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來整理下我 2024 年的閱讀方式和書單。
今年我發現微信讀書超級好用。之前覺得蘋果系統自帶的 Books 軟體很不錯,因為可以匯入下載好的電子書檔案。
直到今年才發現,微信讀書其實也可以匯入電子書,而且對於英文書,還有 AI 自動翻譯功能,讓我能閱讀更多英文書。
另外,網頁版的微信讀書也很好用,在電腦上閱讀時,記錄筆記很方便。我很喜歡這個 App。

如果睡前想看書,但沒有紙質書,就只能用手機、平板或者電腦,這並不理想。所以,為了減少螢幕使用時間,2024 年 8 月我入手了一款國產電紙書閱讀器,可以安裝微信讀書,多端同步,很好用。

2024的閱讀書單
開始了但被擱置的
1、本哈明·拉巴圖特的《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
讀了一部分,內容太晦澀,實在看不下去,已經放棄。
2、朱建軍曹昱的《情緒詞典》
序言很吸引人,原本想著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情緒。但讀了前四章後,發現解釋得還是不夠全面。感受情緒,可能還是要透過認真生活、與人相處去體會。
3、巴克曼的《焦慮的人》
聽文化有限的播客推薦的小說,我讀了差不多一半。故事情節不是特別緊湊,還有很多網路用語。後來被其他書吸引,就暫時擱置了。
4、《Out of the Gobi》
朋友推薦了中文版《走出戈壁》,但我發現作者的原版是英文,就下載來看。作者的經歷很有趣,涉及建國後的不少歷史事件,原本想透過他的視角去了解近代歷史,但讀到一半沒有堅持下去。
5、《Habits of Happy Brain》
這是一本腦科學相關的書籍。我花了很久找電子版資源,但找到的版本都不太理想,勉強能讀。讀了前幾章,發現沒那麼吸引人,後來看到作者出了精華版《Sustainable Happiness》,感覺更有吸引力,就轉去看那本了。書裡提倡用可持續的方法來刺激大腦中的多巴胺、催產素和血清素,讓人感到幸福。例如,去想想做某件事的步驟,也能刺激多巴胺的產生。
6、《When in French: Love in a Second Language》
這本書文字太晦澀難懂了,實在是讀不下去。
7、《我在北京送快遞》和《布魯克林有棵樹》
我看了幾章沒有堅持下來。
8、《Conversations with God 2》
其實我是喜歡的,這裡的“神”更像是更高緯度的自我,感覺是在提醒自己如何去聆聽內心的聲音。但可能是當時的狀態不太適合,沒能讀完。
正在閱讀的
1、《你經歷了什麼?》和它的英文版《What happened to you》
這本書的內容感覺挺有意思的,並且還是對話的形式,一個是奧普拉脫口秀的主持人,一個是神經科的醫生。人小時候的經歷會多大程度上影響人的性格呢?
2、《軟癮: 終結那些竊取你時間、奪走你生活的強迫性習慣》
微信讀書上有音訊版,可以用碎片時間聽。很多內容暫時不太能讓我共鳴,但有一個概念提到很多次——“核心決定”。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真正的核心決定是什麼。
3、《Eight Dates》
微信讀書推薦的中文版,我下載了英文版,學習如何經營關係,正在實踐中。
4、《Writing to Learn》
這本書我一直在認真讀,前兩個章節就帶來了很大啟發。它讓我意識到,我的記錄習慣是有意義的,而在網上分享這些記錄,也讓我有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經歷。我對怎麼寫作一無所知,現在能做的就是記錄和分享。
5、《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
一本二戰背景的小說,身邊好幾個朋友都讀過,我也想試試看。不過暫時還沒能完全沉浸進去,希望能堅持讀完。
完成的書籍
1. 博·雅各布森 (Bo Jacobsen) 《存在主義心理學的邀請》
我是在一聽書 App 上聽到這本書的講解後決定認真閱讀的。內容挺抽象的,需要非常用心地去讀。印象最深的是“我們能否接管自己的生活”這章,講了三件事: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對他人負責、對世界負責。這讓我思考:我是否負責任地生活?是否在自由和開放地與世界相遇?是否真正承認自己的樣子和處境?是否在自由地呼吸,正視眼前事物,活在當下?(更多請點選:我是否有在負責任地生活)
2. 梁永安 《閱讀、遊歷和愛情》
這本書是平臺推薦的,我就喜歡看那些有想法、表達能力強的人的書,看看他們是如何透過經歷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這本書讀起來比較輕鬆,我現在印象最深的概念是“歸零時代”:我們處在 AI 時代,被重啟並非不可能,意味著我們所有的積累可能會在某一天歸零,但同時,也意味著從頭學習依然來得及。
3. 李娟 《我的阿勒泰》
我非常喜歡李娟的文字,細膩又充滿溫情。她的書啟發我去記錄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散步。即使每天走同樣的路,也可以記錄路上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不同時間段的景色,以及和不同人一起散步時的感受。
4. 吉野源三郎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書信對話的形式,同時有故事情節,很好讀。書中的小哥白尼思考角度很新奇,比如他說,從高處看廣場,下面的人就像水分子一樣流動。舅舅也能把一些複雜的問題講清楚,比如解釋月亮為什麼不會掉下來,是因為地球的引力和月球轉動的離心力正好互相平衡。
5. 黑塞 《悉達多》
黑塞用簡潔的語言講述了一場精神追尋之旅,內容有點抽象,但值得一讀。

