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斯導讀
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中央銀行(Sveriges Riksbank)於1968年設立。自1982年George J. Stigler教授獲獎以來,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已先後有十位教授得此殊榮。目前,有四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布斯商學院任教。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將於10月14日(週一)公佈,藉此機會,讓我們一同回顧這四位傑出教授的非凡成就。

01
2022 Winner

現代銀行理論的開創者
芝加哥大學是少數幾個能讓資深教授仍然保持年輕時研究效率的地方之一,因為我們總是支援著彼此。
——Douglas W. Diamond
金融機構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銀行倒閉會帶來什麼後果?我們應該如何有效避免這類危機?Douglas W. Diamond教授在自己的研究中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闡釋,為現代銀行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改變了人們對銀行業務的看法。憑藉在銀行和金融危機方面的開創性研究,Diamond教授於2022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早年,Diamond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分子生物學家。但在布朗大學就讀期間,他卻發現自己更喜歡經濟學,Milton Friedman和Anna Schartz的著作《美國貨幣史》讓他對大蕭條時期銀行持續倒閉的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耶魯大學完成研究生學業後,Diamond繼續投身於銀行體系結構及其重要性的研究,特別關注20世紀30年代美國銀行倒閉潮是如何令一場輕微的經濟衰退演變為嚴重的大蕭條。他認識到,Friedman和Schartz對銀行倒閉所造成損失的描述似乎並不全面。
以此為出發點,Diamond與同是著名經濟學家Stephen Ross學生的Philip H. Dybvig一道開展了一個研究專案,旨在瞭解銀行體系的不穩定性。1983年,他們在《政治經濟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開創性論文《銀行擠兌、存款保險和流動性》,提出了擁有巨大影響力的Diamond-Dybvig模型,解釋了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核心作用。這一模型幫助理解銀行擠兌的機制,以及銀行為何會需要外部支援或政府幹預來維持穩定。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一經濟模型成功幫助決策者將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降至最低。諾貝爾獎獲得者Paul Krugman在專欄文章中寫道:“Diamon-Dybvig模型對經濟分析和經濟政策有著非常廣泛的影響,決策者十分重視這些影響,從而幫助世界避免了大蕭條的再次發生。”
1984年,Diamond在《經濟研究評論》上發表了名為《金融中介和代理監督》的博士論文。該論文闡釋了銀行為何需要高槓杆結構、為何必須具備大規模大且多元化業務,是首篇深入探討銀行所採用的這一重要結構的論著。

Diamond的工作不僅推動了經濟學理論的前沿發展,也為全球金融體系的實踐和監管提供了依據。瑞典皇家科學院於2022年授予Diamond和Dybvig諾貝爾經濟學獎時講道,他們的研究成果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了銀行在經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期間。
1975
畢業於布朗大學,取得經濟學學士學位
1979
加入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任教
1980
取得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1983
在《政治經濟學雜誌》上發表論文,提出Diamond-Dybvig模型
1984
在《經濟研究評論》上發表博士論文《金融中介和代理監督》
2012
榮獲摩根士丹利-美國金融協會卓越金融獎
2016
榮獲CME集團-MSRI創新定量應用獎
2018
榮獲Onassis金融獎
2022
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滑動檢視Douglas W. Diamond的個人成就

02
2017 Winner

經濟學中的人性維度
我的座右銘是:如果你想讓人們做某件事,就要讓它變得簡單,消除一切障礙。
——Richard H. Thaler
作為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Thaler的研究成果在推動行為經濟學領域發展、影響公共政策以及改善全球人民生活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填補了心理學和經濟學之間的空白。有趣的是,他還曾在講述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的熱門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t)中以本人形象客串出演。

