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黑金色個人5.6Litx主機方案分享

CHH ID:梵谷的左耳

因為一些所謂的個人需求,想整一臺小體積的itx主機,便於裝箱攜帶。之前看過不少船長v9的方案,希望也同樣能組出一臺略帶精緻感的小主機。藉此次裝機分享下個人的配置思路。
船長v9這款機箱的cpu散熱方式因為機箱寬度的問題只能選用2u伺服器散熱或者下壓式散熱器,單純從靜音和散熱效能來看,下壓式散熱肯定有更大的優勢。不過個人更喜歡側透玻璃面板加前置3個8025風扇構成cpu散熱風道的方案,會更加美觀一點,這也是我買這款機箱的主要原因。配色還是喜歡純黑帶點其他顏色點綴的方式。為了靜音考慮,機箱風扇全部換成貓頭鷹的散熱風扇,在6025、8025這個尺寸上其實沒什麼過多的選擇,基本屬於為了靜音犧牲風量。



先從電源考慮,1u電源如果從靜音方面做考量的話 基本都需要採購魔改版本,例如益衡7660b換貓扇之類的。詢問了yhgg老哥後,我最終選用了全漢FX500G,雖然只是白銀能耗的500w電源,但是他是原廠方案非魔改(有質保),負載在250w以下的時候風扇停轉,也就意味著只要我將整機功耗壓制在200w-250w區間範圍內,日常使用基本可以獲得fanless電源的體驗。類似我之前12490f使用1000w先馬黑鑽的思路。


散熱選用側吹2u金錢豹R67 5熱管散熱器,這應該是支援1700底座最高規格的2u散熱器了,風扇替換成了貓扇A6025風扇,因為2u散熱器的解熱能力全靠暴力扇的高風量來吹透散熱器來帶走熱量,所以更換完貓扇後,散熱效能會大打折扣,測試下來貓扇滿速估計也就只能應付120w左右功耗的cpu。如果為了保持安靜就需要給cpu進行降壓。


考慮到解熱能力,cpu選用了最近價效比非常高的i5 12600KF,並且在這個功耗區間,基本要放棄超頻能力了,所以主機板選用一塊價效比高的b760i主機板即可。經過價格和配色的考量,還是選用了銘瑄B760i D5,整體配色純黑,介面夠用,帶兩個網口,以後淘汰的情況下還能做其他功用,主機板bios非常簡陋,但是還是帶有offset選項,我也不超記憶體,基本除了降壓不會有其他額外的操作,但是能抄的作業非常少,對於我這種對引數指標不是很清楚的人來說,得瞎摸索。


半高顯示卡因為4060的出現,極大的增強了這類機箱的戰鬥力,半高雙槽卡只能從gtx1650或者價格高昂的專業卡內選擇,半高4060相對A2000或A4000這類專業卡來對比的話,價格 效能以及散熱平衡的非常好。我要求不高,基本也不玩遊戲,能穩定使用以及在PS AI降噪比我原因的intel獨顯快就夠了。顯示卡方便購買的只有遮蔽和華碩兩款,最終選擇了遮蔽牌,沒辦法,價格更便宜。


最終考量下的配置清單如下

CPU

I5-12600KF盒裝

主機板

銘瑄挑戰者B760I D5 WIFI版本

記憶體

十銓 引領者 ddr5 16G*2 6000 C30 黑色

顯示卡

遮蔽牌 4060 8G半高刀卡

電源

全漢FX500G全模組1U電源+定製模組線

散熱器

金錢豹側吹2U伺服器塔式散熱器R67 5熱管+Noctua貓頭鷹NF-A6

機箱風扇

Notua 貓頭鷹NF-A8 PWM BK黑色

機箱

船長v9.1

硬碟

WD SN550 1TB(舊物利用)


硬體開箱

散熱器

因為散熱器高度限制,基本沒有什麼其他方案可以選擇,只能選擇金錢豹,銅管和金屬銀白色本體對於我的配色要求來說是處於減分項,所以在選擇這類散熱器的時候參考了機王賽中AAA老哥的自制列印頂蓋的思路(非常感謝),後續我自己建模畫了個列印頂蓋給散熱器罩上。因為貓頭鷹6025風扇只有貓頭鷹的經典配色,沒有純黑選項,所以頂蓋遮罩也一部分減少了機內多餘的配色。




