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的一個普通週末,美國伊利諾伊州的埃文斯頓街頭,突然爆出一場鬧劇——一位亞裔拉麵館老闆追著一位非裔顧客大喊大叫,不僅口出髒話,甚至還帶有強烈的歧視色彩。
起因?對方沒給小費。

這段影片迅速在社交媒體上傳播,130多萬次瀏覽,評論區炸鍋,有人氣憤,有人無語,有人心疼,也有人說“現實比脫口秀還魔幻”。
但事件背後,不只是一起餐飲糾紛,也不僅僅是一次情緒失控,它擊中了兩個美國社會最敏感的話題——小費文化與歧視問題。
1
一碗麵,點燃一場風暴
主角是 Kenny Chou,一位在埃文斯頓經營“Table to Stix”拉麵館的韓裔老闆。餐廳不大,但在當地小有名氣,靠著穩定的品質和地道的亞洲風味,吸引了一批迴頭客。
4月19日中午,一位非裔男顧客來店吃飯,點了一碗拉麵,總價19.89美元。他刷卡結賬,支付了20美元,但並沒有額外留下小費。
這一舉動點燃了Kenny的怒火。監控顯示,顧客走出店門不到一分鐘,Kenny便緊追其後,在街頭大聲質問:“你為什麼不給小費?”還當街怒吼:“你個混蛋,我要抽你耳光!”

更離譜的是,有網友指出影片中Kenny還說出了帶有歧視意味的詞彙,引發極大爭議。
對方顧客則冷靜回應:“我已經付了賬單,小費不是強制的。”但這番話,並沒有平息Kenny的怒火。他已經完全失控,繼續追著顧客不放!顧客無奈之下,只能說:“如果你有問題,就打911吧!”
2
“不給小費就是搶劫”?美國的小費文化有多神經質?
眾所周知,在美國小費幾乎是“道德綁架”的存在。18%、20%、25%……有的賬單甚至直接在結賬介面設定預設小費選項,不留“不給”的空隙。
但問題是,小費本是服務與感謝的象徵,不該被強迫。就像這次事件中的非裔顧客,他並未對服務做出任何挑釁行為,也準時支付了賬單。在沒有強制小費法律的前提下,他的行為並不違法。

可Kenny為何仍如此憤怒?他只是一個服務行業的中小商戶,但卻像要“為行業討回公道”一樣暴走。
這就不得不介紹一下美國小費制度,背後到底藏了什麼門道?
一、原本是“打賞”,怎麼就變成了“工資”?
小費最早是歐洲貴族的玩意兒,有點像古代“賞銀”——你服務得好,我心情好,就打賞你點錢,算是鼓勵。可19世紀傳到美國,畫風突然變了,由於時代背景,當時很多非裔美國人找不到工作,只能去餐館、旅館、鐵路上打工。
僱主心想:“嘿,我不付你工資,客人賞你點小費就行。”結果,這套“我不花錢,顧客替我付”的玩法,就被保留下來了。到現在,美國大多數服務行業的底薪標準,居然還是2.13美元/小時(對,你沒看錯),剩下的就靠你自己“討”來——靠顧客給不給小費。
二、小費不只是“錢”,它是服務員的命根子。
你可能以為,小費是“獎勵服務好不好”的方式。但在美國,它幾乎就是服務員的生計來源。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服務員,一小時掙兩塊多,今天客人不爽不給你小費,你可能連晚飯都吃不起。更別提那些動不動就挑剔、故意不給小費的“挑刺客”。你的收入,完全掌握在他們的心情裡。
有些女服務員還得強裝笑臉、忍受客人騷擾,只因為那幾塊小費是她今天的希望。甚至有研究發現,亞裔、非裔服務員的小費,普遍比白人少,哪怕服務一樣好。種族偏見在小費制度下,被放大成了收入差距。

