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眾號裡的《紐約客》
戳藍字一鍵關注渡十娘
轉發也是一種肯定
文字|鐘梅西
編輯|渡十娘

作者簡介
鍾梅西,原名鍾梅,文藝學碩士。美國中文作家協會會員,美國西北華文筆會會員。在國內長期從事電視媒體工作,創作電視欄目劇多集。曾獲第三屆電視欄目劇評優大會一等獎和最佳編劇獎,負責編纂出版《經視故事會》一書。2024年,長篇小說《如雲漂泊》(海外版)出版發行,講述疫情大背景下,海外華人的生活震盪和人生反思。《中國花瓶》獲第二屆國際華語原創IP電影節最佳IP獎。《我的美式重生》獲首屆全球影視微短劇集大獎賽二等獎。其他作品在《星島日報》、《世界日報》、《華人》等報刊雜誌發表。現居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

歲末年初,站在尚未走遠的2024年和業已到來的2025年的交界處,就像站在歲月的橋頭,回頭望,2024年奔騰而去的每一天猶如河水般在思緒裡流淌激盪。
2024年,很多人離去了。
四位民國出生的華語文學圈重量級的女作家,她們一同選擇了在2024年告別這個世界。
3月,100歲的齊邦媛,她人生的巨流河從東北出發,走過縱貫百年的時代興衰,橫跨兩岸的歷史風雲,在跌宕起伏洶湧澎湃的奔騰之後,如涓涓細流,寧靜而安詳地歸於大海。
“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
她的一生也“如此契合”哈佛大學學者王德威對她的形容。
10月,99歲的華人女作家聶華苓在美國愛荷華家中去世。
她不僅在文學創作上有著重要影響,還透過促進文化交流和推動多元文學發展,為世界文學做出了卓越貢獻。她創辦的“國際協作計劃”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名作家提供了平等交流的空間,也影響了近半個世紀的當代中國文壇。
這是她創造的成就與輝煌和社會體系裡的評價。
而她自己,這樣自喻:“我是一棵樹,根在大陸,幹在臺灣,枝葉在愛荷華”。她應該是喜歡她的一生如樹之生長,散發出透亮、熱烈、堅定的光華的。
11月,100歲的葉嘉瑩,完成了她最愛的中國古典詩詞最後的吟誦。“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她的“蓮花落了”,但屬於她的那顆”蓮心是不死的”。清明的世界裡,明月朗照,永遠屬於她的那一汪清泉,澄澈如鏡。
12月4日,,在雪花飄落的時刻,86歲的“言情教主”瓊瑤結束了她如火花一般熾熱綻放的一生,“翩然”歸去。
《毛詩傳》雲,瓊,玉之美者;瑤:石之美者。“瓊瑤”,美玉一般,自然是用來象徵一種理想、純潔而浪漫的美好意境和感情。人如其名,文如其名,“瓊瑤”好似用她的筆名撰寫了一篇這世界上最短的自傳,短到只有這兩個字。
“書寫愛情是瓊瑤的事業,信仰愛情則是她的志業”。
這句話是臺灣文學教授林芳玫對瓊瑤的理解,細細讀來,竟似包含著對瓊瑤選擇離去的全然詮釋。
對於瓊瑤來說,燃燒與熱烈、清冷與碎裂,火花與雪花,都是她,她只活審美意義上的一生。內裡的剛烈與決絕,讓她自主選擇了與這個世界告別的方式,這也許是她覺得的她能賦予生命的一種最崇高的敬意吧。
12月的壞訊息還沒有完。
25日,聖誕平安夜的歌聲未歇,亞塞拜然航空公司的一架班機在哈薩克境內墜毀,38人喪生,29 人在英雄機長的捨命挽救中奇蹟般地生還。在被拍下的影片中,可以看到遭受重創的飛機最後被強制拉起、降落又拉起的急促軌跡,讓人不禁潸然淚下,那是機長怎樣的最後一搏,讓飛機裡儘可能多的人逃脫了死神的魔掌,而機長自己卻永久地留在了2024年的最後一個星期。
然而,在人們驚魂未定的時候,更大的空難卻在僅僅四天後的29日再度上演,韓國濟州航空一架飛機在跑道的盡頭撞牆而毀,179人罹難,僅僅兩人生還。最後時刻,一位乘客發簡訊告知家人有鳥卡在機翼中了,並問,我該寫遺言嗎?這句話,最終成了他的遺言——2024年快要過去的時候人們聽到的最哀傷的一句遺言。
同一天,100歲的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去世。他是一位畢生致力於推動和平、民主和人權的人道主義者,也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當初卡特總統簽署了《巴拿馬運河條約》,結束了美國對巴拿馬運河的控制,將運河歸還給巴拿馬,這也被視為他的一項政治成就。不過好在他聽不到即將上任的新總統川普宣稱要拿回巴拿馬運河的的管轄權的聲音了。
此外,他透過外交斡旋在以色列和埃及之間達成了一項具有歷程碑意義的協議,這就是著名的戴維營協議(Camp David Accords),這個協議促進了中東和平,也為以色列和一些阿拉伯國家進行對話鋪平了道路。但現在中東的衝突和苦難再次加劇,還會有另外一個像他一樣有信仰的人出現,說“當我們能夠改善他人的生活時,便會獲得最大的福佑”的美國總統嗎?
卡特同時也是一位有著“中國情結”的總統,用美國中國問題學者劉亞偉的話說,中美之間那道隔閡的“門”是由卡特總統最終“推開了”,從而在他任內實現了中美在1979年1月1號的正式建交,由此兩國關係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他自己也將之視為他“在白宮期間完成的最有長遠意義的重要成果”。
然而美中之間各種科技戰、貿易戰、金融戰烽煙四起的當下,兩國之間的關係真的會一點一點的“脫鉤”嗎?也許對於在美國的大多數華人來說,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中美關係的崩壞。好在一則徵文啟事,給了人些許安慰。人民日報12月25日同《環球時報》社聯合發起,面向海內外徵集“中美有好合作故事”作品,圍繞“跨越文化差異 傳承友誼信任”的主題。從民間打撈中美友好的故事,對於即將到來的嶄新一年裡的中美關係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美好的預兆和期冀。

