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自,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這裡常年日照充足,4月底,最高氣溫已達31℃。
充足的陽光是藍莓的“最愛”。在蒙自藍莓種植基地裡,一簇簇掛著白霜的藍莓,如藍寶石般綴滿枝頭。
哈尼族姑娘周葉芬拎著籃子穿梭在大棚裡,手指輕輕一旋,一顆飽滿的藍莓落入盒內。在當下藍莓收成繁忙的季節,她一天可以採摘300多盒。
三年前,她還遠赴深圳打工。如今,她不僅自己一家人,還帶著老家的50多位嬢嬢們,成為藍莓種植基地的摘果工人。
他們採摘的藍莓一路冷鏈運輸。兩到三天後,一盒盒藍莓出現在全國各地盒馬的貨架上。

北京白領於卉每個星期都會買上兩三盒。今年無論是藍莓的價格還是大小都讓她驚喜,“這一盒250g,還是18mm果徑,盒馬售價只要25.8元,幾乎是進口品牌藍莓的一半價格。”
國產藍莓,大果徑,價格下降。這些都折射出,2024年的藍莓市場正在悄然發生改變。
一顆藍莓有多少科技含量
4月24日,全國首個藍莓盒馬村在蒙自鑫榮懋藍莓基地揭牌。
如果不是親自到藍莓盒馬村走一遭,或許很難想象現在種植藍莓的“田間地頭”已是什麼樣子。
沒有“田”。在這裡,一排排半人高的藍莓像盆景一樣被栽種在花盆中,盆裡放的是海外進口的椰糠基質。這種基質無土栽培的方式,可以避免土壤中夾雜蟲害。
蹲下來會發現,一條灌溉系統像毛細血管一樣在盆與盆之間連線著。這是全球先進的以色列脈衝灌溉裝置,透過它,藍莓“喝”上了研究人員科學配比的微量元素“營養液”,並且可以確保每一株藍莓吸收到的水肥是一致的。
抬頭看則會發現,大棚會垂下來一些溫度感測器。這是大棚的溫控系統,當白天氣溫過高,不適宜藍莓生長時,溫控系統可以自動控制頂棚閉合到一定程度。
頂棚同樣也是黑科技滿滿。這個來自希臘的無影膜,人站在底下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因為光線透過無影膜會變成漫散射,這樣光合作用會更加充分。智慧化的頂棚會根據雨感、氣溫自動開合,形成一個可自主調控的小氣候。

剛從大棚裡摘下來的“熱乎乎”的藍莓,會被送到一旁的加工廠進行多次梯度降溫,使得藍莓的甜度酸度保持最佳平衡,如同剛摘下一般新鮮。
這個加工廠還從義大利引進了國內唯一一臺藍莓分選加工一體化裝置。它就像給每顆藍莓“照X光”,一秒可以拍攝64張照片,把藍莓外部和內部的尺寸、軟硬度、成熟度、糖度一一檢測出來,從而實現精確分揀。
換句話說,這裡早已不是傳統農事“靠天吃飯”的模式,除了人工除草、採摘,一切幾乎都是自動化、精細化的,為的就是減少外部因素對藍莓種植的不可控影響,保證藍莓品質的穩定。
把嬌貴的藍莓種好是第一步,賣好果,則是很關鍵的另一步。
藍莓的價格被“打”下來了
賣好果,在鑫榮懋集團藍莓產品部副總監、盒馬村負責人郝亞琪看來,意味著“種植端的收益是穩定的,渠道端的收益是穩定的,消費端買到的價格是合理的”。
幾年前,藍莓給很多消費者的印象還是“身價不菲,下單前需想一想的水果貴族”,怎麼短短兩三年,藍莓的價格就被打下來了?
這不得不又提到“精細”兩個字。種好樹需要精細化,賣好果同樣也是如此。
在盒馬,實現精細化管理的,是一套“訂單農業”的模式。
傳統農業,農民種出好農貨,不知道賣給誰、賣啥價,更沒法洞見市場需要什麼。這是多年來壓在他們身上的“枷鎖”。
像藍莓,保鮮期較短,不當的處理和儲存方式都會導致大量果實的損耗,如果採摘下來後沒有儘快銷售出去,對種植端就是很大的損失。
訂單農業模式,則是盒馬提前下單,種植基地按需採摘、生產、擴種。因為避免了產能過剩,減少了中間環節和損耗,再加上規模效應,盒馬上藍莓的售價就拉到了國際大牌的一半。
品質有保證,價格“香”,今年盒馬藍莓的月均銷量就增長了近一倍。
而要實現訂單農業以需定產,背後則是一套盒馬透過銷售資料提煉出使用者偏好、洞察市場風向的算法系統。
盒馬藍莓採購胡勝傑對有意思報告表示,盒馬與鑫榮懋藍莓基地的合作已有六年,這六年積累的資料使他們能很好地預判每一個產季的訂單量,甚至具體到每一週、每一天的訂單量,從而盒馬和種植基地都能“心裡有數”。
消費端沉澱下來的資料,也讓盒馬進一步明確,在他們的消費者眼裡,什麼是好藍莓。
大、脆、甜、香。
這是盒馬總結出來的藍莓四項核心指標,並以此反導基地定向種植。
為了達到這個標準,這六年裡,盒馬村藍莓已迭代了20次品種,優勝劣汰出5個品種,每畝平均產能可達到1.5噸。同時,採取不同品種間的切換,把雲南藍莓的嘗味期拉長到大半年,從11月到次年6月。
一盒藍莓的分量同樣也根據使用者反饋迭代多次。超市裡的藍莓多為125克一盒,根據使用者反映“一盒不知不覺就吃完了,不夠吃”,盒馬先是調整為310克一盒,而後又調整為現在的250克一盒,“這是一家人一頓基本上能吃完的分量”。