在就讀經濟學研究生時,Thaler不僅喜歡研究經濟理論,還喜歡收集與理論相悖的現實情景。經濟學的傳統理論通常假設人們在做出決策時會理性地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然而實際上,人們的行為常常表現出非理性的一面。這些觀察促使Thaler在如今被稱為行為經濟學的領域中開創了嶄新的學術成果。
受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的影響,Thaler運用心理學的見解來研究普通人如何作出經濟決策。他的突破性研究涵蓋了自我控制(self-control)、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以及消費者對公平性的關注如何影響商業行為等多個方面。
Thaler與法學教授Cass R. Sunstein合著了在全球範圍內暢銷的鉅作《助推理論》(Nudge),在書中探討了企業如何利用心理學,透過商業行為來引導人們作出更好的選擇,同時也分析了那些令人們更難作出明智選擇的“阻推”行為。

如今,世界各國和企業都在運用Thaler提出的理論來促進儲蓄增長、改善生活。據2014年的一項研究統計,全球已有51個國家設立了國家級的政策專案,以應用行為科學的理念,其中就包括Thaler提出的概念。英國的Nudge Unit就透過採用Thaler的理論,將領取養老金的工人數量提高了20個百分點,並使將慈善機構納入遺囑的人數增加了兩倍,並在一年內追繳了2.1億英鎊的未繳稅款。此外,Thaler的「Save More Tomorrow」(簡稱SMarT)專案還影響了美國於2006年頒佈的《養老金保護法案》,該法案鼓勵公司自動為員工辦理退休儲蓄計劃。據Thaler估算,到2013年,這一助推舉措已使美國的年儲蓄額增加了76億美元。
諾貝爾委員會主席Per Strömberg在頒獎儀式上表示:“Thaler的研究成果對現實世界的政策制定產生了重大影響。他致力於推動人們的儲蓄理念,幫助全世界普通人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退休財富。”
1967
取得凱斯西儲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
1974
取得羅切斯特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1995
進入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任教
2008
與Cass R. Sunstein合著出版《助推理論》,該書成為全球暢銷書籍
2015
客串大熱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t),出演本人
2015
出版《“錯誤”的行為:行為經濟學的形成》一書
2017
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8
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滑動檢視Richard H. Thaler的個人成就

03
2013 Winner

現代金融之父
如果主動型基金經理取得了成功,那必然來自於其他主動型基金經理的損失。在未考慮成本的情況下,所有經理的收益總和必定為零,但在實際扣除成本後,整體收益將是一個顯著的負值。
——Eugene F. Fama
Eugene F. Fama教授的職業生涯已跨越近60年時間,在全球頂級經濟學期刊上發表了超過100篇文章,並撰寫了兩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已成為經濟學界被引用最多的研究者之一。他憑藉具有革新意義的研究工作獲得了數十個獎項,其中就包括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Fama曾在塔夫茨大學攻讀羅曼語專業,當時他選修了一門經濟學課程,這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在塔夫茨大學教授的鼓勵下,Fama於1960年進入芝加哥大學深造。除了曾在比利時做過兩年教育工作外,他一直在芝加哥大學從事研究和教學,對Fama-Miller金融研究中心和證券價格研究中心的創立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Fama進入芝加哥大學的時間非常巧妙,在同一時期,Merton H. Miller、Harry Roberts和 Lester Telser等世界頂級的金融和經濟學者都在此任教。作為一名年輕學者,Fama有豐富的機會與真正的知識巨人討論研究思想,並獲取到他們的寶貴建議。
Miller教授對Fama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定期為Fama的早期研究提供反饋,其中一項還為Fama後於1970年發表的經典論文《有效資本市場:理論與實證研究回顧》奠定了基礎。在這篇發表於《金融雜誌》的論文中,Fama確定了市場在資訊方面的有效性(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該論文徹底顛覆了金融經濟學領域,為未來的金融經濟學家提供了全新的實證研究框架,激發許多人去驗證Fama提出的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1972年,這對師生還合著了《金融理論》一書。

