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25年的“單身日記”:中年喪偶的女性,可以戀愛腦嗎?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讓人想不到的是,“萬人迷”達西先生都去世了,《BJ單身日記》還不想收尾,在情人節檔期推出了第四部電影《Mad About The Boy》。
幾乎沒有哪部系列電影像《BJ單身日記》那樣,專注於講述一個角色的成長,從主人公32歲一直拍到51歲。《BJ單身日記1》在2001年上映,這部投資僅2500萬美元的小成本製作取得了2.8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大獲成功,催生出三部續集。
熱門電影如同足球賽或者網球四大公開賽,贏了最後一場比賽,並不意味著會贏得下一輪的比賽。第一部電影票房好,續集則未必。《BJ單身日記》卻表現良好,第二部和第三部的票房都超過了2億美元,第四部上映前兩週,全球票房已達6760 萬美元。資料研究機構高爾街分析公司預測,《BJ單身日記4》將成為英國今年票房最好的影片之一,在英國連鎖院線的預售甚至超過像《芭比》這樣的大片。
誰都想不到,傻大姐布里奇特·瓊斯竟然能熬過種種指責和批評,存活到2025年。
文|李孟蘇

名為“單身日記”,
就一定記錄的是談戀愛嗎?

1995年,英國作家海倫·菲爾丁塑造出的大齡單身女性“布里奇特·瓊斯”,引發了Y世代(也稱千禧一代)的強烈反感。他們批評她粗魯、煙不離手、喝酒像頭鯨魚、戀愛腦,在辦公室裡調情,說話做事不過腦子,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漏洞百出,過於關心腰圍和大腿的粗細,執著地計算卡路里,無趣到只喝霞多麗白葡萄酒,連威士忌都不喝,是50年來最令人厭惡又膚淺的文學形象之一。
批評者指出,到了《BJ單身日記4》,編導(菲爾丁仍然是編劇之一)仍然讓她頂著亂糟糟的丸子頭,不上班(她居然還住得起高尚社群的聯排住宅裡),用流行的約會App和小鮮肉談戀愛,患得患失,根本不是一個應該活出自我的知天命之年的女人該有的理智行為,繼續犯著她三十歲的蠢行。

《BJ單身日記》劇照

戀愛,似乎又是這部影片的主題。《單身日記4》中的布里吉特,失去了摯愛的丈夫達西,成為單親媽媽,帶著兩個正在上小學的孩子,日子還是過得雞飛狗跳。電影一開始,BJ去參加朋友聚會,一桌人鼓勵她談戀愛,走出達西去世的陰影。一個男性朋友打趣她,“中年喪偶再尋良人何其艱難,男人就容易多了,你看賓果先生,長得跟車禍現場似的,太太剛死了半年,就被一堆半老徐娘圍得水洩不通。”布里吉特果然開始和小鮮肉約會,而這個男人年齡竟比她小了23歲。
劇中有一場誇張的戲:28歲的小男友跳下水,救起一條小狗,上岸後,他脫掉溼襯衫,露出健美的胸大肌,在羨慕嫉妒的眾人面前,摟住目瞪口呆的布里吉特,與她熱吻。據說這是戲仿了李維斯牛仔褲1992年的泳池廣告,但對懷舊的觀眾看來,不如說是致敬BBC1995年版的6集電視劇《傲慢與偏見》,劇中達西從湖裡出水,白襯衣溼漉漉地貼在身上的畫面,讓彼時岌岌無名的扮演者科林·費爾斯名聲大噪。“達西狂熱”達到巔峰時,科林·費爾斯的海報貼得滿世界都是。那時菲爾丁正在把她報紙專欄整理成小說《BJ單身日記》,她對 BBC 版的電視劇迷戀至極,後來她坦率地承認:“我直接偷了故事情節,再把我的專欄內容套進去。”順理成章地,小說改編成電影時,科林·費爾斯出演了馬克·達西。

