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始前,想跟大家說件事——
好多小夥伴後臺反饋找不到我們的文章了,星標也不見了
在這跟大家解釋一下:之前賬號做了遷移,原來的星標就失效了,如果大家想第一時間收到最新推送的話,記得重新星標下哦
《爸爸去哪兒》裡的萌娃們,轉眼間都長成了大人,陳小春應採兒的兒子Jasper已經11歲了,他西裝革履登上TED演講,真的非常有精英範兒。
活在聚光燈下的星二代們,從來都很早熟,因為他們被迫要過早地面對名利場的複雜人情、普羅大眾的凝視和評判,以及網際網路時代隨時潑在身上的髒水。
王詩齡、黃多多、吳費曼、竇靖童、賈雲馨……這些名字一說起來,我們全都非常熟悉。但他們也不過都是十幾歲的孩子。
因為自己是明星的後代,從小不缺財富,所以他們避無可避地要受到公眾的指摘。
曾經的吳費曼只是比較喜歡發微博,就被人評論說:“從沒見過這麼願意說話的明星小孩。”
他只能無奈地辯解上一句:“明星小孩跟小孩只是成長環境的分別。”

Jasper這次的演講,就是探討這個話題,他的主題是:名利和真我,如何在焦慮中尋找平衡。
其實說句良心話,現在的網際網路環境,成年人遭遇網暴後精神受創傷的都大有人在,何況是小孩呢?
因為天生經濟條件優越,擁有父母給予的得天獨厚的資源,他們就應該承受凝視嗎?不得不說,星二代們從小到大的壓力,是我們素人小孩無法想象的。
而Jasper的演講很圈粉,也正是因為終於有一個小孩能夠直言不諱地,把這種不可言說的壓力娓娓道來。

在演講中Jasper說,在他小小的身體裡藏著兩個自己。
一個是大家眼中的“星二代”,這個身份讓他的一舉一動都時刻被人關注;一個是他內心真正的自己,指平凡人中那個不起眼的主角。
他要學會如何與兩種身份和諧相處,認識自己,開發自己。
小的時候,他很享受這種被萬人關注的生活:
“在出生的很久之前,攝像機就開始跟蹤我,我就一直處在聚光燈下,甚至當我還在我媽媽的肚子裡時。起初,我很喜歡待在大螢幕上。”
少年時代,他開始意識到一些不對,那些時時刻刻對著他的攝像機,讓他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必須完美:
“你能想象總是有攝像機,我的意思是總是,對著你嗎?”

後來他轉學,他感受到了同學們那種令人難受的凝視:
“突然,迎接我的是震耳欲聾的死寂,緊隨其後的是和我年齡相仿的孩子凝視著我的靈魂深處。
就在這一刻,我意識到有些人關注我並不是因為我,而是因為我是名人之子。永無止息的審視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名聲就像我內心的熊熊烈火。”

這是星二代從小到大都要面臨的課題,他們必須儘早尋找到名利與真我的平衡,才能不至於陷進焦慮的泥沼。
後來的Jasper學會了如何與這種凝視和平共處,他明白了作為一個天生的名人,應該如何自處。
說實話,這並不容易,而讓公眾能夠更加心平氣和地瞭解這些孩子們的心路歷程,確實需要他們自己勇敢地站上舞臺為自己發聲。

星二代的懟人時刻,經常登上熱搜。被鋪天蓋地的網暴逼到忍無可忍,心無城府的小孩們,往往就會選擇直接懟回去。
說實話,咱自家孩子在學校哪怕被誰說了一句難聽的,咱都會特別氣憤,甚至找到老師要求人家道歉。
但星二代在網際網路上每天遭受的言論攻擊的量級,可是鋪天蓋地的程度。成千上萬條惡評可能在一夜之間湧來,當孩子們直接在網上開懟,可能精神上已經承受了許多許多。
吳鎮宇的兒子吳費曼,也曾參加過《爸爸去哪兒》,是大家眼中的萌娃。
但是隨著他的成長,他的一舉一動也被外界不斷點評。
直到最近,他宣佈退網。他在社交平臺上發文,說要退出微博:
“我選擇今天打算退出吳費曼這個身份。”

要知道,此前他一直是以一個搞笑男的身份5G衝浪,什麼新梗、熱梗,他都能第一時間知道。
和那些工作室代發的明星微博不同,費曼的微博經常會發自己的日常碎碎念。
熱度有了,審視的目光便接踵而至,有人說他長大不如小時候靈動了,有人說他太胖了怎麼不減肥。
當上網衝浪,受到的質疑和挑剔多過收穫和快樂時,他決定急流勇退。
在退網宣告中他寫道:
“網際網路是一個神奇的地方,上一秒誇你的人下一秒可能在罵你,而我還有很多想做的東西。”
隨時掛在熱搜上的王詩齡,更是曾經破防過,直接在評論區懟人。
事情的起因是王詩齡在ins分享了一波國內舊照,有不少網友誤會她回上海了。她耐心解釋道:
“是舊照,照片上有拍攝日期,去年拍的。”
後面誤會的評論太多,她沒法一一打字說明,就簡單回覆了某位網友一個“No”,表示自己還沒有回國。

