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湖南人的20年突圍:打破歐美壟斷,帶飛千億國產自動化

者:正解局
來源:正解局ID:zhengjieclub
工業是國家的命脈,在科技與時俱進的今天,現代工業更是“國之重器”。

而在中國的工業自動化領域,有一個名字如雷貫耳,那就是“湖南伢子”朱興明。
他是匯川技術的創始人,憑藉對技術的執著追求和市場的敏銳洞察,他花了20年的時間,帶領匯川技術這家企業,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公司成長為行業的巨頭,市值突破1600億,而他本人,也是連續四年入選福布斯中國最佳CEO榜單。
有人問,這二十年,匯川是怎麼過來的。
這位湖南人只用了兩個字概括:
——突圍。
● 來源:匯川技術20週年演講PPT
技術突圍:從一臺變頻器開始
1993年,研究生專業第一名的朱興明從燕山大學畢業,來到了一家深圳的小型電機廠。
在那個研究生還很稀缺的年代,朱興明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呢?
原因是興趣。
這個湖南伢子從小就對電子、機械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十多年的學習生涯,也讓他心有不甘:
“為什麼先進的機電產品,都是老外搞出來的?”
帶著這個疑問,朱興明選擇了當時中國距離世界最近的城市——深圳,去尋找答案。
在這家電子廠,朱興明近距離接觸到了製造企業中,最先進的電機電控技術。
當時,中國工控市場幾乎被國外品牌所壟斷。
但正是這個被國外企業壟斷的領域,讓他看到了機會,也激發了他的雄心。
機會很快就來了,當時,華為開始佈局電機電控領域,成立了專門的分公司。
看準這個機會,朱興明選擇加入華為投資成立的安聖電氣。
憑藉出色的工作能力,很快就成了高階工程師。
可惜,好景不長,因為電氣專案遲遲不見盈利,華為決定把安聖電氣連機器帶員工都打包賣給美國的艾默生公司。
當時中國變頻器市場95%被ABB、西門子、三菱壟斷,國產裝置因效能差距只能做低端市場,華為很難多線出擊,只能選擇聚焦移動通訊領域。
可這個決定讓朱興明陷入兩難,出國去外企,意味著高薪和穩定。
但他始終心有不甘:難道中國的企業,就造不出好的產品?
兩年後,朱興明從艾默生離職,他聯絡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前華為同事,創立了匯川技術。

當時,一位德國的朋友問朱興明:“你在美國公司當高管年薪高達幾百萬,為什麼還要創業?在歐洲,像你這樣的人還要創業是不可思議的,Incredible!”
朱興明告訴他三句話:
一,中國有土壤。中國一定是繼美國、歐洲、日本後的第四個自動化大市場。因為製造業發達的地方,一定有優秀的自動化公司成長的土壤。
二,中國有需要。中國當時正在經歷從仿造到自主製造躍升的階段,製造業的大發展一定對本土化的優秀零部件廠商有需求,這為我們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空間。
三,資源有保證。我在36歲時選擇創業,憑藉此前積累的資源與經驗,能夠保障我把事情幹好,還能為客戶創造價值。
正是基於這三個假設,朱興明堅定地告訴德國友人,自己想創業,而且一定會成功。
● 來源:匯川技術20週年演講PPT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
這是外界對湖南人DNA的一套總結公式。
其中,“霸得蠻”,不是說橫行霸道、蠻橫無理,而是一種敢闖敢幹的韌勁,盡職盡責的擔當。
創業初期,朱興明就定下了與外企正面競爭的戰略。
和外企競爭,不可能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得先找到一個細分的突破口。
朱興明觀察到,外企產品雖然質量過硬,但成本也很高,尤其是高階產品,很多企業都消費不起。
於是,他決定開發一款通用型電梯電機變頻器,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和安裝難度,解決市場的現實痛點。
努力沒有白費,他們研發的首款產品NICE3000一經推出就大獲成功。
● NICE3000
趕上了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機遇,匯川的電梯產品很快風靡全國。
創業短短四年,匯川技術就實現了5000萬元淨利潤。
但朱興明並沒有滿足,因為當初創業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積極將匯川技術推入資本市場,在2010年登陸深交所,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技術積累。
湘商歸來:不是落地一廠
而是打造一鏈
在資本的加持下,匯川上市之後,很快就開始拓展產品線,開始進軍光伏逆變器、汽車空調、商用車電控、工業電機、感測器等行業。
2016年,匯川重點發力機器人團隊,儘管當時的風口還是房地產,但朱興明已經看到了未來的趨勢:
“未來智慧製造的核心產品不是伺服,而是工業機器人。”
那一年,朱興明做了一個重大布局——全面進入新能源乘用車行業,大規模拓展軌道交通牽引系統、新能源汽車電機、工業視覺以及工業機器人等相關產品。
並在2019年全面佈局工業軟體,進一步在四大支柱業務領域強化軸端和邊緣側的產品佈局,成功打造出雲邊端一體的IOT解決方案平臺。
其開發的汽車專用電機和電控系統獲得了廣泛認可,與小米汽車的合作就是最好的證明——匯川的v6和v6s電機,讓小米汽車實現了“3秒俱樂部”的加速效能。

