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迴歸!網飛頂流爽劇,拍砸了? 2025-04-23 11:51 烏鴉電影 三年前,當這部全球爆火的韓劇,宣佈續訂第二季時… 一些觀眾很不看好:爆劇之後的續集,撲街的居多。 一語成讖,第二季網飛上線後,放眼望去,網上成群結隊地破口大罵… 但烏鴉看完後,卻和大眾的想法有點不一樣… 而且和前作相比,我甚至覺得,它做了一個勇敢的嘗試。 冒著被大家罵“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風險,烏鴉想說點不同的看法: 《魷魚遊戲》(第二季) 光速回顧和介紹兩季的故事內容: 一無所有、到處欠債的中年男人成奇勳,走投無路之際,進入了一個名為“魷魚遊戲”的生存競技賽場,以性命為籌碼,和同場400多人展開遊戲競技,最後獲勝者獨得456億韓元(2億多人民幣)。 最後,成奇勳成為了贏家。但在目睹了無數的殺戮後,親手殺死好友後,他決定要動用這副身家、豁出性命,終止這場毫無人性的遊戲。 第二季的故事,從成奇勳再次進入這場遊戲宣告開始。 在遊戲裡,有著和第一季同樣,因為債務陷入人生絕境的玩家:虛擬幣炒家、投資人等等,負債累累的窮光蛋; 還有一些新身份:軍人、嘻哈歌手、狂熱的邪教分子,也有為了幫助家人還債的老太太、孕婦,還有為了想做變性手術,急需用錢的跨性別者等等。 發現贏得獎金的代價是性命後,一些人叫嚷著離開,一些人認為應該孤注一擲; 幾次投票中,雙方為了各自的立場和利益,不斷博弈、競技、廝殺… 原想解散玩家、終結遊戲的成奇勳發現,正在發生的,不過是一場重新上演的遊戲,他無力拯救任何人… 12月26日,暌違三年的《魷魚遊戲》(第二季)網飛上線,當天下午就刷遍網路。 官方已經放出訊息,《魷魚遊戲》第三季將在6月上線,也是該系列的最終季。 雖然從演員到編導的卡司不變,但相比起第一季7.7分的口碑、評分雙線上不同… 第二季的評價完全相反,開分6.7,一路狂跌至6.4,而且按照網上口碑一面喝倒彩的架勢,繼續跌分是必然的走向。 觀眾毫不留情:等了三年,等來了一坨大的!狗屎運不會來第二次,爆火爆口碑哪有那麼容易複製,建議後人學會見好就收,不然這下場有目共睹。 至此,《魷魚遊戲2》的丟人現眼,顯而易見了。 但在烏鴉看來,大家對這部劇的批評和厭惡的地方,正是我認為它勇敢和閃光的地方。 客觀地說,《魷魚遊戲2》的確存在一些缺點:001號的身份太早曝光,到第二季結束,他的所有行為都在意料之內,沒有給觀眾任何驚喜; 劇情中的遊戲邏輯,基本沿襲了上一季,沒有太多新意; 人物臉譜化,正派和反派都好得光輝、壞得徹底,沒有灰色地帶,像小學生閱讀理解填詞,觀眾幾乎能猜中劇情發展… 但除此以外,烏鴉並不認為,有更多難以忍受的地方… 整理了一下,觀眾對於第二季的不滿,主要有三點: 1. 進入遊戲的時間過長,七集的電視劇,用了兩集半的時間才正式進入; 2. 一堆關係戶,還塞了個吸毒咖; 3. 男主角是可惡的聖父,在人性遊戲里加入英雄敘事,無聊又老土,還涉嫌教育觀眾的登味。 對於第二點,主要是指曾經因為吸毒入獄的韓國歌手、演員,劇中飾演欠債的歌手崔勝鉉。 編劇為了玩梗,還特地為他加了貼合的臺詞,官方吐槽: 劣跡藝人能否再次出鏡的話題,中韓兩國有著不同看法,烏鴉今天不打算討論… 但單就演技而言,崔勝鉉在劇中的表演確實略顯浮誇和拙劣,和其他演員有明顯的區別,作為一個業務能力差的關係戶,的確讓人心生厭惡… 但第一點,關於進入遊戲時間過長的指責… 回看第一季,九集的時間裡,也用了近兩集的時間,才正式開始遊戲; 而第二季前兩集,為了交代男主重新進入遊戲的決心,並且集結外部力量抗衡遊戲集團的劇情,是必要的,比起第一季也最多隻多花了二十分鐘的時間,我認為在接受的範圍之內… 至於第三點的“聖父原罪”,我並不認同… 鏡頭對準的要角色,都是對社會群體的隱喻: 炒幣玩家——精緻的利己主義精英 歌手、欠債100億韓元的惡霸——演員、財產來路不明的生意人 孕婦和老人——老弱婦孺 跨性別者——性少數群體 滿口神明的大嬸——邪教份子 劇集的敘事重點,從第一季的專心玩遊戲,到本季玩家們為了是否離開遊戲,互相展開的陣營對抗; 也在這期間,刻畫了人性的複雜: 當男主首次向大家說明,遊戲是以性命為代價、勸告大家儘早離開時… 所有人的第一反應是:你是不是想獨吞獎金?你有什麼企圖? 聽到獎金金額後,本來想離開的玩家,暗自背叛了原來的隊友,站到了對方的陣營; 為了通關,陷害陌生人,換取自己存活的機會; 拉幫結派,以小團隊和立山頭壯大聲勢; 想冒險以性命換獎金的一方,用暴力恐嚇“搖擺票”,無法爭取的,進行毆打甚至殺戮,直接“抹除”和自己持不同意見的一方; 即使是母子,在遊戲面前,仍然會有遲疑和謊言; 善良的人對弱者施以援手,但卻換來背叛和謀殺; 而在雙方投票反覆橫跳的過程中,編劇並沒有把所有不願離開的玩家,設定成十惡不赦的蠢惡之人。 