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類模型的晉級之路:從工業網際網路的成敗看未來AI的落地邏輯

作者:彭昭(智次方創始人、雲和資本聯合創始合夥人)
物聯網智庫 原創
這是我的第368篇專欄文章。
生成式AI正處於寒武紀式爆發後的第一輪進化期。通用大模型在展現驚人能力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成本高昂、應用泛化與商業變現困難等結構性瓶頸。
一條新的產業化路徑正加速浮現:垂類大模型(Vertical AI)成為通用模型的“第二曲線”。
隨著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慧+”行動,從醫療、法律到製造、消費、金融等領域,越來越多企業試圖構建面向特定行業的專屬AI系統。這些系統更加理解領域語言、更貼近業務流程、更容易嵌入既有系統。
但現實遠比願景更加複雜:模型效果高度依賴場景調優,實際應用效果有限;企業資料碎片化嚴重,難以支撐有效訓練;商業模式模糊,客戶難以形成長期繫結。
“大模型之後,到底是做模型、做產品,還是做平臺?”這一問題成為所有垂類AI玩家的戰略困擾。
這一切,似曾相識。
十幾年前,隨著工業網際網路的概念於2012年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提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企業也曾經歷從“連線裝置”到“重構流程”、再到“平臺化生態”構想的熱潮與幻滅。他們面臨的挑戰同樣是:在技術突破之後,如何構建可持續的業務模式與平臺控制力?
今天,垂類模型企業正站在相似的十字路口。不同的是,他們手中握有一個全新的槓桿工具:AI Agent與流程重構能力——不僅僅是自動化任務,而是輔助並重構工作流。
在本文中,我們將共同探索:在產業AI的戰局中,誰能真正突圍?誰能構建長期壁壘?垂類模型的終局,會是一場新的“平臺之戰”嗎?

