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看了眼爸爸的手機,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1
01
“幫我看看,手機老是提示記憶體不夠。”  
這是回到老家後,爸爸讓我幫他做的第一件事。
我接過他的手機,準備清理一下沒用的資訊和聯絡人,誰知翻開微信記錄,我卻怔住了。 
xx健康顧問、xx養生堂、xx營養課……
這些備註生疏得讓我不安。
點進去一看,有些名字後面還附著說明:
“張老師人挺實在,幫過忙。”
“王xx養生講座不錯,下次還得聽。”
我心裡一沉,翻了幾個聊天記錄,好幾條語音訊息,語氣熟稔得像跟我爸認識了好幾年似的。
一個年輕女子熱情洋溢地說道:
“叔叔,天冷了注意增加衣物,保重身體。我們這個xx保健品今天專門給您申請了打折,平時都沒有這麼優惠的!”
再往下翻還有個群聊叫“健康交流大家庭”。
群裡每天幾十條“養生心得”和“特價福利”。
有的還附著極其誇張的“醫學資料”和“權威背書”:
“吃了這個藥,血管瞬間通暢!”
“這藥能治骨頭老化,一療程年輕十歲!”
群成員除了所謂的老師,全是老年人。
群裡還有好幾條轉賬記錄,從幾百到幾千不等,也不知道是托兒還是真實的老人。
我心裡瞬間湧上一陣憤怒,差點脫口質問:
“爸!這些都是騙子啊!你怎麼會信?”
這可是我的爸爸呀!
一個扛過槍帶過兵的軍人,一個說一不二睿智果敢的領導,一個從來都替我遮風擋雨的父親。
他曾經親身指破過酒託騙局,嚴肅教過我如何小心網路謠言,現在怎麼會加入這些明擺著騙人的群?!
可話到嘴邊,我又硬生生嚥了下去。
我知道,這麼說只會傷他的自尊。
他不是被騙了,他只是太渴望身體健康,太怕老年的自己拖累家人。 
我想起爺爺去世前幾年也是這樣的。
在我眼裡那麼智慧和新潮的老人,最後留下一櫃子重金買來的“三無產品”……
我的憤怒悄悄變成了心酸和無奈。
難道人老了以後,都逃不掉騙子的圈套嗎?
02
1
幾種讓人防不勝防的騙局
近年來,老年人被騙的新聞屢見不鮮,不法分子盯上的就是老人的軟肋。
他們利用老年人對健康的渴望、對社會資訊的不熟悉,以及對子女的擔憂,設計了層出不窮的套路: 
保健品騙局:收割健康焦慮
免費體檢、贈禮講座、健康報告……
這些聽起來很“划算”的活動,實際上是騙局的開端。 
“送雞蛋”“送水果”“送小家電”,很多老人都願意去湊熱鬧。
可等進了場地,騙子用誇張的宣傳手段推銷“神奇療法”和高價保健品,老人為了“健康”買得心甘情願。 
典型案例:
李大爺接到“健康機構”的電話,邀請他去參加健康講座。
會場裡,一位“專家”激情演講,推薦了一款能治百病的“長壽丹”。
李大爺深信不疑,花幾萬元買了一大堆。
等他發現“長壽丹”既不長壽也不治病時,錢早就追不回來了。 
電話詐騙:假冒權威製造“危機”
騙子冒充警察、銀行人員,虛構賬戶凍結、違法洗錢、家人遇險等緊急情況,迫使老人轉賬。 
典型案例: 
王大媽接到“公安局”的電話,稱她的賬戶涉嫌洗錢,需要將積蓄轉到“安全賬戶”。
電話另一端的“民警”語氣嚴肅,還播放了警笛聲,讓王大媽不敢懷疑。
結果,她被騙走了全部積蓄。 
網路騙局:虛擬世界的陷阱
伴隨網際網路普及,老年人逐漸接觸網路,但安全意識滯後,讓騙子有了可乘之機。 
典型案例: 
張大爺喜歡上網下棋,有一天結識了一個“投資達人”。
對方誘惑他嘗試一個“穩賺不賠”的投資平臺,前期幾次收益讓他放鬆警惕。
等他加大投入後,平臺就消失了。 
養老騙局:美好承諾背後的深坑
騙子用“高額回報+養老服務”的幌子,吸引老人投資。 
典型案例:
劉奶奶看到“幸福養老家園”的廣告,宣傳“投資10萬,享受終身免費養老服務”。
她投資後,沒過幾個月公司就人去樓空,積蓄打了水漂。 
黃昏戀騙局:打感情牌騙錢財
還有更令人痛心的,不僅欺騙錢財還要欺騙感情。
“黃昏戀殺豬盤”專挑獨居老人下手,用甜言蜜語騙取信任,編造各種藉口騙取錢財後消失。 
典型案例: 
陳爺爺與一名“熱心女士”交往,對方多次以家人生病、急需用錢為由,拿走了他幾十萬元積蓄,隨後消失得無影無蹤。 
03
在騙子眼裡,老年人是“完美獵物”
有點積蓄,渴望健康,子女不常在身邊,又對複雜的新科技瞭解有限。
對騙子來說,每一位老人都是潛在的“肥羊”。  
他們利用老年人對健康的不安和孤獨感,設計出各種“溫情陷阱”。
我爸爸的經歷讓我意識到,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也藏在無數普通家庭的故事裡。 
怎麼幫老人守住“錢袋子”?