但沒想到,這樣一個英文單詞卻引來網友不滿,對方“好意”提示:不要用英語回,都是中國人。
王詩齡沒有選擇忍氣吞聲或視而不見,而是乾脆回懟:
“是中國人也可以講英文啊,世界上又不是隻有中文一種語言。”
“我愛說什麼語言就說什麼語言關你什麼事?這是我的人生又不是你的,聽不懂就是你的錯了。你憑什麼教我做事?”
竇靖童也是星二代中的典型。父母的戀情和婚變,從來都會把她裹挾其間。
生她的時候,王菲的專輯裡《童》那首歌,就專門是寫給她的。
因為一直處在大眾的凝視下,她早早就擁有與年齡不符的成熟。
陳可辛導演曾評價竇靖童,說她是19歲的年齡卻有著53歲人的思想。
有一天,竇靖童和陳可辛在一間廢棄的舊工廠裡聊天,從音樂談到人生,相差35歲的人,卻沒有半點溝通障礙。
竇靖童說:
“我不想按著社會框架生活,但我又不想做一個憤世嫉俗的人,那麼,只能沿著社會給的這條線,找一條屬於自己的平行線,既能活在社會里面,又能隔開一點點。”
這次的談話給了陳可辛極大的震撼,他能感覺到在竇靖童叛逆的外表下,曾經歷過多少次作為星二代的自我對沖和自我和解,才讓她僅僅19歲,就已經領悟到了屬於“知天命”年紀的圓融。

竇靖童的那段話,其實就是Jasper在演講中所說的,名利與真我,到底該怎樣平衡。
他們一直在非常努力地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這並不容易。
無論身處哪個圈層,其實都有屬於自己的課題。我們的孩子可能在卷學習,在發愁人際交往,在尋找就業出路。
但屬於星二代們的課題,對於他們自己來說同樣十分棘手,那就是,怎樣才能在悠悠之口和睽睽眾目之下,活出一個平和的狀態。
其實孩子們,都不容易。

大大咧咧的應採兒,其實一直都教子有方。
在Jasper演講後,應採兒在社交平臺分享了兒子的演講視頻,並配文:
“成長就是要學著接納並運用你擁有的一切。請讓自己內心善良,身體健康,演講很棒!”

之前在綜藝上,米粒媽就很看好應採兒的教育。她那種愛和立規矩並重的教育方法,真的特別適合養育男孩。
因為男孩大家都知道,是一種容易得寸進尺的生物。如果你只給予愛,他會變得驕縱任性;管得太嚴呢,他又容易有情感上的缺失。
應採兒是公認的高情商,看得出來她在養兒子這件事上情商也是非常夠用。
因為Jasper接受的是港式教育,中文不行。因為學不會,他急得直哭。可是應採兒沒有發飆,而是用共情的方式說自己也在國外長大,二年級才學的中文,也是哭著學會的。
男人終其一生都想要的,無非是那一份“懂”

應採兒這種共情式安利,真的超級管用。
在Jasper犯錯誤的時候,她立規矩也是絕不含糊。
Jasper3歲的時候,她就明確地告訴兒子“客廳是大家的“,即使你把玩具帶到客廳裡玩,也要及時收回到自己房間,否則就會被丟出去。
平時外公疼孫子,總是會按照Jasper的意願去做吃的,應採兒發現後就立刻反對,教訓孩子說:“有什麼就吃什麼,這裡又不是餐廳”。
而面對網暴,眼看著費曼從開朗熱情變得鬱鬱寡歡,吳鎮宇也選擇用自己的方式開解兒子。
發覺費曼的情況之後,他就開始有意識地和兒子開玩笑似的“互懟”,經常會嘻嘻哈哈地插科打諢,藉著“黑”費曼的名義,卻暗自鼓勵他勇敢“回懟”,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看似是在“霸凌”他,但實則在背後給夠了滿滿的關愛和精神上的支撐。
父母的光環太耀眼,以至於星二代們無論做什麼,都會被拿來和父母比較。

就像竇靖童,只要一唱歌,就有人說她的聲線像媽媽,而她早已學會了看淡:
“去又去不掉,乾脆接受就好。”
Jasper在演講的最後說:
“我們曝光在聚光燈下。可能並不總是光鮮亮麗,可能並不總是美好的,但與其讓判斷消極地影響我們,與其逃避,還不如把它作為自我提升和激勵的工具。”
在孩子們建立自我評價體系和座標的過程中,外界的聲音鋪天蓋地,背後的支撐,唯有父母堅定不移的愛。
當他們學會了如何在嘈雜的世界保持內心的平靜,也就進化成了更好的人。
生而為明星後代,他們沒有錯。我們這些從他們出生,就眼看著他們成長的觀眾,理應多一些寬容。
本文系授權釋出,作者米粒媽,美國海歸、暢銷書作者,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科學育兒、親子閱讀、剁手推薦。新書《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火熱上市!5-12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 (ID:MilimaPinDao ),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ID:milima666)。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