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黨群中心”們,正成為建築師“一展身手”的新舞臺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知曉圈內事

前兩天,偶然的看到了臺灣作家廖信忠寫的一篇關於“黨群中心”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了“南京東路街道”的那棟樓。
看到廖先生羅列了上海那麼多的“黨群服務中心”,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我也可以寫寫。
與作家不同,作為一個建築師,關於黨群服務中心能寫出點什麼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良有方

轉“場”
過去的20年,中國的建築師們大多都在忙著畫住宅樓,而稍微有點設計感的建築可能就是“售樓處”
一個建築師但凡能逮著畫售樓處的機會,那是極盡“奇技淫巧”之能事,恨不得雕出花來。很多建築大師也被邀請操刀一些專案,真是熱鬧非凡。所以那些年,也確實出現了不少漂亮的售樓處

隨著房地產市場逐漸從期房銷售向現房銷售過渡,其實售樓處已經慢慢失去了獲客的功能。再加上行業下行,建築師們已經很少再拿設計過多少個出彩的售樓處說事了。
黨群服務中心這個新戰場上,我倒是瞧出了一些苗頭

文章開頭的那個南京東路專案,就是同濟大學的著名建築師章明的作品。

要想出設計作品,必然要有很大的專案基數作為支援

。以前的售樓處具備這個條件,而我發現

黨群服務中心也有這樣的“潛質”。

  • 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市目前就有1.2萬餘個黨群服務陣地。
  • 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建成黨群服務中心超過50萬個,相當於平均每個鄉鎮就有近10個黨群服務中心。
既有這麼多的專案需要設計,又有建築大師的示範作用,“黨群服務中心”能不出佳作嗎?建築師們可別放過這樣的機會啊。
什麼是黨群服務中心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黨群服務中心”?
黨群服務中心
是面向黨員、基層幹部、入黨積極分子和周邊群眾開展黨務政策諮詢、辦理黨內業務、傳播黨建理論知識、提供黨員政治生活的場所。
隨著社會的發展,黨群服務中心演變為團結引領群眾的政治中心、宣傳教育群眾的文化中心、聯絡服務群眾的便民中心。
接著,我想透過廖作家的文章按圖索驥的舉一些案例。

南京東路街道
南京東路街道社群黨建服務中心,位於黃浦區鳳陽路284-286號,建築面積約484.5平方米。設有展示廳、社群黨校、“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書記工作室、組織生活室、多功能會議室、黨員談心室、黨員志願者工作室、勞模工作室、戶外職工驛站等多個功能區域。
整棟樓一共5層,建築面積為3339平方米,設計單位是同濟原作設計工作室。黨群服務中心在一樓,二樓設定一處社群食堂,三樓還設定了一處長者照護之家。
社群食堂
長者就寢空間
長者照護之家的休憩盒子
這是一箇舊改專案,原來是一處賓館。溯源的話,最早是上海無線電儀器廠。
整個專案是一個微縮的立體公園,在不同樓層標高都設定了迷人的城市露臺,可以一覽蘇州河沿岸的美景。
大寧路街道
大寧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位於平型關路靈石路路口,活動空間近4000平米。
設有為“兩企三新”黨組織提供共同的“組織生活室”;為網際網路行業黨組織提供政治學習、專業賦能和行業交流的場所,設定直播場景,吸引黨員和企業參與‌;由街區黨支部書記駐點辦公,提供黨務諮詢、談心談話和事項辦理等服務的“書記工作室”。
上圖為直播場景,下圖為書記工作室。
另外還設有新心驛站、兒童閱讀、樂活空間、社群食堂等功能區域。
從網站上的介紹來看,這裡組織的活動非常豐富,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需求(如上圖)
整棟樓一共8層,建築面積為21600平方米,設計單位華建集團上海建築科創中心。
這個專案包含兩部分功能,檔案館和社群活動中心。黨群服務中心從建築西側入口進入。
整個專案既要為靜安區檔案館提供擴容庫房、檔案處理中心與公共利用中心,還要為大寧街道提供一個集劇場、圖書館、活動教室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社群活動中心。

所以設計巧妙的將兩館共同的公眾空間——檔案館展廳、社群影劇場、社群圖書館、檔案館開放閱覽室、利用者休息室(咖啡廳)等整合共享,以此打破兩館並置帶來的行政權屬邊界,促進兩館一體化。

社群小劇場 
B1檔案館展廳
整個專案透過設計的創新,改變了公眾對於空間的參與和使用方式,也改變了公共機構所有者、管理者和運營者的思維方式。

陸家嘴金融城
陸家嘴金融城黨群服務中心位於上海中心大廈22層,設有政治生活廳、資訊釋出廳、圖書閱讀區域、體育健身區域、服務諮詢等9個功能區,全部免費開放。

這裡

也許是上海最高的黨群服務中心

了,一座樓就是一做“黨建營地”。

服務中心緊緊圍繞白領需求,一站式提供黨務、政務、健康、餐飲、文化、公益等各類服務,為陸家嘴金融城白領提供便利。

陸家嘴金融城黨群服務中心,覆蓋金融城285幢商務樓宇,服務50萬白領職工,提供百餘項服務,真不愧是在最高樓裡的“高標準”服務啊。

陸家嘴街道
陸家嘴街道活力風琴黨群服務站位於昌邑路699號。主要是服務黨員群眾、社群治理和創新創造三大功能。秉承“空間共享、服務自助”理念,18個功能場館均向黨員和群眾開放。
整個專案共三層,面積約1500平方。這個建築是作為陸家嘴壹號院的一部分統一設計的,設計單位是HZS建築景觀設計公司。

