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億,「女版喬布斯」宣佈破產

資料丟失引發的“悲劇”。

呂敬之
編輯吾人
來源|融中財經(ID:thecapital)
封面來源Pexels
前幾天,基因檢測行業巨頭23andMe正式向法院提交破產保護申請,這家曾經估值高達60多億美元的基因帝國,如今市值縮水至2400萬美元,股價暴跌超99%。從巔峰到谷底,23andMe的隕落令人唏噓,而其背後所折射出的,是整個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面臨的深層次問題。
202310月,一場持續五個月的網路攻擊撕裂了其安全防線,駭客透過撞庫攻擊盜取了1.4萬個賬戶的完整基因資料,並透過“DNA親屬功能撬開了690萬用戶的隱私大門。這場資料洩露事件不僅引發了使用者恐慌,更暴露了基因檢測行業在資料隱私保護方面的致命漏洞。儘管23andMe試圖透過降價、推出訂閱服務等方式挽留使用者,但低頻消費的特性使得使用者黏性持續下滑,核心業務萎縮。與此同時,其檢測結果缺乏臨床價值,無法對接醫療場景,導致使用者獲取資訊後缺乏後續服務轉化,形成檢測即終點的尷尬局面。
23andMe的困境並非個例。整個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都面臨著類似的挑戰。一方面,基因資料的隱私保護難度極大,一旦洩露,後果不堪設想;另一方面,檢測結果的臨床應用價值有限,難以滿足使用者對健康指導的期望。此外,行業內的企業為了追求資料規模,往往忽視安全投入,導致資料確權模糊,成為潛在的燙手山芋。在資本的追逐下,許多企業沉迷於燒錢換資料的模式,卻忽視了隱私合規的重要性。
23andMe的破產為行業敲響了警鐘。在基因科技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安全與倫理的防護艙遠比估值泡沫更重要。只有在資料隱私保護、臨床應用價值和商業模式可持續性之間找到平衡,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才能真正實現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基因帝國”宣佈破產
曾經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網紅獨角獸,宣佈破產。
近日,美國基因檢測行業巨頭23andMe正式向密蘇里州東區破產法院提交破產保護申請。據悉,該公司股價週一盤中暴跌超52%,總市值從2021年底巔峰時期的近60億美元縮水至約2400萬美元。
這個基因帝國的起落,還要從創始人安妮·沃西基說起。
1973年,安妮出生於斯坦福,成長在一個學術氛圍濃厚的家庭,父親是一位知名物理學家。她從小就展現出不服輸的性格,熱愛冰球這項充滿激情與對抗的運動,這與她所處的高知家庭環境密切相關。
1996年,安妮從耶魯大學生物學專業畢業,隨後進入華爾街的一家風投機構,投身醫療投資領域。在那裡,她目睹了醫療股的起伏波動,見識了眾多創新公司的興衰成敗,這些經歷為她日後創業奠定了基礎,讓她萌生了親自下場創業的念頭。
2003年,人類基因組首次破譯,這一事件被視為生命科學領域的登月計劃DNA一時間成為千禧年的熱門詞彙。安妮敏銳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商機,於2006年創立了23andMe,公司名字寓意著人類的23對染色體。
23andMe的業務模式十分新穎,使用者只需提供一管唾液樣本並寄送給公司,就能獲得一份詳細的DNA報告,內容涵蓋祖先來源、患某些疾病(如中年禿頂、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等資訊。在當時,基因檢測還屬於實驗室裡的高科技,而23andMe卻將其帶入了大眾視野,甚至成為聚會上的熱門談資。