看到這些騙局,我更加意識到,我們不僅要言行上關心老人,更要行動起來,幫他們守住防騙的第一道關卡: 
引導科學看病  
老人身體有小毛病,往往怕麻煩醫院,寧可買“靈藥”自我安慰。
我們要鼓勵他們去正規醫院就醫,及時溝通健康問題,幫他們瞭解保健品的作用與侷限性。 
一起梳理資訊源  
幫父母清理通訊錄、遮蔽垃圾簡訊,關閉不必要的群聊提示。
幫助他們學會分辨資訊,比如如何識別詐騙簡訊和偽造連結,如何設定轉賬限額等,讓科技不再成為“障礙”。 
也可以建議父母多關注權威媒體,學會甄別資訊的可靠性。 
把防騙意識“種到心裡”
父母其實都明白一個道理:
世上沒有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藥,也沒有穩賺不賠的好生意,尤其不要輕信天上掉餡餅。 
但往往騙子用了各種手段,打消了他們的顧慮和警惕心。
我們可以多跟長輩分享真實的被騙案例,或者帶他們參加社群防詐騙講座。
講故事、擺事實,比冷冰冰的勸告更能打動人心。 
幫他們購買真正有益的產品
有時候,於其讓父母去判斷和跟騙子周旋,不如“承包”父母的健康產品。
有些真正有益的產品,比如維生素、魚油、骨氨糖、Q10等,我們的資訊渠道總是比老年人更加豐富,不如直接替父母包辦。
就像我每次開團保健品,不少都是子女買來孝敬父母的。
增加陪伴,多聽意見  
很多老年人被騙,其實是因為缺少傾訴和商量物件。
有些老人甚至是心甘情願為了別人的“噓寒問暖”買單。
我們做子女的多些耐心傾聽,他們就少些向外“求安慰”的機會。
對他們的不合理念頭,我們也不要急著否定,多點耐心解釋,多半老人都是聽得進去道理的。
04
看著爸爸專注看電視的側影,我把清理好的手機輕輕放回桌上,心情十分複雜。
看到那些明顯的“騙局”,我最初的反應是憤怒,但越看越覺得心軟和愧疚。
我這個獨生女兒,十幾歲就開始住校,長大又“遠走高飛”,為父母做的實在太有限了!
很多老人被騙,不是因為他們“傻”,而是因為孤獨和不安。
騙子利用的,恰恰是缺乏陪伴帶來的情感空白。  
老人們需要的不是批評指責,而是有人站在他們這邊。
我們要守護的也不只是他們的“錢袋子”,更是他們的尊嚴和安全感。
後來我跟爸爸出門買菜的路上,跟他聊了很久,聽他講對身體的擔憂、對晚年的期待,我也告訴他哪些人可能不可靠。
慢慢地,他也開始跟我說覺得哪些地方不對勁,主動問我應該如何避免被坑。 
其實騙子的伎倆再高明,都比不上子女的一句“有我在呢”
讓老人們遠離騙局的關鍵,從來不止於科普,而是讓他們感受到有人支援和陪伴。
我想讀者裡也有很多人不能長期陪在父母身邊吧,你們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呢?
歡迎留言裡討論、分享、轉發,一起提高父母的防騙意識,也多給自己敲響警鐘。
父母曾經為我們遮風擋雨,現在也輪到我們守護他們了。❤️
1
END
1
1
正在團
即將截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