地鐵通風井和黨群服務中心的偶然同框,營造出了一種“奇特的效果”,所以被稱為“活力風琴”

內、外部空間的營造也比較開闊,能很好的欣賞“陸家嘴”三件套。
冬日的午後,點一杯咖啡,不管是坐在室內還是室外,都非常愜意。
服務中心致力於營造豐富而濃厚的海派時尚氛圍,定期開設各類公益活動。主要是突出非遺特色的各類文化活動、延伸陸家嘴咖啡文化的時尚活動等。

徐匯濱江
徐匯濱江黨群服務中心位於瑞寧路99號,緊臨黃浦江,對面是世博園,地理位置與景觀視野都非常好。
這個濱江黨群服務中心是上海“一江一河”沿岸的“旗艦店”,也是12個新時代上海基層黨建創新實踐基地之一。專案總建築面積1503.4㎡,層數為兩層,設計單位是波士頓國際設計BIDG。
服務中心聚焦濱江黨建的展覽展示、課程實訓、研究探索等三大核心功能
展覽展示方面,設定《“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城市新空間,黨建新亮點》《卓越新水岸,世界會客廳》等3大篇章。

服務中心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設定咖啡公益空間、水岸露臺、濱水步梯等開放式空間,同時佈置跑者驛站、戶外職工愛心加油站、母嬰室、第三衛生間等溫馨服務空間。

以上的5個黨群服務中心都是在上海,有的是在第一高樓裡,有的在“一江一河”邊。每個專案的設計都是因地制宜,別具匠心,設計感十足
趨勢
除了上海的黨群服務中心,我還找到了全國各地很多的黨群服務中心。在查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黨群服務中心有以下一些發展趨勢
趨勢1建築形式越來越多樣
上圖是成都成華區跳蹬河街道杉板橋社群的黨群服務中心,是一棟橙色面磚磚和玻璃混合的房子,建築形式屬於現代風格。
上圖是上海嘉定橫瀝河未來坊黨群服務中心,建築造型做成“取景框”的形式。
上圖是浙江寧波安豐社群下轄的豐馨苑小區黨群服務站,這是一座集裝箱建築,建築形式也頗為特別。
上圖是北京東花市街道創新黨群服務中心,坐落在明城牆遺址公園裡的一棟中國北方傳統建築,一看建築形式就很“北京”。
趨勢2:功能越來越多樣,活動越來越豐富
黨群活動中心的功能,除了上文提到的常規的、與黨員和群眾相關的功能之外,現在變得更加多元了。只要是人民群眾的普遍需求,黨群服務中心就會有所“體現”
比如說成都成華區跳蹬河街道杉板橋社群,就設定了便家生活鋪共享手作坊,方便居民在家裡“修修補補”。(如下圖)
再比如,上海普陀萬里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專為外賣騎手、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人群提供一站式黨群服務。(如下圖)

其實每個黨群服務中心都推出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前文我們舉例了大寧街道,下面再來看看杉板橋社群黨群服務中心的活動。(如下圖)
趨勢3:空間營造越來越美
最初的黨群活動中心,內部空間一般以“紅色”為主色調。隨著社會的發展,體現“溫度”的原木色被大量採用;而現在,風格越來越現代,手法也更多元
建築師比較關注空間,我再貼幾個黨群服務中心的空間照片,大家一起體會下。

上圖是共和新路街道社群黨群服務中心的閱覽室,是不是和網紅的“鍾書閣”有得一比呢?
上圖是大寧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的旋轉樓梯,這空間是不是很贊?
趨勢4設計師的段位越來越高
很多黨群服務中心都是老房子改建而來,所以對於建築師的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上文提到的南東街道就是如此。
越是有挑戰的專案,越能受到著名建築師的“青睞”。在查資料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一個黨群中心,居然是建築大師張永和的作品。

南頭城社群中心原址為社群健康服務中心和黨群服務中心,樓上為居民自住。改造後,建築功能將包括社群醫院、社群辦公、黨群辦事處、文化展示、教室、會議等,提供行政辦公空間,同時為南頭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以及醫療衛生服務。
隨著越來越多有能力的建築師加入,黨群服務中心呈“百花齊放”之勢。
結束語
新時代的黨群服務中心,不僅要凸顯黨的形象,體現黨在引領社會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同時也需要滿足社群居民多方面、多角度的綜合服務需求,體現社群的溫度和力度。
對於建築們來說,無疑是一個新的展示“才華”的舞臺
如果說:“售樓處是房地產開發時代,建築師最後的倔強。”那麼黨群服務中心,將是存量改造時代,建築師們的堅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