6. 胡賽尼 《燦爛千陽》
這本書一開始看就停不下來,很想知道痛苦的命運還會如何發展,也很難想象這樣的世界在近代並不遙遠。我想閱讀這樣的悲劇性故事,會讓我更加有同理心。
7. 亞隆 《當尼采在哭泣》
一本小說,故事情節還算有趣緊湊,是在強調對話療法的治癒功能嗎?書中的哲學理論聽著還是很抽象的。
8. Ali Abdaal的《Feel Good Productivity》和 Steven Bartlett的《33 Laws of Business and Life》
這兩本書有點類似,都是我關注的博主出的。前一本書提倡以實驗的心態生活,我很認同這樣的做事態度,每章有提供六個可嘗試的實驗或想法,印象深刻的一句是:“You don’t need to be a guru. You can just be a guide.”(不需要成為大師才能引導別人)。後一本書是用故事+原則的方式分享博主的做事方式和態度,我覺得他很會講故事,而且每一章講得很清楚,沒有廢話。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So, if you want to master something, do it publicly and do it consistently.”(如果你想掌握某樣東西,就公開去做,堅持去做)。
9. J. L. Collins的《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
2021 年,我在高盛工作時,快要離職前,老闆推薦了這本書,我當時完全不感興趣,對美國 401(k) 退休金賬戶也沒概念,導致 2022 年 7 月前,我的退休金賬戶裡是零。今年朋友再次推薦,我終於決定讀讀看。閱讀過程中,我開始學習並實踐,慢慢建立起更多的理財意識。我很認同書裡提到的“F U money”——為自己積累一筆足夠讓你敢於說“不”的資本,它能給你人生選擇權和底氣。

10. Kristin Hannah的《The Four Winds》
這本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大蕭條和大風暴,一旦翻開就停不下來。主角們的生活狀態和態度,以及其中的張力都很吸引我,同時也順便學到了一些歷史背景。書裡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什麼都留不下,留下的只有愛。”
11. 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的《I May Be Wrong》
這本書與靈脩有關,我對僧侶生活及其價值觀很感興趣。書名本身就是一種神奇的咒語,在激烈爭論時,對自己說三遍“I may be wrong”,或許爭論就會得到解決。這也提醒我要對未知保持開放和謙遜的心態。我很喜歡這本書,並專門寫了文章來記錄自己的心得(我可能錯了)。每次讀都會帶給我平靜。我感受到的不只是智慧,更是在提醒我以柔軟的心態看待自己和他人,用平和的方式面對生活的無常。
12. Neale Donald Walsch的《Conversation with God》
一開始我下載了中文版,翻譯得其實不錯,但有些段落翻譯得不太清晰,於是又下載了英文版。這本書的書名可能會引起爭議,但我很享受其中的智慧。尤其是探討人際關係的章節,我可以反覆閱讀。書中的一句話一直在我腦海裡迴響——“關係的目標不是請別人來讓你變得完滿,而是請別人來分享你的完滿。”
總結
2024 年,我總共完成了 13 本書,其中 7 本中文,6 本英文。平均下來,每天大概有半個小時以上的閱讀時間。相比往年,今年閱讀的方向更加隨性,大部分是朋友推薦或者平臺推送的書,主動尋找書籍的情況較少。
書籍型別上,涉及心理學、哲學、小說、財務管理、個人成長等。英文書的比例也在增加,尤其是在微信讀書 AI 翻譯的幫助下,讓英文閱讀變得更輕鬆。
2025 年,希望帶著自己關心的問題去閱讀,去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