三、顧客不知情,老闆樂開花
你可能還在猶豫:到底該不該給小費?其實問題不是你願不願意,而是小費制度本身把僱主的責任甩給了顧客。你點了一碗19美元的拉麵,覺得挺貴了;但老闆其實只付給服務員2美元工資,剩下的17美元是老闆的成本和利潤,他穩穩拿著。
你要是不額外再掏2–3美元小費,服務員就虧了。說到底,消費者在替老闆付工資。
四、改變在路上,但沒人高興
近年來,有些州和城市試圖改變:
• 加州、華盛頓州取消了2.13美元的低底薪,強制給服務員發正常工資。
• 芝加哥、紐約開始推行“服務費”,直接在賬單上加15%,代替小費。聽起來不錯吧?
可真推起來,問題又來了:
• 顧客吐槽:“我想給多少是我的事,彆強制我!”
• 服務員抱怨:“取消小費,我收入反而變少了!”
• 餐館老闆苦不堪言:“工資一漲,我就撐不住了!”
結果,美國現在有點“騎虎難下”——改吧,很多人反對;不改吧,問題越來越多。
我們常說,小費是“對服務的獎勵”,是“自由表達”。可如果你瞭解這個制度的歷史,你會發現它其實是一種精緻的剝削。給不給小費,從來就不是單純的“人情世故”,而是一個深刻的制度問題——它牽扯著僱主責任、員工尊嚴、種族偏見和性別歧視。
憤怒的老闆和離開的顧客,他們不只是兩個人的爭執,而是整個社會矛盾的縮影。所以,下次你在美國吃飯時,不妨多想一句:“我不是在給小費,我是在決定這個人今天能不能吃上飯。“
3
亞裔老闆為何“翻車”得這麼快?
事件發生後,網路輿論迅速轉向。最初還有人站在老闆一方說“顧客太沒禮貌”“不給小費是缺德”,但隨著事件持續發酵,Kenny逐漸被貼上了“種族歧視者”的標籤。

首先,他辱罵的是非裔。在美國,非裔群體長期受到不平等待遇,社會敏感度極高。亞裔雖然也是少數族裔,但一旦站在“歧視者”一方,其身份優勢瞬間崩塌,甚至被當作“白人代理人”來看待。
其次,影片中的Kenny情緒極端、言語粗魯,與公眾對“亞裔沉穩、內斂”的刻板印象相悖,引發更多反感。

再者,他的行為打破了“服務人員必須保持專業”的界限。在街頭對顧客破口大罵,不僅有失身份,還可能構成騷擾。餐廳的Yelp頁面被關閉,電話被打爆,社交賬號淪為討伐陣地,西北大學學生髮起抵制,媒體連日跟進——Kenny的生意,一夜之間跌入谷底。
他在事後發聲明道歉,稱當時壓力過大、情緒失控,並附上了手寫道歉信。但顯然,民意已經不願買賬。

在美國種族問題遠不只是那麼簡單。亞裔常被標榜為“模範少數族裔”,因為他們勤勞、守法、成績好、不惹事。但這份“模範”背後隱藏著一種“被利用”的無形壓力。
而非裔群體在長期被壓迫中形成了強烈的意識,一旦遇到冒犯,會迅速反應。

而這次Kenny顯然沒意識到,他不僅是在和一個顧客起衝突,更是踩在一根敏感神經上。
很多人說,這不是個別事件,而是結構性問題的一個切片。在資源緊張的社群中,亞裔老闆開店謀生,面對顧客的冷淡可能積怨已久;而非裔顧客也許早就習慣了被差別對待,在消費中格外敏感。
這種張力,在一個普通的中午、一碗普通的拉麵、一句“你怎麼不給小費”中,爆炸了
4
從“一碗麵”裡看見美國的裂痕
其實,這不是一起簡單的餐廳糾紛。它是美國社會長期種族張力、階層不平等、文化衝突的一次縮影。
Kenny或許只是一個脾氣不太好的餐廳老闆,非裔顧客也只是一個普通食客。但他們之間的衝突,卻像是一面鏡子,映出了更深層的社會現實:在一個分裂的社會里,每個人都帶著情緒走進生活。
有人說,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不是“責怪不給小費的顧客”,也不是“一味譴責服務員情緒失控”,而是重新審視這個制度:為什麼一個社會的勞動者只能靠“施捨”來生活?為什麼一旦涉及種族,所有情緒都被放大?
或許,等到那一天,不再有人因為“不給小費”而被辱罵,也不會有人因為膚色而被刻板印象定義,大家才能真正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公平、體面的社會里。而不是,一個連吃碗麵都要提心吊膽的地方。
END




分享、在看與點贊
我們將持續推送精彩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