可見,把消費端的偏好資料探勘到極致,它就能成為調節與改進生產的密碼。
而當種植端和渠道端都“心裡有數”,消費者則不需要“心裡盤算”,因為擺在他們面前的,就是平價又高品質的產品。
下一個被國人熟知的超級水果
“盒馬的藍莓買回家後,簡單清洗甚至不需要清洗。”
走訪藍莓盒馬村時,基地負責人劉冰反覆提醒大家這一點。這是因為藍莓身上有一層白色霜狀物質,稱為“果粉”,它是藍莓花青素的主要來源。
現場不少人直呼“以前都浪費了”,足見大家對藍莓的認知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這也是盒馬發力藍莓的原因之一。盒馬全國生鮮採銷負責人許愛軍表示,藍莓有可能是繼車釐子、榴蓮之後的下一個國產“超級水果”。
在《成功超級水果戰略》一書中,一種水果是否可能成為“超級水果”要滿足六要素:感官誘人、新奇、方便、有潛在健康益處、供應量可控及全方位的市場營銷。
前四者藍莓本身已經具備,後兩者盒馬正在聯動供應商、種植戶共同打造。
藍莓的健康價值已經被很多消費者認可。小小的藍莓蘊藏著大大的能量,它被國際糧農組織認定的“人類五大健康食品之一”,不僅低糖、低熱量,還含有較為豐富的黃酮類和多糖類化合物,以及豐富花青素。既適合老人小孩,又適合想要健康飲食的上班族白領。
雖然藍莓受眾面極廣,中國藍莓市場的需求年增長率也在年年攀升,但作為“洋水果”,在市場上仍有很大的消費空間。
《中國藍莓市場發展趨勢研究與投資前景調研報告(2023—2030年)》的資料顯示,2022年,美國藍莓人均消費為2.63公斤,而中國目前人均消費藍莓量僅為0.26公斤,這說明藍莓市場消費潛力巨大,三四線城市及鄉鎮還有足夠大的消費市場等待開拓。

而在種植端,近兩年,藍莓產業顯而易見的“藍海”正在持續吸引不少種植戶入場,這預示著未來幾年,藍莓的產量會逐步加大,品質提升,價格降低。
一邊是可以預見的中國消費者對健康水果的需求,一邊是藍莓的市場認知度還有待提升,增長潛力巨大,而盒馬作為連結兩邊的“橋樑”,自然會想到提前發力,培養使用者的藍莓消費習慣,並提升種植技術、最佳化產業鏈。
中國消費者期待高質低價的“藍莓自由”,或許指日可待。
作者:田納西
值班編輯:賈詩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