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華為,背靠小米,湖南大佬又要收穫百億IPO

在打造了市值1600多億元的工業自動化龍頭匯川技術之後,湖南嶽陽大佬朱興明第二個IPO聯合動力如今也已在路上。只是這一次,因聯合動力要被從匯川技術中“硬”拆出去,而面臨了一些爭議。
文 | 楊十二
編輯 | 朗明
來源 | 財經天下WEEKLY(ID:cjtxweekly)
在2023年底的一場小米汽車技術釋出會上,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介紹了自家汽車的超級電機等技術。但眼尖的網友們發現,小米汽車所謂超級電機並非自研,而是來自於供應商。
針對這一質疑,聯合動力的母公司匯川技術站了出來,表示:“小米超級電機中,V6s是匯川技術與小米聯合研發,但V8s是小米全自研的。”
也就是在這次為小米的闢謠中,聯合動力成功吸引了大眾的目光。如今,聯合動力衝擊創業板上市的程序已更進一步。2025年1月13日,聯合動力IPO稽核狀態更新為“已問詢”。聯合動力此次計劃募資額為48.57億元,是當前創業板在審的最大IPO專案。
招股書顯示,聯合動力本次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70540.53萬股,佔本次發行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25%且不低於10%。以此計算,聯合動力此次IPO估值最低約194.28億元,最高將達到485.7億元。
聯合動力是有著工控界“小華為”之稱的匯川技術旗下子公司,且是匯川技術體系內負責運營新能源汽車電驅系統和電源系統的唯一主體。2023年,其在該領域市佔率已經僅次於比亞迪,超越特斯拉成為中國第二大電控企業。如若在第三方供應商中算,聯合動力市佔率當屬第一。
目前,朱興明實際控制匯川技術19.29%股份,進而透過匯川技術間接控制聯合動力94.51%的股份,為聯合動力實際控制人。
朱興明是如何在打造了市值1600多億元匯川技術後,又踏上新能源汽車風口的?
與理想汽車合作
作為電動汽車的“三大件”,電控、電機、電池,替代了傳統燃油車中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零部件,並且重新定義了汽車的動力系統架構。

▲ 截圖源於聯合動力招股書
在這個賽道里,電池界的“寧王”(寧德時代)早已聲名遠揚,而深耕電控、電機領域的聯合動力,其故事還要從2009年說起。那時新能源產業還處於萌芽階段,大多數人對電動汽車的未來還持觀望態度。朱興明在匯川技術的時候,已經預見了這個行業即將迎來的巨大變革。他果斷提議在匯川技術內部成立一個專門的部門——聯合動力,專注於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開發。
這一決定不僅讓聯合動力成為了匯川技術的重要業務板塊之一,也為後來的成功埋下了伏筆。如今,市面上多款熱銷車型的電控產品,背後都有聯合動力的身影。
比如在新能源領域賺到錢的理想,就是聯合動力最大的客戶,也成功幫助聯合動力敲開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大門。
理想汽車與聯合動力的合作結緣於“新能源之都”——常州。
2021年,聯合動力與理想汽車合資成立了常州匯想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 雙方共同出資研發五合一驅動總成,聯合動力為理想ONE提供雙電控系統和後電橋電控。在這個合作公司中,理想汽車成員公司北京車和家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持股49%,聯合動力持股51%。
隨著理想汽車的熱銷車型不斷推出,聯合動力的業績也隨之騰飛。2021年,理想汽車賣出了9萬多輛新車,進而為聯合動力貢獻了52.58%的營收。直到後續聯合動力開拓了新的客戶,理想帶來的營收佔比在2024上半年下降至33.16%,理想也拿走了雙方合資公司的控股權,聯合動力的持股比例為此下降至約12.66%。
除了理想之外,包括小鵬汽車、小米汽車等造車新勢力也都是聯合動力的客戶。
