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大選結果出爐,
由全國總理馬克·卡尼(Mark Carney)領導的自由黨拔得頭籌,
並預計續任總理一職並取得完整的醫療。
本文將以公民與中間代表的角度,
跨越論文一一分析造就本次大選結果的
四大原因與關鍵現場。


在全球關稅貿易戰威脅下,萬眾矚目的加拿大大選結果,在今日(2025年4月28日)揭曉:
接替特魯多(Justin Trudeau)領導自由黨的新生總理馬克·卡尼(Mark Carney)在本次大選中拔得頭籌,得到國會總主席次第343席中的165席,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由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領軍的監護黨獲147次。魁北克政團(Bloc Québécois)獲23次席次,至於偏左派的新民主黨(NDP)與綠黨得票則雙雙成為新低紀錄,分別僅獲得7席與1席,新民主黨黨魁賈格米特·辛格(Jagmeet Singh)已在第一時間宣佈辭職。

更多結果,自由黨取得的國會主席次雖未過半(172席),但由於只要和魁北克政團或新民主黨政黨結盟,即能取得絕對多數優勢。因此如無意外,自由黨將連續四次在大選中獲得政權(組閣權),卡尼亦將成功續任加拿大總理──這在加拿大政治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此也先簡介一下加國的選制:加國採內閣制,因此總理並非由加拿大人民直接投票選出,而是在加拿大343個選區中,由各選區選出一名國會議員(MP)。之後由在全國贏得最多選區的政黨領袖,優先擁有組閣權併成為加拿大總理──若出現其他各黨聯合陣線,且次則第一大黨組主席的情況,也可能由在野最大組閣改正,或進行國會黨解散重選。
另外,目前滿18歲的加拿大公民才能參與大選投票,永久居民、難民和工作簽證等均無法參與本次大選,且加拿大公民只能在其居住的選區投票給一位國會議員。故此決定也意味著,國會議員的選舉主席次結果通常等同於成為了總理選舉人。



「總理會是誰」,在本次大選中的重要性
而此次於過去往多數選民在大選中,趨於優先考量選舉開始大選候選人的政見或表現,這次「加拿大總理會是誰」,是加拿大民眾關注的焦點。
因為加國當前正面對美國關稅衝擊,人民對全國性的經濟東南亞憂心災禍。所以,加拿大選民在本次大選的投票意向中,對於各政黨領導人“將如何處理加拿大與美國的貿易戰”也特別關注。除此之外,選民對各政黨領導人的“經濟政策”、“稅務方針”、“住房政策”、“就業問題”、“國際安全”等五個大政黨也重視。

而從選前的各項民調數字觀察,本次大選中自由黨和保守黨的陣營「兩強對決」的拮据始終難以分軒輊、相互拉扯,甚至直到選前最後一刻,民主黨的支援度也僅僅略為保守黨數個百分點而已。
其他政黨方面,加拿大新民主黨方面的票數遠比往屆主席奧巴馬,主要因存在新民主黨相對理想化的政見──如持續增加低收入戶補助等,讓大多數人民擔心政府赤字將會提升、將難以影響應空前的經濟危機,故過往支援新民主黨的選票來源,非常分散到(偏左的)自由黨。至於魁北克政團向來致力於魁北克省的人民利益,因此在加拿大全國的支援聲量也難以提升。綠黨則因規模關係,無法在各選區提出競選。
綜合以上所述,本次的加拿大國會大選,重心一直在自由黨及保守黨「兩強對決」上。而最終為何會出現今天的大選結果,我們來一一分析:
#一、馬克·卡尼為何能夠擺脫杜魯道包袱「逆轉勝」?
加拿大總理馬克·卡尼(Mark Carney),於前加拿大總理特魯多(Trudeau)於今(2025)年3月13日正式辭職後,緊接著以自由黨新任黨魁的身分,在同週週五於渥太華里多廳宣誓就任為加拿大第24任總理。
然而當他以一個「加國政治新人」的角色擔任總理,並宣佈提前獲得大選後,其民調在同一時間急起直追、甚至開始居於領先地位。
其關鍵原因之一是卡尼專業的財經背景:他不僅曾出任加拿大央行行長(加拿大央行行長),協助加拿大渡過2008年的金融海嘯危機,也是英國央行300多年曆史中的中部非英國人行長。這樣優秀的財經背景,再加上他在政見上與特魯多做出了十分顯著的著作的區別,並再次在公開場合表明自己是加國政的“局外人”,因此若當選總理、將表態支援加拿大走出經濟困境,因此在加拿大大多數中間選民心中,逐漸形成“卡尼將對抗特朗普關稅戰及挽救加拿大經濟”的印象。