● v6和v6s電機
及至今天,匯川的產品已經覆蓋了製造業所有門類,是全世界極少數完全擁有“雲邊端”全套數控解決方案的公司,而且是中國唯一一家。
那麼龐大的業務,匯川是怎麼佈局的,人才又從哪裡來?
朱興明的家鄉在岳陽市華容縣,從2015年起,朱興明就在華容一中設立了“朱興明獎學金”,每年拿出20萬元獎勵品學兼優的在讀學生和業績突出的優秀教師,目前已累計獎勵160萬元。
他還和校友劉勝紅、嚴若海、易立斌、劉旭峰等人,發起成立了華容一中教育基金會,目前基金總量已達643萬元。
以他的公司命名的匯川班,高考成績一年勝過一年,現在成為華容一中的品牌、華容教育的品牌。

● 華容一中
“朱總對人才興國、科技強國、產業報國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他非常重視母校的人才培養”!
在家鄉人眼裡,朱興明與其他企業家不同,他的家鄉情結濃厚。
到家鄉辦廠,是他回報家鄉的方式之一,但除了辦廠和資助優秀年輕人,他從不提任何招商政策之外的利益要求。
朱興明從岳陽走出,匯川也在岳陽紮根。
朱興明把匯川技術最為重要的交流伺服電機生產線放在了家鄉。
作為自動化裝置中的核心元件之一,交流伺服電機高精度、快速響應和智慧控制的特點,為中國智慧製造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而匯川技術又是我國市場份額佔比最高的伺服電機企業,力壓松下和三菱。
●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整理
與匯川其他地方工廠不同的是,“岳陽基地”一方面要求實現匯川技術企業擴張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承擔了技術工藝轉型升級的重任。
目前,這條生產線的定子生產工序,自動化率已達70%,轉子生產工序已全面實現自動化——包括AGV自動上下料、部件自動組裝、動平衡自動檢測處理。
其中所用機械手、伺服電機、PLC、觸控式螢幕等核心部件均是由匯川自主研發、整個生產線的設計製造也是匯川技術獨有的自主研發產品。
把先進製造放在周圍配套優勢並不明顯的地方,朱興明算的不是生意賬,而是在投資未來。
朱興明看重岳陽,並不僅僅是因為這裡是他的家鄉,更多的是岳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這座城市坐擁長江經濟帶的戰略要地,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與此同時,岳陽市政府展現出的高效行政效率和優質營商環境。
匯川技術在岳陽投產的工廠規模,令人矚目——佔地238.9畝,建築面積達15.7萬平方米,目前已是國內最大的伺服電機生產基地。

● 岳陽匯川技術專案園區
預計到2028年二期埋線投產後,這裡將晉升為全球最大的伺服電機生產基地,年產能有望達到1100萬臺/套,年產值將突破100億元。
2024年,岳陽的地區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5000億大關,達5127.66億元。
5000億是個什麼概念?
湖南第二,中部地區10強。
作為一個資源並不發達的城市,岳陽更多著眼於招商引資,透過傑出湘商的帶動,在重大專案建設等各方面齊發力,實現“多條腿走路”。

● 湖南省岳陽市城陵磯新港
近5年,岳陽招商引資入園規模企業中,岳陽籍人士或返鄉人士創辦的企業達486家,佔六成以上,全市64%的新增企業投資來自“嶽商迴歸”。
因為匯川技術的落戶,湖南嶽陽的新產業園區產生了強大的磁場效應,目前已吸引23家配套企業隨之落戶岳陽,形成了一個蓬勃發展的高階智慧製造產業叢集。
不僅事實顛覆了“內陸做不好精密製造”的偏見,也為湖南“三高四新”戰略的落實,率先立出了主陣地。
“我不僅僅只為家鄉送來一個專案,而且要為岳陽打造一個產業。”
朱興明的這句話正在變為現實。
湘商精神:從技術破壁到產業報國
儘管匯川的產品已經走向世界,但朱興明卻時刻不忘家鄉。
湖南的文化是湘商的精神原鄉,“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這句話恰好對應著湘商群體產業報國的三重境界。
就拿朱興明來說,匯川的成立,就是基於湘商精神第一重境界:破除外國壟斷的技術覺醒。
朱興明曾說:作為一家制造業企業,一定要密切關注國家的GDP。近三十年,中國的GDP曲線,幾乎每十年出現一個週期。
2003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匯川在那時創立,借勢而上,從那時起,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就成了匯川不懈的追求。