但是,這部電影只是用一貫的帶著嘲諷的英式幽默講51歲的熟女高齡為愛發癲、物化年輕男子嗎?影片其實更想講:面對死亡和失去,一個成熟的女人有沒有權利悲傷,現實允許她在悲傷中沉浸多久?
布里吉特深夜拿著登有達西被害的報紙懺悔:我是不是為了個輕浮的小男生忽視了孩子們,我不是個好媽媽。她自責,愛上新人正在毀掉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有達西存在的那一部分。她最後並沒有選擇與小男友繼續愛下去,孩子們的老師斯科特用牛頓定律三向她表達愛意,她也只是用擁抱加以回應。
她逐漸意識到,生活充滿缺憾,失去是人生無法避免的一部分,悲傷雖然證明了她對達西的愛之深,但悲傷不該定義她的生活,生活中痛苦可以與快樂共存,再次對新人敞開心扉並不意味著忘記過去,擁抱新人其實是擁抱新開始的決心,也是對過去的尊重。就像布里吉特回憶起父親臨終前對她說的話,“僅僅活著是不夠的,你必須真正去生活”
《單身日記4》是原著作者、電影編劇菲爾丁最接近自己的篇章。她曾和美國著名電視喜劇作家凱文·柯倫(Kevin Curran)共同生活了9年,生育了一兒一女。柯倫是《大衛·萊特曼深夜脫口秀》的撰稿,擔任過《辛普森一家》的編劇,因為癌症於2016年去世。同年她的一位密友也去世了。
菲爾丁前不久對媒體說:“我們家有一句話:‘別太喪了’。孩子們的父親確實去世了,他曾為《辛普森一家》寫劇本,所以任何笑話都不會太黑暗。這讓我明白,你不必一直沉浸在自怨自艾中。即使遭遇不幸,人依然還是那個自己。有人曾跟我說過一段關於悲傷的比喻——你會陷入一個黑暗的地方,就像踩進泥濘的水坑,但你最終會走出來,而在進入下一個水坑之前,你要學會享受那些空隙中的時光。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水坑之間的間隔會越來越長,你會重新開始生活。”

她和孩子們用幽默面對悲傷,她把這種力量給了布里奇特和她的孩子們。在學校的演出中,布里奇特的兒子比利演唱了父親在學校音樂會上唱給他聽的歌;在達西生日那天,她帶著孩子們放飛氣球,氣球上繫著他們寫給親人的卡片;電影結尾,比利穿上了馴鹿圖案的高領毛衣,那是他父親第一次見到布里奇特時穿的毛衣。這些細節意味著母子三人消化了丈夫、父親去世的事實。
菲爾丁刻意沒有寫明布里吉特與斯科特的關係走向。他們會不會成為戀人,斯科特會不會成為孩子們的爸爸,不重要;菲爾丁認為最重要的是,“幸福的結局,只取決於你選擇在哪裡結束故事。”
欣然接受有缺陷的“反英雄”形象
——布里吉特
喜歡BJ的讀者和觀眾,則認為她真實再現了X世代(1965-1980年之間出生的人群)的生活方式,精準地表現出了當代女性的某種狀態——在“我是獨立女性”的自信和“渴望取悅所有人”的少女心之間搖擺不定。他們熟悉她的名言,比如“給自己寫的備忘錄”“自鳴得意的已婚女人”“單身狗”“男人分為酒鬼、工作狂、恐婚者、已有女友或妻子的人、厭女症患者、妄想狂”。他們和布里吉特互相陪伴,從32歲到51歲,一起變老,年輕時有的缺陷,今天仍然沒改。
片中布里吉特的兩個孩子一個10歲,一個8歲,現實生活中的五十多歲中年人,孩子多數是1997-2012年之間出生的Z世代。誰也想不到,布里吉特·瓊斯,這個和他們媽媽年齡相當的女士,居然成了Z世代年輕人的知己,讓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算算看,菲爾丁在報上寫“單身日記專欄”是1995年,比任何一個Z世代出生的年份都早;片中演布里吉特小男友的演員利奧·伍德爾出生於 1996 年,那一年,小說《BJ單身日記1》出版;2001年《BJ單身日記1》電影上映時,Z世代還咿呀學語,他們怎麼可能對LOST的生活困境感同身受?
在英國,布里奇特·瓊斯還有一個名字,LOST,意思是“住在倫敦(London),自己養活自己(Own),單身(Single),三十多歲(Thirtysomething)的女性”。在小說、電影流行的近三十年裡,LOST已不限於女性,更有人把它理解為“迷失方向的人”。
去年十月的切爾滕納姆文學節上,菲爾丁注意到了年輕人群體中的“布里奇特復興”。來和她交流的讀者絕大多數是Z世代年輕人,其中尤以女孩為多。菲爾丁的女兒18歲,她發現女兒和她的朋友們與布里奇特有相似之處,她們脆弱,有時在浴室哭泣,然後把情感狀態釋出到TikTok上,和布里吉特寫日記性質一樣。同時她們在TikTok上看到被濾鏡處理過的人,看到那些她們應該是的,卻不可實現的樣子,產生了強烈的負罪感。
菲爾丁說:“她們是21世紀第一代經歷了世界崩塌(疫情、戰爭)的年輕人,所以這部電影在當下顯得格外契合,因為它探討的是——當事情出錯時,你該怎麼辦?布里奇特讓人們,特別是女性,意識到,沒什麼不對,只要能活得還算不錯。沒關係,只要做自己,勉強應付這個複雜、過度堆砌的世界……你不需要成為社交媒體上美化過的照片。當你剝開表象後,沒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