貓頭鷹這款6025風扇相對同規格的暴力扇來說已經非常安靜了,尤其是日常使用非烤雞滿載的情況下1500轉速內個人使用體驗非常好。





cpu和主機板

cpu選用12600KF,本著希望透過降壓的方式能在散熱器解熱能力範圍內達到正常效能的發揮,但是最後裝機完成後由於我個人的除錯水準和主機板bios除錯教程太少,還是在多核測試中有撞溫度牆掉頻的現象,略感遺憾。





銘瑄挑戰者B760I D5 當時購買的主要原因還是配色和價格,出廠bios自帶104 105 115 11A微碼(只對104微碼有所耳聞)且有bios清除按鍵,因為我使用的是12代cpu所以也用不上,所有除錯都是基於未切換微碼的情況下。銘瑄這塊主機板的IO面板介面略顯抽象,1G+2.5G網口對於後續退休情況下可能還能舊物利用,雖然沒有usb c介面,但是usb b介面數目對我來講還算夠用,置於4個影片輸出介面對我來說純屬浪費。wifi版本自帶一體背板,但是在我裝機過程中發現背板無論如何都不能完美對齊機箱槽位,最終發現是一體背板有歪斜的情況,簡直要弄死我這個強迫症。
主機板一共兩條m2固態裝配位置,一個正面一個背面,背面通道是pice4.0X4,主機板背面有標註,正面位置沒有散熱馬甲,我自行購買了一個相對樸素的散熱馬甲來適配整個裝機風格。









電源

全漢的FLEX 500G 沒什麼特別好說的,特點就是低負載風扇停轉+出廠全模組,他的散熱風扇在模組口邊上,和常規FLEX電源在電源尾部有所差別。裝機的時候我用黑色3m貼膜將電源logo以及資訊全部包上,因為數字和白色有點突兀。





記憶體

記憶體選擇十銓純粹是喜歡他的外觀和配色,非常喜歡華碩PROART的配色風格,這款記憶體條可以說是同配色,個人也不在意極限超頻能力,買個能穩定XMP 6000+的即可。







顯示卡

遮蔽牌的4060半高卡,比華碩的4060半高卡還要短一點,沒有背板,自購了一塊鋁合金陽極的背板,貼上散熱墊,金屬背板不僅能夠讓整機更美觀,也能提供一點可有可無的散熱能力。











機箱風扇

在裝機前其實在論壇尋求了8025風扇的推薦,最後看了下價格,對比貓頭鷹也沒有特別大的優勢,還是老老實實用貓頭鷹,配色更搭一些。這款風扇在烤雞過程中滿速2000多轉噪音挺大,和3000轉的cpu風扇一起可以測得半米左右有55分貝的噪音,非常明顯了,1500轉速內還挺安靜。




試裝測定製線長度

因為機箱體積較小,空間比較極限,散熱非常吃風道,所以需要定製線來減少多餘線材對空間的浪費,先進行簡單的試裝模擬走線方式來測量線長,但是最後因為測量時候的走線方案和最終安裝過程走了背線的原因,線長還是略長了不少。











最終整機效果

考慮到顯示卡本身有鰭片和銅管的外露,所以在設計散熱器罩的時候也同樣露出了散熱器本體的鰭片和銅管,相對呼應一下,螺絲配件換成了金色的芳生螺絲+黑色鋁合金螺絲墊片,個人覺得金色點綴即可,面積越少越好,多了反而顯得土氣。












定製線用的黑色鍍銀線,主機板因為沒有背板所以背部有空間穿線,不過尖銳的焊點其實還有扎透電源線的風險,還有鍍銀線偏硬,折線難度較大,矽膠線如果長度測量的比較精準的話理線會方便很多。