朱興明的一位老友曾語重心長地勸他放棄:“朱總,我覺得你很難成事。你帶領的18個人的創始團隊要走長遠,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朱興明卻回答道:“我雖然是個初出茅廬的創業新手,但我堅信自己能做好三件事:首先,與人為善,這是父母從小教導我的;其次,追求公平,儘管絕對公平難以實現,但我們必須努力追求,因為它是人際關係的基石;最後,領先半步,我將始終成為公司最敬業的人,我敬業的目的是為了比同事領先半步,引領大家的思想。能夠做到這三點,我就不信團隊帶不起來!”
湘商不怕苦,也不怕邪,更不怕前面的千山萬水。
及至今天,匯川已經成了全球範圍內機器製造的領先企業。
● 匯川技術的產品
而在匯川之外,很湖南企業家也是勇闖無人區,比如1970年出生於湖南湘鄉的‌周群飛,她是藍思科技的創始人,從事玻璃製造20餘年,其特種玻璃產品已經成為眾多智慧手機、智慧穿戴、平板電腦的必選項。
‌還有愛爾眼科的創始人陳邦,他在眼科醫療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其眼科疾病診療、手術服務獨樹一幟,目前服務已遍及歐洲、美國、東南亞。
幾十年專心一個行業,要做就做到最好,這也是湘商“耐得煩”的第二重境界——培育生態的戰略耐心。
匯川在湖南家鄉投資,不僅僅是投廠投技術,更是培育人才,培育產業生態。
除了設立子弟獎學金外,朱興明格外注重對產業生態的培育。
2023年7月11日,朱興明從外地出差順道返回家鄉岳陽,來到匯川技術岳陽伺服電機生產基地檢視自動化生產線的除錯進度。

● 朱興明(左一)身著短衣短褲,輕車簡從來到匯川技術岳陽伺服電機生產基地檢視自動化生產線的除錯進度
讓他特別高興的是,華容一中匯川班在2023年高考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績,全校600分以上學生較去年增加了43人,此外,岳陽基地上游產業鏈已經呈現本地化趨勢,本地供應鏈企業已經開始大量供貨。
在視察工廠過程中,朱興明特意詢問現場20多個嵌線女工的生產生活情況,得知她們月平均工資在1.2萬元左右,最高可達到1.4萬元時,也是非常高興。
畢竟這個收入,已經遠遠高於當地的平均收入。
產業轉移不是梯度承接,而是能級躍遷。
人才匯聚、製造升級、成果共享,這就是一個健康的產業生態,也是一個需要耐心培育的過程。
朱興明做到了。
● 來源:匯川技術20週年演講PPT
和別的先進製造企業不同,匯川技術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格外強調文化建設。
朱興明認為:
“人文底座是影響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往往卻容易被忽略,它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世界、人文世界,理工科的人很少去研究這些東西。最近二三十年來,各行各業的企業經歷了許多事件,我對正面和負面事件都去關注去思考,發現問題往往就出在這裡。”
每位企業家光鮮亮麗的背後都是磨難。
匯川剛成立時,朱興明遇到了老東家告狀,把企業的賬號都封了,後來又發起訴訟,逼迫匯川的骨幹出走,企圖釜底抽薪。
但“霸得蠻”的朱興明扛住了壓力,把湖南人不畏困難的精神傳遞到了公司,最終實現了逆勢突圍。

● 匯川技術的機械臂產品
到了2006年,有世界100強想要收購匯川。
但朱興明卻拒絕了名利的誘惑,他懷著不忘創業的初心,努力帶領企業不斷變革求生。
在日常的管理中,朱興明組織了大量的學習、讀書和討論,同時在不同階段樹立新的階段性目標。
在他看來,人文建設才是公司真正的軟實力,也正是這種人文軟實力可以不斷滋養價值創造者,讓後來者持續前進。
在匯川的岳陽基地,朱興明特地設立了匯川技術岳陽數字化工廠,這個工廠不僅是匯川工控博物館的精髓,也是湘商群體的前沿理念的傳播。
在這裡“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與“持續改進”的工業精神並駕齊驅。
而且,恰恰對應了湘商群體產業報國的第三重境界——鑄造文化基因。
● 岳陽匯川工控博物館
朱興明從洞庭走出,匯川技術又紮根湖南,這個故事,是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生動縮影。
站在岳陽基地觀景臺,這位身價160億的湘商,時常會想起1985年那個燥熱的夏夜,他滿懷夢想從湖南去遠方留學,當時自己的家鄉,還沒有什麼先進製造企業。
但現在,從這裡運出的伺服電機正驅動著比亞迪的電池生產線、三一重工的智慧挖掘機、智慧車間裝配機械臂。
產業轉移不是把舊裝置搬到新地方,而是用新技術重寫家鄉的經濟基因。
在這位湘商身上,我們看到了產業報國最生動的註腳——對技術的極致追求,更是對鄉土的深情回饋。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最華人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