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一本新出版的書幾乎都會得到數量不等的名家推薦。近日,知名出版商西蒙與舒斯特公司率先表態拒絕這一傳統,將不再“為新書新增任何宣傳文案簡介”。此舉引發出版界熱議,或將預示一場徹底變革的到來。


近日,大型出版商西蒙與舒斯特公司(Simon & Schuster)率先向這一傳統發起挑戰。該公司執行編輯肖恩·曼寧(Sean Manning)在《出版人週刊》發文稱,從2025年開始,該公司將不再要求作者為其書籍新增宣傳文案或名家書評推薦語。
曼寧認為,“創作一本好書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而試圖獲得書評對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種時間的浪費”。不論是作者本人還是被徵求書評推薦的同行,本可以將這部分時間用於閱讀他們真正想讀的、對他們的寫作有益的書,而不是出於對編輯、對同行、對朋友或前同事的尊重而不得不讀的書。“更糟糕的是,這種利益交換創造了一個排外的、不講求‘唯才是舉’的創作生態,這種生態系統往往更看重人脈,而不是才華本身。”曼寧在文中寫道。
曼寧還指出,該傳統並不是從出版業誕生之初就存在。在圖書出版歷史上,包括《第二十二條軍規》《約翰·亞當斯》等作品在內,許多銷量大、獲獎多、備受推崇的作品在首次印刷時都沒有使用相關簡介推薦文案。
在《百萬》雜誌一篇文章中,作者探討了圖書宣傳文案的演變。作者透過考證發現,在作品中加入第三方讚美的做法最早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著名人文主義者托馬斯·莫爾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試圖找到一兩句褒義語錄的作家。1516年,也就是他出版《烏托邦》的那一年,莫爾寫信給哲學家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請求他“儘可能地引用幾位知識分子和傑出政治家的最高推薦來為這本書增光添彩”。這種做法到了18和19世紀才變得十分普遍。雖然許多推薦可能是真實的,但人們很早就懷疑這些推薦更多是空洞或誇張的溢美。
在其他相關行業中,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常見。“一位電影製片人的宣傳短文,出現在另一位電影製片人的電影海報上的機率有多大?一位音樂家的宣傳短文,出現在另一位音樂家的專輯封面上的機率呢?”曼寧稱,圖書行業對宣傳文案的堅持已經對行業整體的最終目標產生了極大損害。
該倡議在出版界引發持續討論,或將開啟一場全新的變革。屆時,新作家不必經歷通常令人羞辱的尋求支援的過程;成功的作家不會因為請求推薦而身心俱疲,這可能會為其他形式的相互支援留出空間。正如曼寧所指出的,減少對宣傳的依賴可能會鼓勵圖書推廣的深層創新。
不過,曼寧所在的西蒙與舒斯特公司同樣表示,此舉並不意味著完全拒絕在封面新增推薦語。“如果推薦人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而閱讀這本書,並且被深深打動,以至於忍不住為其寫推薦,我們將非常樂意促成。”

本文為原創內容。作者:申璐;編輯:荷花;校對:趙琳。歡迎轉發至朋友圈。文末含2024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