從“連線物”到“輔助人”:垂類AI與工業網際網路的平臺化之路

垂類模型與工業網際網路,有何相似與不同?
雖然垂類模型與工業網際網路誕生於不同的技術週期,但它們在“從工具走向平臺”的路徑上,呈現出高度相似的結構性挑戰。
我們可以從四個核心維度進行類比分析:
1. 起點相似:都從“工具”切入業務底層
工業網際網路的起點是裝置上雲與邊緣採集,試圖用感測器與平臺打通物理世界的資料盲區。這一過程強調資料採集與系統連線,為後續的資料分析與流程最佳化奠定基礎。
而垂類模型的起點則是大模型能力的遷移,希望利用語義理解與任務實現,從認知層“輔助人類工作”。這意味著,垂類模型不僅要理解業務資料,還要深度理解業務流程與專業知識,進而實現對工作流的自動化與重構。
雖然兩者的切入點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從底層“重塑感知與認知能力”,進而嵌入業務流程,實現數字化轉型。工業網際網路側重於打通資料孤島,構建統一的數字化底座;而垂類模型則更進一步,試圖在統一的認知基礎上,實現端到端的流程自動化。
2. 技術路徑不同:AI Agent是垂類模型的“槓桿武器”
工業網際網路的核心挑戰在於資料異構與系統整合,強調流程建模與IT/OT融合。由於工業領域的資料種類繁多、格式各異,且分散在不同的系統與裝置中,因此需要透過資料整合與流程建模,將它們統一到一個平臺中進行管理和分析。這往往需要複雜的系統對接與資料清洗工作,是一個漫長而艱鉅的過程。
而垂類模型的關鍵在於三個方面:一是模型能力適配性,即如何將通用大模型的能力遷移到特定行業,融入行業知識和語言習慣;二是Agent的任務規劃與上下文保持能力,即如何讓AI Agent理解任務的環境與場景,合理拆解任務並持續跟蹤執行狀態;三是流程級任務自動化能力,即AI Agent需要能夠自動執行一系列複雜任務,實現端到端的流程自動化。
因此,與工業網際網路強調“打通系統”不同,垂類模型更強調“輔助流程”。它不僅要實現資料的互聯互通,還要透過AI Agent實現業務流程的自動化與智慧化,從而更為徹底的釋放資料價值。
3. 商業模式演化:從平臺即服務(PaaS)到業務成果即服務(BOaaS)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主要以PaaS(平臺即服務)和SaaS(軟體即服務)的模式交付。但在實踐中,由於工業領域的複雜性和定製化需求,很多平臺最終不得不轉向“專案定製”模式,為每個客戶單獨開發和部署系統,這導致平臺難以實現規模化發展。
而垂類模型從一開始就具備“API化”的基因。透過大模型與Agent的結合,它可以將複雜的任務流程封裝為簡單的API介面,使用者只需透過API呼叫,即可獲得端到端的流程自動化服務,而無需關心底層的技術細節。
更重要的是,垂類模型可以直接面向任務結果的交付,催生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業務成果即服務(Business Outcome-as-a-Service)。BOaaS模式提供的是任務結果,AI Agent全程輔助任務執行過程,使用者只需要向Agent下達指令,然後等待結果交付。
舉個例子,傳統的進銷存SaaS軟體,提供了記錄和管理進銷存資料的工具,使用者仍然需要半自動輸入資料、盤點庫存、處理異常等。而如果是一個基於垂類模型的進銷存BOaaS模式,使用者只需要告訴AI Agent需要採購什麼商品,Agent就可以自動完成供應商選擇、價格比對、合同簽訂、訂單跟蹤、入庫登記等一系列工作,最終將採購完成的結果反饋給使用者。
可以說, BOaaS模式代表了一種全新的生產力組織方式。它意味著,AI不再只是輔助人類工作的工具,而是能夠主動承接和執行任務的“數字員工”。當然,這並不意味著AI可以完全取代人類,而是透過人機協作,將人類從重複性、程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創造價值。
4. 成敗關鍵一致:最終都要“掌控流程關鍵點”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成敗,不在於技術多強,而在於能否構建起“平臺飛輪”效應。這意味著,平臺需要聚合足夠多的裝置和資料資源,吸引開發者和獨立軟體開發商(ISV)入駐,形成生態閉環,從而建立起客戶對平臺的信賴關係。
具體來說,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要實現的是“裝置-資料-應用-客戶”的正向迴圈:連線更多的裝置,採集更多的資料;積累的資料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基於平臺開發應用;豐富的應用生態吸引更多的客戶使用平臺;更多的客戶意味著更多的裝置接入和資料積累,從而形成正向迴圈。
垂類大模型企業的成功,同樣取決於能否佔據“流程控制點”,構建“資料-模型-應用”的閉環生態。此外,垂類AI要真正建立起平臺生態,還需要綜合考慮開發者從零到一的成長陪跑、資料安全與隱私、模型迭代與最佳化等因素。
儘管工業網際網路和垂類模型在技術路徑上有所不同,但它們的終局殊途同歸,都是要透過“連線”和“賦能”,打造產業數字化轉型的作業系統和生態平臺。
工業網際網路強調“連線物”,透過裝置上雲和資料整合,構建工業數字化的底座;垂類AI則試圖“輔助人”,利用大模型和Agent實現業務流程的自動化與智慧化。兩者分別代表著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前半程和後半程。
從本質上說,工業網際網路解決的是“數字化”問題,即如何將原本離散、割裂的裝置、資料和系統連線起來,形成統一的數字空間;而垂類模型解決的是“智慧化”問題,即如何在統一的資料基礎上,用AI重構業務流程、最佳化資源配置、創造新的價值。
可以預見,未來的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必將是工業網際網路與垂類模型的深度融合。這樣的平臺不僅要連線海量的裝置和資料,還要用AI為企業和行業持續賦能,構建包括軟硬體基礎設施、技術、運營在內的全棧式解決方案。