作為首家直接面向消費者的DNA檢測公司,23andMe迅速在矽谷嶄露頭角,備受矚目。2007年,公司成功獲得了谷歌、恩頤投資、基因泰克等知名機構參與的A輪融資,創始人也被稱為女版喬布斯
在創業初期,安妮憑藉其獨特的眼光和營銷手段,迅速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她頻繁出現在紐約時裝週、達拉斯經濟論壇等各類高階場合,舉辦口水派對,邀請眾多名人參與,收集他們的唾液樣本。超模娜奧米·坎貝爾、傳媒大亨默多克及其當時的妻子鄧文迪等都是這些活動的座上賓。2008年,23andMe的產品更是被《時代》雜誌評為年度發明,進一步鞏固了其在行業內的地位。
此後,23andMe在融資方面一路高歌猛進。2009年,公司完成了2780萬美元的B輪融資。2011年,C輪融資金額高達3100萬美元,投資方包括強生、MPM資本、谷歌、恩頤投資等。2012年,公司在D輪融資中籌集了5790萬美元。隨著融資的完成,23andMeDNA測試價格也從最初的999美元大幅降低至99美元,使得更多普通消費者能夠負擔得起這項服務。
2015年,23andMe迎來了第一次高光時刻,成功完成了1.15億美元的E輪融資,投資方陣容豪華,包括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裝置生產商因美納、藥明康德、富達投資等。此時的公司也正式邁入獨角獸行列。
2017年,阿爾蒂梅特資本、瓦倫堡基金會、卡斯丁資本等知名機構紛紛入場,公司完成了2.5億美元的F輪融資。2018年,23andMe又獲得了醫藥巨頭葛蘭素史克3億美元的戰略投資。到了2021年,23andMe透過與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的併購成功上市,市值一度飆升至60億美元,股價最高衝至300美元。
在巔峰時期,23andMe的使用者數量接近1500萬,其影響力之大,甚至有傳聞稱英國皇室成員也偷偷進行了DNA檢測。
一個駭客惹的禍
就在23andMe風靡矽谷,大家見面都在問你是否做了基因檢測,這項基因檢測甚至成為了矽谷精英的社交貨幣的時候,一個完全是意料之外的黑天鵝正在飛過這家網紅獨角獸的上空。
時間回到202310月,一場持續五個月的網路攻擊悄然撕裂了基因檢測巨頭23andMe的安全防線。
駭客透過撞庫攻擊攻入系統,利用使用者在其他平臺重複使用的舊密碼,先後盜取了1.4萬個賬戶的完整基因資料。但這場災難真正的恐怖之處在於,由於23andMe“DNA親屬功能預設允許使用者共享家族譜系,駭客透過這1.4萬條資料入口,如同多米諾骨牌般撬開了690萬用戶的隱私大門。
被盜資料堪稱生命密碼的全息圖——從使用者姓名、出生年份、居住地址,到祖源分析報告中隱藏的猶太裔或華裔血統標籤(約30萬華人及百萬猶太使用者資料被特別標註),甚至包含預測親屬關係的DNA百分比。在暗網黑市,這些資訊被明碼標價:普通使用者資料1美元/條,而扎克伯格、馬斯克等名人的完整基因檔案開價高達10萬美元。最具諷刺意味的是,駭客透過分析馬斯克的父系基因型別O2b1-F1150,竟推斷其祖先可能源自中國東南沿海,這種本應屬於實驗室的學術推論,卻因資料洩露淪為網際網路狂歡的素材。
23andMe的危機應對也堪稱災難現場。公司一直到202312月才向公眾披露事件,此時暗網資料交易已猖獗兩個月。面對洶湧輿情,CEO安妮·沃西基竟將責任推卸給使用者,聲稱密碼強度不足導致漏洞,這種傲慢態度直接引發加州、紐約等多地集體訴訟。
20249月,公司被迫以3000萬美元達成和解,但每位受害者最高僅獲賠1萬美元,而基因資料洩露的終身風險根本無法用金錢衡量。
這場資料災難的影響遠不止於數字層面。2024年第四季度,23andMe新增使用者暴跌45%,核心客戶流失率激增30%。曾經估值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39億元)的矽谷明星企業,股價在20253月跌至0.78美元,市值縮水超99%,最終走向破產重組。