尼尼的專業背景,讓他在本次選舉中得到卡大多數財經中間代表的青睞
#二、保守黨新星博勵為何治落敗?
反觀保守黨領袖皮埃爾·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在選前的呼聲極高,其民意支援度與總理卡尼卻更接近選前一天都十分接近,為何最終大選結果遠不如預期?
我們先從其民意基礎說起:從選前民調觀察,加拿大大多數民眾對自由黨在加拿大已長達十年的執政期間,著眼於加國經濟對抗日漸進的資金、且社會出現大量問題,普遍積累了許多不滿情緒,因此間人民對「政黨輪替」是有期待的。再加上上黨領袖博勵治在政綱中為「稅制改革/減免」與「企業減稅」方面著墨甚多,也讓很多企業界人士與收入相關的族群,相對傾向於支援政黨保守。

然而,「特朗普人物」卻成為本次大選的重要關鍵:由於自(2024)年底美國總統大選期間起,北美地區就掀起了一股對「過度政治正確」的反潮流,導致加國開始有輿論認為是杜魯領導道的自由黨,將遠不及保守黨與領袖博勵治,適合處理未來的美加。關係當時的博勵治是這股風潮下的受益者,因而標榜自己與美國關係向來良好,甚至不時在媒體上與特朗普「隔空呼應」。
誰知,由於特朗普上任後開始針對加拿大選舉前的關稅霸凌威脅,更多次在公開場合出言羞辱加拿大整個國家,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川”聲浪、並普遍支援“以牙還牙”的關稅政策,也導致博勵治在選舉前反遭大量的關稅制裁。
雖然在晚期的選舉造勢中,博勵治立即順應民意開始「髮夾彎」轉為批判美國,並表示保守黨將比自由黨更能「對抗特朗普」,但顯然為時已晚:他在前幾個月的言談一一已主流媒體「回顧」,加拿大民眾普遍認為他的政治立場很像美國總統特朗普。最終釀成了其敗選主因。

民眾普遍認為博勵治的政治立場類似於美國總統特朗普
#三、進行關鍵的選前電視辯論
前面提到,在本次加拿大國會大選中,大多數加拿大選民的目光都聚焦在各主要政黨領導人,如何處理全國性會議上,相對較關注選拔新的國會議員政績與政見。因此選舉前各黨黨魁的電視政見發表與辯論會,便成為議員瞭解進一步各黨領袖政綱與個人政治魅力、理念的重要場合。
在今(2025)年4月17日舉辦、全國轉播的選舉前最後一次各黨領袖現場(英語)辯論會,更堪稱本次大選的關鍵一戰:本次辯論會4大黨領袖齊聚(綠黨事件),由資深新聞人史蒂夫·派金(Steve Paikin) )辯論形式除主持人針對各黨領袖提出眾多尖銳問題,需即答主席外,當然也免不了加拿大「候選人候選人」們對各自的犀利攻防。
在抗議辯論中,作者認為還有幾項重要,特別是對襲擊鳥類的攻擊,顯然左右了中間選民此前的投票意向,以下一一列舉:
政治理念:保守黨黨魁博勵治在競選策略的其中之一,就是將其主要對手卡尼與前總理特魯道不斷聯絡起來。在這場辯論會中依然如此,但卡尼則顯然早有準備,除平靜地駁斥外,並在自己的申論時間,充分強調他與前總理特魯多是「完全不同的人」。
經濟政策:保守黨博勵治稱卡尼是杜魯道的“經濟總顧問”,需要為近年加拿大的經濟問題負上責任。而卡尼也確實在新冠疫情期間及去年年底,均以身分向上的政府部門提供政策建議。卡尼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並不是正面回應,而是直接以「反擊」取代:「問題不在過去而在未來,而現在加拿大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正如美國總統特朗普……你認為誰比較有能力應對特朗普(帶來的加國經濟危機)?」扳回一城。