1993年,Fama與Kenneth R. French合作提出了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挑戰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有效性。CAPM認為股票回報率只能透過其Beta係數來解釋,而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則指出還應該考慮另外兩個因素:規模風險和價值風險。2015年,兩位學者還在《金融經濟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概述了他們最新的五因子資產定價模型。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Fama的學術成果“不僅對後續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還改變了市場實踐。全球股票市場上所謂的指數基金的出現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1960
畢業於塔夫茨大學,獲得羅曼語系語言學士學位
1963
取得MBA學位,並進入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
1964
取得布斯商學院博士學位
1970
發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論文《有效資本市場:理論與實證研究回顧》
1972
與諾貝爾獎得主Merton H. Miller合著出版《金融理論》一書
1976
出版《金融學基礎:投資組合決策與證券價格》一書
1989
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2001
當選為美國金融協會首位會員
2005
成為德意志銀行金融經濟學獎首位獲獎者
2007
成為摩根士丹利-美國金融協會卓越金融獎首位獲獎者
2009
榮獲Onassis金融獎(首位獲得者)
2013
與布斯商學院Lars Peter Hansen教授和耶魯大學Robert J. Shiller教授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滑動檢視Eugene F. Fama的個人成就

04
2013 Winner

擁抱不確定性
“從更廣泛的角度思考不確定性,有助於我們以更理性的方式思考經濟政策設計,並使公眾能夠接受經濟學這樣的學科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的事實。”
——Lars Peter Hansen
Lars Peter Hansen教授是芝加哥大學Beck Friedman經濟學院宏觀金融研究專案主任。他致力於透過實證分析推動對資產價格的理解,並因此在2013年與Eugene F. Fama教授和耶魯大學的Robert J. Shiller教授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Hansen的學術興趣始於猶他州立大學本科期間,在教授的影響下,他將政治學、數學和經濟學結合在一起。隨後,他在明尼蘇達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並輔修了分析學、機率論和統計學等數學課程。作為一名研究人員,他利用自身數學和統計學的教育背景來加深人們對宏觀經濟的理解。他為探索宏觀經濟指標與金融市場資產之間相互聯絡的統計方法做出了貢獻,而這些方法如今在金融經濟學實證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Hansen開發的廣義矩估計法(GMM)是一種計量經濟學工具,允許在不指定全部細節的情況下分析複雜模型,從而徹底革新了該領域實證研究的方法。此外,他在《氣候變化引發的不確定性定價》一文中運用資產定價理論,探討了氣候和氣體排放對經濟的影響以及社會決策中的不確定性。他的研究在現代資產定價領域及金融市場建模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並改進了風險和不確定性測量的模型,對宏觀經濟和金融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
近期,Hansen專注於不確定性及其與宏觀經濟長期風險的關係。他所在團隊設計了一套方法,用於在難以量化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對經濟決策進行建模。他說:“不確定性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避免且無處不在,但在許多經濟分析和政策討論中,它卻被放在了次要位置。我們應該將不確定性置於我們思考的核心。”
1974
畢業於猶他州立大學,取得數學和政治學學士學位
1978
取得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1981
進入芝加哥大學任教
1982-84
獲斯隆基金會研究獎金
1993
成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1999
成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2007-08
擔任計量經濟學和會長
2001
被任命為Milton Friedman研究所(現Becker Friedman經濟研究所)首任所長
2010
榮獲BBVA基金會經濟、金融和管理知識前沿獎
2007
與布斯商學院Eugen F. Fama教授和耶魯大學Robert J. Shiller教授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6
榮獲美國西北大學Erwin Plein Nemmers經濟學獎
2017
進入布斯商學院任教,同時擔任芝加哥大學Kenneth C. Griffin經濟學系教職

滑動檢視Lars Peter Hansen的個人成就

歡迎加入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
與頂尖經濟學者深入對話
開啟商業學術的探索之旅
點選【閱讀原文】
瞭解布斯商學院往屆諾貝爾獎得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