瞎折騰嘗試內容
因為玩不太明白折騰bios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只能一個個引數嘗試修改,怕aida64上的功率顯示不準確,透過插座上的功率計來確認修改的引數是否有效果。
引數1
未修改bios,預設跑CINEBENCH 2024
跑單核 功率計顯示82w 最終cpu溫度穩定在60度,風扇未滿載 電壓顯示1.3V 軟體內顯示卡顯示功耗50w左右
跑多核 功率計顯示220w初始 溫度馬上破百撞溫度牆後降頻功耗回跌到175w 溫度在100上下波動,電壓顯示1.1v 核心頻率P核3.9 E核心3.2

跑分結果如下


引數2
依葫蘆畫瓢修改內容
Core Voltage Mode   電壓偏移模式
offset -200
IA AC Loadline 10
試過ACll 60 100 兩個引數,發現跑多核的時候起始功耗正常,但是馬上就會衝到220w,嘗試了10後,雖然跑分過程中功耗會逐步升高但是會有一個上限值。
此設定下只測試了下多核跑分情況 結果如下
起始功耗180w,後續到190w,3分鐘溫度撞100度 電壓在1.1v左右 P核心從4.5-4.4之間波動,E核心穩定3.4

跑分結果如下



引數3
Core Voltage Mode   電壓偏移模式
offset -200
IA AC Loadline 1
起始功耗175w,後續到185w,5分鐘溫度撞100度 電壓在1.1v左右 P核心撞溫度牆後依舊會從4.5-4.4之間波動,E核心穩定3.4

結果如下



引數4
Core Voltage Mode   電壓偏移模式
offset -250
IA AC Loadline 1
起始功耗175w,後續到185w,4分鐘溫度撞100度 電壓在1.1v-1.08v左右 P核心撞溫度牆後依舊會從4.5-4.4之間波動,E核心穩定3.4

結果如下



引數5
Core Voltage Mode   電壓偏移模式
offset -300
IA AC Loadline 1
起始功耗170w,後續到185w,4分多鐘溫度撞100度 電壓在1.05-1.08v左右 P核心撞溫度牆後依舊會從4.5-4.4之間波動,E核心穩定3.4
這次順帶一起測試了單核跑分是否有掉分情況

結果如下



以上測試完,不管我offset降得再多,在跑分的時候起始功耗雖然低,但是會慢慢提升到180-185w左右,-300的時候有撞牆出現核心頻率驟降的情況,最終我選擇了-200的引數設定,個人感覺如果散熱器效能再強一點應該可以穩定P核在4.5,出現降頻波動都是在溫度突破100後,散熱前期還能苦苦支撐,但是風量不能完全帶走熱量導致積熱升溫。或者透過比較專業的設定將cpu功耗能限制在105w-110w區間且不降頻的話 跑分大概可以壓住,我多次跑分cpu功耗大概都在110-120區間內。個人想過直接限制功耗來保證cpu溫度不撞牆,不過引數設定沒找到。

 如果對銘瑄主機板引數瞭解的兄弟可以給個作業抄一下,十分感謝。

最後就是除錯了cpu的風扇策略,之前用過微星,遮蔽牌的主機板,cpu風扇除錯曲線可以立即生效,可以測試風扇不同轉速下的噪音,銘瑄主機板只能透過cpu溫度對應風扇轉速百分比,而且只有重啟後才能生效,只能自己大概估摸一下,很難做到精細調整,還好我日用只是看影片和瀏覽網頁,基本上屬於比較暴力的將風扇轉速壓低,只有高於90度的時候全速降溫,cpu熱就讓他熱。
如果要求比較高的還是上主流品牌主機板,之前nas用的銘瑄畢竟價效比高,扔到櫃子也不用關心噪音如何。

以上內容分享結束,感謝觀看~

內容補充
關於3d列印的散熱器外殼,剛開始畫了一個壁厚1mm的模型,借用朋友的樹脂列印來驗證裝配契合度,後續找的商家列印耐高溫尼龍,因為材質的不同導致強度不夠,列印了多次都是變形的,最後壁厚加到2mm厚沒有問題,列印尼龍的玩家記得注意一下,尼龍沒有純黑,只有黑灰,圖中的顏色都是我後期用噴罐上色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