另外,廣汽、奇瑞、長安、吉利等大廠,在自研電機電控的同時,也選擇與聯合動力合作。2024年上半年,這4大車企給聯合動力帶來的營收佔比為33.11%。國際車企中,沃爾沃、Stellantis集團、大眾、奧迪、保時捷、捷豹路虎等也都是聯合動力的客戶。
除了在電機和電驅系統等方面,聯合動力深度繫結新能源汽車巨頭們,在電控市場上,根據NE時代統計,2023年聯合動力以84.8萬出貨、10.2%市佔率力壓特斯拉、緊追比亞迪,位居國內電控企業第二位,且在第三方供應商中排名第一。
市佔率的傲人戰績,也帶來了不俗的業績表現。

2021年到2023年,聯合動力的總營收從29.03億元增至93.65億元。2024年上半年,其營收為60.55億元。隨著營收增長,聯合動力開始扭虧為盈,2021年和2022年累計虧損了4.3億元,到了2023年,歸母淨利潤達到了1.86億元,實現盈利。2024上半年,其歸母淨利潤規模更是進一步擴大為2.85億元。
業績迎來拐點之後,如今聯合動力踏上了IPO之路。
脫離華為體系後創業
作為車企們的供應商,走到如今IPO的地步,離不開背後創始人朱興明毒辣的眼光。
朱興明,1967年出生於湖南嶽陽,在燕山大學畢業後,出於對電控領域的興趣,從畢業之初就從事了相關領域的工作。
在小公司幹了幾年,朱興明想要在更大的舞臺展示自己的能力,1997年,他加入了華為旗下的深圳市安聖電氣有限公司(簡稱“安聖電氣”)。然而,命運多舛。2000年前後突如其來的網際網路泡沫,導致全球電信裝置行業深受牽連,華為不得不進行業務調整。
華為轉讓和剝離了一些與核心業務不相干的產品線,與電力電子技術相關的安聖電氣成為了“棄子”,還賣出了一個好價錢。2001年10月,美國艾默生集團一次性拿出了7.5億美元,收購了安聖電氣,這成為當時國內市場上最大的一起併購案。從此,朱興明成為了艾默生的員工。
儘管在艾默生的日子不算長,但這段經歷給朱興明帶來了寶貴的國際視野和人脈資源。2003年,朱興明帶著19名前同事共同創立了匯川技術。這些早期的支持者中,許多人後來成為了匯川技術和聯合動力的重要股東和董事會成員,聯合動力的9名董事會成員中,有4位是朱興明的前艾默生同事,3位是華為——艾默生系員工。
朱興明深知,要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保持領先,就必須不斷學習和進步。為了不讓自己的管理和思想落後,他養成了兩個習慣:“見高人、理大事。”每個月,他都會與8位優秀企業家交流,向他們請教行業的最新動態和格局。這也潛在地決定著匯川技術以及聯合動力的發展方向。
匯川技術的創業點,也選擇了華為電氣老產品之一——向量變頻器。向量變頻器是用於電機進行速度調節的裝置,在工業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其應用場景之一就是電梯。
當時,國內的房地產迅速發展,城市化程序加快,建築業如火如荼,電梯需求大幅上升。但囿於國內電梯企業缺乏一體化的自動控制技術,導致成本高昂,而國外的產品適應難度大、定價高,無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匯川技術迅速佔領了這一細分市場,並於2010年成功登陸深交所創業板,一舉成為國產品牌中的佼佼者。
朱興明深知,工業自動化一直處於變化當中,單一產品在未來很難發展。
隨著工業自動化領域的不斷演變,朱興明開始著眼於伺服系統(用來精確跟隨或復現某個過程的反饋控制系統)等工業機器人產品的研發。伺服系統是未來自動化的核心,但初期的研發並不順利,拿出去10個伺服系統現場測試能被退回7個。為此,朱興明跑到歐洲尋求頂級專家的幫助,最終攻克難關,推出了成功的伺服系統產品。透過一系列的戰略併購,匯川技術實現了高速增長,進入了軌道交通等多個新領域。
2016年,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已經相繼成立,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彼時,匯川技術市值已突破300億元,但朱興明沒有滿足現狀,而是大膽跨界進入新能源電控領域。他堅信:“我們現在正站在一個巨大的產業斷層的風口之上。”
然而聯合動力的起步並不容易,並且長期依賴母公司匯川技術的資金支援。即便是在2019年,匯川技術因新能源汽車業務的開拓期虧損和通用自動化業務受宏觀經濟低迷的影響導致利潤下降,朱興明依然堅定地承諾:“只要匯川不被ST,就一定將汽車業務幹到底!”