他們之中,有在現實中受盡凌辱,只希望多拿點錢換個地方生活的跨性別者; 也有因為喪失了生活希望,只剩一條“爛命”換點獎金,見到弱者被欺負時會挺身而出的女孩; 當別人問女孩為什麼要繼續遊戲時,她回答:因為在外面的世界,有比死更可怕的東西在等我。 進入遊戲後知道女友懷孕,炒幣玩家選擇遊戲,是想對女友負責… 想終止遊戲的一方有充足的理由:活命。 而想繼續遊戲的一方,各有各的苦衷和實際困難… 和前作相比,我認為,第二季的故事發展和主題探討,更加深刻: 當公理和正義,和大多數人的利益發生衝突時,大多數人也實在需要透過鋌而走險獲得一點微弱的希望時… 所謂的自由和正確,要以哪一方為準? 牆頭草、中立者、烏合之眾,為了各自的利益和立場,告密、霸凌、隱瞞、孤立、撕扯… 這些醜惡的嘴臉、醜惡的人性,無論是戲劇性和現實性,都各有兼顧。 參賽者對於自願離開這一問題的態度和選擇,不正是公眾遇到涉及自身權利議題時,所做出的真實寫照嗎? 這一季中,劇集對於紅色衣服計程車兵,也就是遊戲規則的執行者,也有了細節的描摹。 來自朝鮮的女士兵,為了尋找失散的女兒,需要在遊戲裡充當狙擊手。 當她看到同樣為了女兒進入遊戲的父親,起了惻隱之心… 當其他狙擊手為了活體器官能賣更高價,故意讓玩家陷入更大的痛苦時,女兵不願同流合汙,特意多補一槍,給註定要死的玩家一個痛快。 但也因此,她遭受了來自其他狙擊手的羞辱和暴力威脅,這份工作的壓力,也開始侵蝕著還存有人性的她… 劇集對社會隱喻的對照和寫實,沒有停留在雙方陣營的廝殺、執行者的工具性… 看到雙方陷入打鬥,遊戲的監控者第一時間不是上前阻止,而是任由其殘殺,好為觀看遊戲的變態上位者,提供更多的觀賞趣味… 用投票激起雙方衝突後,然後隔岸觀火、袖手旁觀、利用同樣處在困局的人,製造互害轉移焦點… 當矛盾發生時,真正的罪魁禍首,是那個全知全能、隨時都在監視並挑起矛頭的監控者,以及荒謬的遊戲規則。 而女兵的動搖,也正說明了一個事實:無論你是當局者,還是旁觀者,只要你處在這個系統和規則之下,就不可能獨善其身、全身而退; 一個變態遊戲鼓吹和衍生的,沒有絕對的贏家,只要出現了反對和質疑的個體,那麼槍頭對準的,下一秒就會是自己… 還有觀眾詬病的男主聖父人設。 實際上,編劇把這個角色塑造得渾身都是缺點:第一季中,懶惰、愚蠢,因為主角光環苟活,還在鉅富的情況下,讓母親錯過了治療時間死去; 第二季中,幾次想救人都失敗,被反派高智商001號按在地上摩擦… 但往往不也是這樣“蠢”的人,最能夠在危急關頭一腔孤勇嗎? 想要終止殘酷遊戲,讓走入絕境的人不被利用,是他作為既得利益者,對上位者的反撲,這樣的理想主義雖然有bug,但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最後一集中,他和001號的對話,則引向了更深的思考:為了拯救更多的人,讓少數人陷入不可避免的犧牲,這樣的結局,難道不也是殘忍的嗎? 這樣的主題和隱喻,如果放在一部電影裡,已經足夠辛辣和深刻,毋庸置疑值得被稱讚。 但我不知道,放在一部商業的、快節奏的電視劇裡,經驗豐富的導演黃東赫有沒有想過風險… 而如今劇集的口碑,或許正是現實和劇情的某種互文。 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似乎只要涉及“人性遊戲”,就不會缺少受眾。 比如被譽為不可超越的《賭博默示錄》,還有四年前的日劇《彌留之國的愛麗絲》… 《賭博默示錄》《彌留之國的愛麗絲》 三年前《魷魚遊戲》的爆火,除了因為節奏快、細節多… 還因為它幾乎把所有的元素集結打包,在視覺和概念上,都偏向“短平快”的“縫合怪”。 因為,大家都喜歡看一個故事中,人性黑暗面的拉扯和角逐,也會在事不關己的屠戮隱喻中,找到或有或無的快感… 這類題材的續集侷限,難度相對較大。 或許也因此,大多數觀眾接受不了,一部人性遊戲裡,出現一個所謂拯救世界的英雄; 這個角色的出現,本身就是對概念的反駁和推倒。 所以有人說:2024年了,怎麼還想著殺人遊戲裡要戰鬥啊。 但我想問:2024年來了,殺人遊戲裡,怎麼還不能戰鬥啊? 在經過了絕望的爭逐和殺戮後,揭開遊戲的那層幕布,走進創立遊戲的機構內部,把槍對準攝像頭,發現更不可觸碰的階層… 這不更是這類題材,除了血腥、黑暗、腎上腺素之外,更深更遠,也更大膽的呈現嗎?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魷魚遊戲2》有了更多的人性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