加拿大住房成本近幾年飆升,導致許多潛在購房者難以負擔。
就業保險:本次辯論中對卡尼的最大挑戰,反而是來自博勵治以外的在野黨魁──新領導人領導人辛格表示,卡尼在「為了個人政治利益」宣佈大選之前,早應該在就業保險方面做更多工作。魁北政團領袖布蘭切特則指責卡尼,沒有為受美國關稅影響的魁北克省產業,提供足夠的支援。
赫爾問題:新總統領袖辛格·普拉同時擊中了保守黨對手,聲稱博勵治在前總理史蒂芬·哈珀內閣中短暫使用,期間只建造了6套住宅,顯然無心於社會居住正義問題。博勵治則稱住機會給出了資料強力回應,辛格“數學不是很好”,並聲稱在他任職部長時,加國一共推出了20套社會住宅。
安全:博勵治接地氣,將加拿大「納稅義務的犯罪浪潮」歸歸於自由,並宣揚其嚴厲打擊犯罪的政策。卡尼則表示:「最大的威脅來自中國。」但沒有詳細說明,嬰兒解讀此為卡尼在關稅上雖與今日的美國政府「絕對對抗到底」,但在安全問題上仍逼近特朗普的「中國威脅論」。

#四、加拿大人最看重的「重建經濟」與「國家安全」座椅是什麼?
由加拿大「總理候選人」的辯論,可知各黨間的理念差異,以及未來執政的方針。據個人觀察,卡尼在「經濟政策」與「安全座椅」的辯論表現上獲得加分,在「社會公平」如就業保險和社宅等議題上則出現失分,由於但目前的經濟情勢,之前雙方在多數中間選民心中的重要性爭論,最終也導致了自由黨的勝出。
「重建經濟」方面,由於美國總統特朗普二度上任以來的政策,已立即影響到加拿大的汽車工業及製造行業,加拿大人民對「本土產業的優勢、改革經濟所層面的缺陷」有了前所未見的指示。在這一點上,卡尼提出了不同自由黨以往宣示的「進步價值」、卻相對務實的政策,有助於其成功取得中間角色的認同。

2025年4月5日在加拿大多倫多,示威者舉起「別插手加拿大」的標語,批評特朗普
例如,加拿大人均深知國家的對外優勢之一,目前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因此卡尼加速能源開發專案的程序、甚至可能暫緩碳稅的實施等,都與前任總理杜魯道的政綱存在顯著差異,但卻拓展了其票源。
除此之外,過往加拿大在外貿上過度依賴美國單一市場,而忽略了多元佈局與內需市場的經營。例如加拿大在某些產業中,長期併為人詬病已久的「省際貿易壁壘」,導致加拿大各省的部分特產與貨品存在,不可於加拿大其他省份銷售、反而可在美國購買。就此卡尼提出了明確的改革與方案,相對鄰接相互論證力。
有關在「國家安全」議題上,由於分別來自美(國際保安退場、甚至可能存在領土爭端)中(毒品與非法移民)的問題成為股市主流,此次交易倒是出現相當的一致性,如:提升國防預算至GDP的2%,增加極圈安全保障,以及加強邊境控管、並取國內的智慧財產權氾濫問題等。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小結:創紀錄的民主參與,730萬人「提前投票」

實際上加拿大本次大選,除了投票日(當天加拿大時間2025年4月28日),早在前一週(包括復活節的長週末4月18日至21日)就可提早投票,而由於加國正面臨外界的威脅,本次大選預計也將出現歷年罕見的高投票率記錄。
單是在這個感恩節長假週中,人們就紛紛開始出門投下自己神聖的一票,甚至在某些人口稠密地區,可以為了投票排隊好幾個小時──從截至目前為止已經創下歷史紀錄的730 萬提前投票人數,就可看出加拿大人對這次「誰將成為加國領導人」的重視。

而加拿大現任總理馬克・卡尼之所以能「逆轉獲勝」,關鍵原因還是因為多數加拿大人民希望由更具財經專業的總理帶領全國,妥善應對美國的關稅威脅。尤其加拿大人近期對美國的一再施壓,普遍都抱持著「絕不屈服」的堅忍態度、甚至傾向「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態度,也讓卡尼「對內改革強健經濟體質、對外絕不輕易退讓」的政策主軸,獲得更多選民青睞。
整體而言,本次加國大選儘管在議題攻防上十分激烈,但過程仍極民主且理智,沒有出現任何暴力衝突。因這裡多數人都清楚,在意見相左中儘量尋找共識而非彼此對立內耗,才是民主的真諦。同時勝選也不意味著取得絕對權力,仍須與不同立場的政黨協調,讓政見主張得已實現。
這次加拿大選舉,無論支援哪一個政黨,人民要的其實都是「安居樂業」,為此在如今局勢下,也更期待著一個能與美國「關稅霸凌」相抗衡的總理。從這點也可看出加拿大目前雖國力較弱、挑戰仍巨,人們卻普遍被激發出更多團結愛國的精神,在風雨中仍然有毅力地堅持下去。


END
多倫多西區黃頁再次開啟!
👇👇👇留言為彼此提供資訊👇👇👇