這份堅持最終換來了回報。從2024年上半年的營收來看,聯合動力的營收幾乎佔據了匯川技術(同期營收為161.83億元)總營收的四成,成為僅次於旗下通用自動化業務(同期營收為75億元)的第二大支柱。更重要的是,聯合動力的營收增速遠超通用自動化、智慧電梯、軌道交通這三大業務。
尋找新增長點
如今,匯川技術成為了工業自動化控制領域的佼佼者。東方財富Choice資料顯示,2023年,匯川技術接待投資機構總數量達到了3099家,成為最受關注的A股明星企業,超過了熱門公司邁瑞醫療、傳音控股等企業。2024年,朱興明、朱瀚玥父女以130億元人民幣財富位列《2024年·胡潤百富榜》第388位。
朱興明將自己人生的下一個15年目標鎖定在了新能源汽車領域,這對他來說無異於一次“二次創業”。他坦言,除了新能源汽車業務外,其他事務已經交由另一位副總分管。未來,匯川技術要迎接的挑戰是成為“新能源汽車之王+智慧製造之王”的“雙王之戰”。
然而,這場戰役並非一帆風順。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當前整個汽車產業鏈正經歷著激烈的內卷,車企之間的競爭波及了上下游企業,聯合動力也不例外。從其招股書中可以看出,自2022年起,儘管電驅系統和電源系統的銷量不斷攀升,但產品的單價卻逐漸下降。電驅系統的單價從5160.72元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3806.52元;電源系統的單價也從3149.47元降至2298.68元。
對於平均單價的走低,公司解釋稱,電驅系統產品平均價格下降主要是因為銷售結構的變化——價格較低的定子元件、轉子元件等電機產品的比例增加,從而拉低了整體平均售價。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毛利率並未因此受到影響,反而從2021年的11.58%提升到了2024年上半年的15.49%。

雖然銷售額和毛利率均增長了,但大量的銷售收入並未立即轉化為現金流入,而是形成了應收賬款,這對公司的現金流管理提出了挑戰。
作為供應商,聯合動力同樣面臨著行業的普遍問題:賬期長。在這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領域,賬期有時會長達四到六個月。2024年上半年,聯合動力的應收賬款賬面價值超過了36億元,佔資產總額近30%,其中理想、小米、奇瑞、廣汽、長安等車企是“欠賬大戶”。
另外,聯合動力還需要面對現金流帶來的壓力。2021年到2023年,這幾年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始終為負,尤其2021年,為負5億元,直到2024年上半年才實現了正向的經營現金流。
為了走出內卷的困境,朱興明的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
目前,聯合動力已經累計獲得了14個電源系統的海外定點專案,並於2024年在歐洲和東南亞市場新增了兩個電驅系統的定點專案。如今,海外研發中心正在建設中,預計今年正式投入執行。
海外市場為聯合動力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增長。從2021年到2023年,聯合動力海外收入的年複合增長率超過了500%,從最初的1458.78萬元暴漲至6.2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從0.50%躍升至6.63%。僅2024年上半年,海外市場就貢獻了3.85億元的收入。
回顧過去,聯合動力曾長期依賴母公司匯川技術的資金支援,並逐漸成長為匯川技術的重要業務板塊之一。如今,它即將踏上獨立上市的道路,雖然這一過程遭到了部分投資者關於“拆骨”上市的質疑。因聯合動力已經成長為匯川技術的重要業績支撐,其獨立上市會影響匯川技術的股價表現。有投資者曾表達過這樣的擔憂:“將具有高增長潛力的業務分拆出去,而留下原有較低價值的部分,無異於讓公司雪上加霜。”
然而匯川技術指出,分拆之後,聯合動力將能夠更加專注於自身的核心業務領域,從而加速其發展和創新的步伐。此舉有望提升聯合動力的投融資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也有助於增強匯川技術的整體盈利能力。
此次聯合動力計劃募資金額主要用於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生產建設專案、研發中心、平臺類研發、數字化系統和營運資金的補充。
而此次IPO如果最終成行,也將有助於聯合動力迎接未來幾年汽車市場中的艱鉅挑戰。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財經天下WEEKLY(ID:cjtxweekl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