垂類模型的4階段進化路徑:從工具到平臺的躍遷軌道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曾經介紹過工業網際網路的3個發展階段:階段1內化,打通企業業務流程的資訊化;階段2外化,延展產品服務的價值鏈階段;階段3外掛,對外賦能發展新的商業模式。
有了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借鑑,垂直模型的進化之路預計將更加快速。
垂直AI的演進,本質上是一個從“解決單一任務”到“輔助整個流程”,再到“承載行業生態平臺”的能力躍遷過程。
透過對產業先行者的實踐路徑進行梳理,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四個典型的發展階段:
階段一:垂直切入,解決剛需痛點
在初始階段,企業需要聚焦於一個高價值、高頻次、資料結構化程度適中的垂類場景,率先突破AI的實用性邊界。這些場景通常具有明確的痛點需求和可衡量的價值回報,如製造業中的缺陷檢測和良率預測等。
在選擇切入場景時,除了考慮商業潛力和AI可行性外,還要重點評估資料的可用性和質量。一個理想的垂類模型場景,應該具備相對完整、標註充分的資料積累。這往往需要企業在特定領域有深厚的行業積澱和數字化基礎。因此,與行業頭部企業合作,或選擇已經實現良好數字化的細分場景切入,往往是明智的選擇。
這一階段的關鍵詞是:痛點明確、商業價值可衡量、資料可獲得、流程可閉環。只有同時滿足這四個條件,垂類模型專案才有可能在起步階段取得突破。
階段二:構建能力飛輪,形成垂類護城河
當垂類AI模型在某個具體任務上實現穩定的、可靠的表現後,它就具備了形成“能力飛輪”的基礎。這個飛輪的運轉邏輯是:首先,隨著模型的不斷最佳化,其準確性、效率等核心效能指標不斷提升,使用者使用體驗越來越好;好的體驗吸引更多客戶接受和使用該AI系統,從而在實際業務中產生更多真實資料;更多的資料反過來又可以用於持續訓練和最佳化模型,從而進一步提升模型效能和使用者體驗,形成正向迴圈。
要驅動這一飛輪,關鍵是構建“模型能力”與“產品體驗”的雙引擎。
在“模型能力”方面,垂類模型企業基於不斷積累的真實業務資料,對模型進行持續的微調和最佳化,針對行業特定任務、知識、語言和規則定製演算法,最終形成高度可靠、效能卓越的行業專屬模型(Domain-Specific Foundation Model)。
在“產品體驗”方面,僅有強大的模型是不夠的,還需要從產品層面,圍繞行業使用者的真實需求和使用習慣,精心設計人機互動、任務流程和系統功能。很多時候使用者的需求有待進一步澄清,Agent的優勢在於它可以跟使用者進行多輪對話互動,理解使用者的真實意圖,將使用者的高層指令轉化為可執行的具體任務,完成端到端成果交付。
階段三:流程重構,邁向業務成果即服務(BOaaS)
當Agent掌握了理解使用者需求、排程演算法模型、協同多方資源、開展端到端任務交付的能力後,垂類AI企業就站上了從“工具”到“平臺”跨越的臺階。
這一階段的核心特徵,是從“提供模型”轉向“交付服務”:企業不再把AI視為單點的功能工具,而是以之為槓桿,撬動行業流程的全面重構,最終實現業務成果即服務(BOaaS)的階躍。
在BOaaS模式下,企業交付給客戶的,不再是一套解決方案,而是一個“端到端的服務承諾”:客戶只需輸入目標和約束,智慧系統就可以自動排程演算法、資料、知識等數字資源,完成整個業務流程,交付客戶所期望的結果。
對客戶而言,他們所購買的不再是一個“死”的軟體系統,而是一種“活”的智慧服務,一種隨需應變、持續最佳化、快速響應的業務能力。這就是BOaaS的本質:業務流程的全棧智慧化,價值交付的服務化與柔性化。
當機器可以自動執行80%的流程性任務時,人的角色就從“流程的執行者”轉變為“流程的設計最佳化者”。
當然,BOaaS絕非一蹴而就,它對產業智慧化的深度和廣度提出了極高要求。單點技術、單點場景的突破還遠遠不夠,必須透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場景擴充套件,打造一張覆蓋業務全流程、全要素的“智慧化地圖”。
階段四:平臺化演化,佔據行業的流程控制點
當越來越多的客戶開始習慣於透過AI Agent完成各項任務,當垂類模型開始掌控行業中最關鍵的業務流程時,垂類模型就迎來了從“應用”到“平臺”的最後一次躍遷。
當然“平臺化”並非所有垂類模型企業的必由之路,許多企業可能會選擇專注於某個細分領域,成為該領域的“小而美”的服務提供商。能否最終完成平臺化轉型,取決於企業的戰略定力、技術實力、行業理解以及生態運作能力。
這條路徑的本質,並不是做一個更強的模型,而是透過Agent能力,逐步重構行業流程,並最終贏得穩固的生態位。

寫在最後

當我們回顧工業網際網路與垂類AI的發展歷程時,一個驚人的相似性浮現出來:它們都是從“連線”開始,到“賦能”升級,最後走向“重構”。
這意味著,產業網際網路的下半場,競爭的制高點已從“連線”轉向“演算法”,從“聚資料”轉向“強認知”。
對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企業而言,只做裝置管理、資料分析已不足以制勝,必須以垂直行業的智慧化場景與核心業務流程為導向,發展面向特定任務的認知智慧,真正參與到業務決策與流程控制中,才能掌握平臺生態的主導權。
而對垂類AI企業而言,深度理解行業know-how、持續打磨場景化方案、提供端到端流程服務將是成功的關鍵。
那麼接下來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樣的企業適合走完這四階段?中間會面臨哪些組織與技術斷點?如何構建護城河?讓我們在下篇文章中繼續探索。
參考資料:
1.How to win at Vertical AI,作者:Sangeet Paul Choudary,來源:Medium
2.Rethinking growth and go-to-market in the age of AI,來源:Platform Revolutio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