2024年12月31號,已然是2024年最後一天的晚上了。此刻的我駐足在一尊碩大的鋼製櫻桃雕塑和一塊關於美國“Bing”櫻桃歷史介紹的銘牌前,街對面是閃爍的燈火和湧動的人群。廣場搭建的舞臺上,中國大鼓的聲音鏗鏘響起。
這是美國俄勒岡州密爾沃基(MILWAUKIE)市民“阿炳櫻桃迎新年”(Bing in the New Year)的活動。美國市場上目前最熱銷的“Bing”櫻桃,就是來自於百年前一位叫Ah Bing(阿炳)的中國工人的“甜蜜饋贈”。1875年,作為苗圃工頭的阿炳在這裡率先培育出了日後廣受讚譽的這一櫻桃新品種。
李商隱的詩作《櫻桃答》:急景凋年歡不待,櫻花櫻實兩依依。歲末的世界,總是免不了給人一種急弦弄管般的倉促感,這時光,匆匆太匆匆。
慶祝活動進入了尾聲。
我站在人群中,看著阿炳櫻桃迎新年的活動現場高大的吊車上的櫻桃燈緩緩降落,人們在歡呼聲告別2024年,迎接2025年新的一年的到來。
熱鬧漸漸散卻,夜裡冷冷的冰雨落了下來。
2024年,無論文人、總統、還是平民、小人物,他們來過,他們離去,不免感傷,但又有些釋然,就像一百多年前這位叫“阿炳”的普通中國人,這裡沒有他的雕像,但看那櫻桃的樣子,誰說他沒來過呢?他離去了很多年,但誰又能說忘懷呢?新年到來的時候,人們聚集在這裡,他和他的故事都未曾缺席。只因為,他給過這個世界櫻桃滋味一般最沁入人心的深情。
歲月的橋頭,連線著過去和未來,是終點也是起點,是抵達也是啟程,“終日長程復短程,一山行盡一山青”。2025年,心有願景,懷揣夢想,向前走,唯祝願:新的一年,世界和平,人間安然,歲月無恙!
做最好的公號 做更好的自己

電影節專題
2024熱文排行榜:
移民主題:
十夜譚主題:
美國大選主題:
其他:
讀完請點"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圖片 I 網路
整理 I 編輯 I 渡十娘
清單內容來自 I 鍾梅西
版權歸原作者 I 如有侵權 I 請聯絡刪除
生活中
總有些東西值得分享



渡·十·娘
DES
IGN
發現 I 家庭 I 樂趣
想每天與渡十孃親密接觸嗎?
喜歡?粉她!

有話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