更深遠的是,事件暴露了基因隱私保護的致命漏洞——690萬人的生命密碼被打包拍賣,製藥公司、保險公司甚至AI企業都可能成為這些資料的買家,而美國HIPAA法案竟無法監管消費級基因資料。
如今回過頭來看,這場浩劫早已埋下伏筆。23andMe為追求資料規模,將檢測價格從999美元降至99美元,使用者量暴增卻忽視安全投入;為討好資本故事,強推“DNA親屬功能構建社交網路,反而成為駭客擴張攻擊面的跳板。
當生物特徵資料成為新時代的石油,這場危機給所有資料驅動型企業敲響喪鐘——有些潘多拉魔盒,一旦開啟就再也無法合上。
一次性消費,撐不起敘事
從網紅獨角獸跌落神壇,這件事也不能都讓駭客背鍋,23andMe自身的商業模式也滿足不了最開始的敘事。
2021年上市以來,23andMe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累計虧損金額已經達到了23億美元。其財務惡化的核心原因涉及商業模式缺陷、資料變現失敗、研發投入失控及信任崩塌等多重因素。
截至20241231日,公司累計虧損達23億美元,僅2024財年前三季度的淨虧損就達4.58億美元,同比擴大85%。儘管2025財年前三季度虧損收窄至1.82億美元,同比減少60.35%,但收入仍同比下滑6.98%,顯示其核心業務持續萎縮。
23andMe的商業模式有兩個核心的問題:
其一,低頻消費與使用者流失:基因檢測屬於一次性消費,使用者復購率趨近於零。儘管23andMe推出119美元/年的訂閱服務,但僅吸引64萬用戶,佔比總使用者不到5%。到2024年,消費者服務收入同比下降8%,反映使用者粘性持續下滑;
其二,醫療價值缺失:檢測結果無法對接臨床場景,例如僅覆蓋部分疾病基因點位,被醫生視為娛樂性報告。使用者獲取資訊後缺乏後續服務轉化,形成檢測即終點的尷尬局面。除此之外,公司與葛蘭素史克(GSK)合作的50個藥物專案無一上市,自研的靶向CD200R1ULBP6藥物因資金斷裂終止臨床,研發部門最終解散;消費級基因晶片僅覆蓋0.02%的基因組,資料精度不足;80%使用者雖同意資料用於研究,但實際應用中面臨知情權爭議和技術可靠性質疑。
開源不利的情況下,公司節流方面也做得不太好。為維持增長,營銷費用佔比從2019年的25%飆升至48%,但使用者增速反而下滑。例如,2023年通過後臺偷偷開啟使用者自動續費功能,引發130多起投訴,此外與GSK合作的腫瘤藥物研發耗資超4億美元,但臨床試驗因資金斷裂中止,直接導致2024年研發部門裁員25%
這場崩塌暴露了消費基因檢測行業的先天殘疾:祖源分析只是獵奇玩具,疾病風險預測因SNP晶片僅覆蓋0.02%基因組而缺乏臨床價值。當競爭對手Ancestry透過家譜訂閱服務年入數億美元時,23andMe卻沉迷於燒錢換資料的資本遊戲。更諷刺的是,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資本、精力建立的基因資料庫。最終因資料確權模糊成為收購案中的燙手山芋”——製藥巨頭垂涎於1500萬人的遺傳密碼,但加州司法部長的緊急警告揭示著更大危機:這些包含種族特徵、疾病傾向的生命密碼一旦流入黑市,可能催生基因歧視、精準詐騙甚至生物武器,而美國HIPAA法案的監管空白,讓這場資料倫理危機註定沒有贏家。
23andMe的隕落為科技泡沫時代寫下血色註腳:當資本迷信資料資產的故事,當創業者將隱私合規視為成本而非底線,再耀眼的獨角獸也終將跌落神壇。如今,那些曾被裝進試劑盒的唾液,正化作刺向商業文明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基因科技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安全與倫理的防護艙遠比估值泡沫更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