布里奇特的故事其實講的是現實與期待之間的落差。不久前,參演影片的休·格蘭特接受雜誌採訪時,形容布里奇特·瓊斯是“Ins文化的解藥”。“Ins不斷告訴人們,尤其是對女性說,‘你的生活還不夠好’。它讓你覺得自己不如這個女人,不如那個女人,從而讓你充滿不安。而海倫創造布里奇特的意義,正是去慶祝那些‘失敗’,並讓它變得幽默而充滿歡樂。”
在今天被TikTok和Ins美顏濾鏡主導的文化中,年輕人之所以能與布里奇特產生共鳴,是因為他們覺得她令人安心。Z世代欣然接受被Y世代封殺的有缺陷的“反英雄”形象——布里吉特,其實是欣然接受了她那隨遇而安、我行我素的生活態度。
電影上映後,在音樂流平臺Spotify上,一份名為“疲憊不堪的英國女人”(frazzled English woman),以布里奇特·瓊斯為靈感的歌單,已被儲存超過2萬次。這份歌單延續的是TikTok上流行的一個標籤“疲憊英國女性美學”(frazzled Englishwoman aesthetic),女孩們用凌亂的頭髮、不是大一號就是小一號的針織衫、有意無意的撞色搭配、破舊的Mulberry包、傷痕累累的鞋子,去對抗“乾淨女孩風”,視為一種反叛,似乎如此便體現出了直面這個混亂世界的勇氣。在今天的英國城市街頭,隨時隨處可見這種瘋瘋癲癲的凌亂風裝扮,布里奇特·瓊斯化身“邊角磨損系”英國女孩風格的守護神。
在社交媒體上,年輕人在低調地反抗。他們不再精心雕琢文案,不再P掉臉上的痘痘,不發精心挑選、修飾的單張圖片,而是發“照片大雜燴”(photo dumps)——就是隨機挑選手機裡的照片拼貼起來,隨意發到社交媒體上,選出的圖片可能是讓人沒有食慾的午餐、一幅街頭塗鴉,或者一雙磨損的運動鞋踩在灰濛濛的路面上,彼此沒有聯絡。布里奇特·瓊斯的社交平臺上應該也是這樣不需要偽裝的大雜燴。
受她的啟發,年輕人開始寫日記,雖然基本上只寫要點來記錄生活。談戀愛也逐漸迴歸“布里奇特式”方式。Z世代從2012年就開始用交友軟體Tinder,早就厭倦了無休止的左滑右滑,不想再看到不請自來的裸照;能夠在現實生活中邂逅愛情,不用FaceTime電話和情侶交流,反而成了一種令人興奮的復古體驗。 
51歲的布里吉特不再喝藍色的湯,改喝藍色的雞尾酒。Z世代的布里奇特·瓊斯很少有人租得起倫敦市中心的一居室,只能住在父母家裡的童年臥室,喝酒也遠遠少於她,偶爾去酒吧,也是合夥拼一杯健力士黑啤。“布里奇特式”人生不完美,但她在影片開始時說了,生活有明亮的音符,也有黑暗的音符;那麼,像馬克·達西說的那樣去做吧:我愛生活本來的樣子。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 初初 / 稽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