銷員。
因為厭惡欺騙,他無法忍受工作中的那些「話術」,導致他業績並不好。
但為了挽回與自己長期分居的妻子的心,並讓妻子不必再從事穿著暴露的女服務員的工作,男主不得不繼續對顧客說謊。
他有一個做汽車修理工的朋友,因為是黑人而飽受欺凌。
時任總統尼克松,推行小額工業貸款計劃,這給男主和朋友提供了一絲希望。
兩人想一起做上門修理輪胎的工作。
然而,這個過程並不順利。
先是男主在向機關政府提交的申請時,直白寫上了自己的合作伙伴是黑人,因此差點被拒絕。
成功提交申請後,政府又無故讓男主開始了漫長的等待。
兩個月的時間裡,他在尼克松各種關於如何讓美國變好的演講中一遍一遍檢視郵箱。
結果,貸款透過的訊息沒有收到,收到的卻是妻子的離婚協議書。
一直以來,男主只想坦蕩做人,讓朋友不用再被歧視,家庭也能夠和睦。
但這些,全都在尼克松政府從來沒有實現過的諾言中碎成泡沫。
現實亦是如此。
聯合健康集團有一個「提前授權」規定。
即,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但凡出現超出基礎常規治療的專案,都要先向其申請授權才能獲得報銷來支撐治療。
否則哪怕是醫生認定的必要治療,如果保險公司的申請不透過,患者也會因為無法承擔高額費用而進行。
一般情況下,都會選擇集團推薦得更加便宜的治療方式。
而且就算申請了,集團審批時間也很長,以至於很多患者只能硬生生拖著病情等待。
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美國民眾認可路易吉的殺人行為。
在路易吉射出的三枚子彈上,分別刻有「否認」「辯護」「取證」的字樣。
警方在路易吉家中找到了他曾寫過的一篇抨擊美國醫療保險的文章。
我為造成的傷害道歉,但這是我必須做的。
坦白說,這些寄生蟲是自作自受。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昂貴的醫療體系,但我們的預期壽命卻排在第42位。

隨著這些資訊不斷被公開,飽受美國醫療體制之苦的許多人更是將路易吉視為心中的大英雄。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推崇路易吉的暴力英雄主義。
有人指出,即便聯合健康集團及其高管劣跡斑斑,但這與謀殺還是兩個層面上的事情。
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表達不滿,是否會引發更多的暴力發生?
而誰又能保證後續產生的所有暴力,都是出於一個所謂的正義目的?
現在美國許多城市裡,都張貼出了醫療集團各個高管的通緝令。
而被殺死的那一位的臉上已經被畫上了大大的血紅色的叉。

這樣的行為,也讓很多人產生了恐懼感。
擔心自己從此要生活在一個隨時會發生暴力的不安全的環境中。
畢竟,所有的恐怖主義者,都會宣揚自己的道德正當性。
而關於暴力正當性的討論,其實一直都存在。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暴力是合理的、正義的?
其中的界限又在哪裡?
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讓我想起了之前大火的電影《周處除三害》。
黑幫出身的陳桂林,絕對是暴力的實體化身。
而他的殺戮行為,在片中也經歷了多次道德上或情感上的翻轉。

一開始,他做黑幫殺手,是為了錢。

後來,他決定除掉TOP2「二害」,是為了名。

然而,在除「二害」的過程中,觀眾在情感上對他的暴力行為漸漸發生了改觀。
他先是無意地實現了某種正義,解救了小美。
再是有意地審判邪教教主,血洗教眾。
此時的陳桂林,已經宛若一個替天行道的「俠者」。
不過,他還是接受了自己是最後「一害」的事實。

自首,入獄,平靜地接受死刑。

影片最後,花了大量筆墨去展現執行死刑的程式,以及對待死刑犯的人道主義關懷。

因為,死刑本質上也是一種暴力,其特別之處便在於,它是合法化的暴力。
電影便是藉助一個除三害的故事,用不同的暴力行為激發人們不同的道德情感,從而引起人們對暴力這件事產生反思。
相信很多觀眾,對於陳桂林最後被執行死刑,多多少少會有一點意難平。
不禁會想:合法化的暴力,一定是正義的嗎?
如今,對待路易吉事件,美國民眾同樣產生了極大的分歧。
向警察舉報路易吉所在位置的,是一位麥當勞店員
一開始,當人們知道路易吉是在這家店被逮捕後,瘋狂在網路上打差評。
甚至還有同行摻入其中,發文陰陽怪氣。
我們不會告密。

可後來,人們得知是一名員工為了賞金向警方舉報的。
又開始群起攻擊這名店員。
不僅在網路上謾罵,甚至還有人跑去砸這位員工的車。
舉報殺人犯的員工,不是正義的嗎?

網暴這位舉報者的,是正義的嗎?

仔細想想,無論是路易吉還是他憤怒的追隨者。
他們所行使的暴力到頭來都只是針對某一個個人而存在的。
實際上屬於社會層面的群體問題依舊沒有得到任何解決。
魚叔又想到《刺殺尼克松》的男主。
走投無路的他,最後決定做一件「大事」,來獲得人們的關注。
而這件事,便是劫機去撞總統府,與尼克松同歸於盡。
他攻擊了無辜的乘客,殺害了無辜的機長,造成了巨大的混亂。

他想要的,真的是正義的實現嗎?

還是說,只是為了以正義之名,留下自己所謂的「榮光」?

故事的結局,終究是悲涼而無力的——

除了他自己和幾名無辜之人的性命逝去,什麼都沒有改變。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旺達的托馬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